任福全,索莉莉,王 乐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
周恩来是党和国家优秀的领导人,人民的好总理,他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更具有崇高质朴的家庭美德。在婚姻家庭问题上,他堪称万世楷模。因此,研究周恩来家庭观并学习周恩来的家庭美德,不仅能够为公民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同时,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日本、美国、欧洲等都有大量对周恩来的研究,在国外的研究成果中,日本对周恩来的研究比较深入。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周恩来个人道德品质、生平事迹、周恩来与日本的外交以及周恩来与毛泽东等主要领导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有《周恩来》、《周恩来的柔软外交》、《周恩来的魅力与谜》等。其中,在西方颇具影响力的是《周恩来》、《美国友好人士斯诺访华文章》两部作品,此著作向世界全面而深刻地介绍了周恩来。
国外的研究范围虽然很广,但对周恩来家庭观研究几乎很少涉及。此外,国外对周恩来的研究是出于其特有的视角和政治目的的,加之长期以来东西方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异与对立,因此,他们的观点存在一些偏差,我们在研究中只能参考。
“毛泽东思想”是在1941年正式提出的,学者们在此思想体系中进行了对周恩来的初步研究,而全面、系统、客观的研究则是一直到1975年之后才开始进行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对周恩来年谱的研究、周恩来传记的研究、周恩来杰出贡献的研究、周恩来精神的研究。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有《周恩来年谱1898~1949》、《周恩来传》、《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周恩来精神》等。
张雪英在《青年周恩来思想发展的文化动因初探》一文中认为“十月革命的‘刀光剑影’‘庶民的胜利’,促成了青年周恩来深悟‘阶级革命’之马克思主义精髓;留学法国,潜心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青年周恩来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伟大转变。”[1]25-28金宝丽在《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底蕴》一文中指出,“周恩来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来自善良母亲的教诲;悠久传统文化普及性读物的熏陶;还受到他在东北和南开学校学习时所吸收的传统文化精华对他的影响。”[2]9-11王玉如在《试论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一文中从内忧外患的震撼、家境身世的影响、良师益友的启迪、中西文化的熏陶、复杂环境的锤炼、自我意识的修养等六个方面的阐述,全面而具体地分析了周恩来人格形成的要素[3]45-47。周恩来家庭观的形成受到国际国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对周恩来最具有影响力的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马克思主义家庭观。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其合著中都有对婚姻的论述,他们认为:“从根本上说婚姻的基础取决于当事人所处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4]79列宁说过,在两性关系中,不仅表现出天赋的因素,而且也表现出由文明带来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黑格尔曾说的“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是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的心灵,要求以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5]241。李潇在《周恩来人格研究述评》一文中指出,周恩来崇高风范的人格中,厚厚地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由此他亲切地矗立在人格境界的顶峰。儒家的入世、忧患、追求道德的自律和完善,道家对外在的功名利益的相对超脱和达观,墨家的勤苦和为群体事业近乎宗教的献身精神,以及法家的严谨和务实都在他身上有着恰当充分的体现[6]85-8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其著作中对无产阶级恋爱观、婚姻观与家庭观都做了详尽的论述,这是周恩来家庭观的直接理论来源,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周恩来家庭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肖旭在《试论周恩来的家庭观及其在新时期的伦理价值》一文将周恩来家庭观总结为四方面内容。第一,以志同道合为纽带的大家庭观;第二,“八互”公约的爱情观;第三,既严又爱的家教;第四,尽心尽责的敬老观[7]138-140。田军在《论周恩来的家庭美德对反腐倡廉的示范作用》一文中总结了三方面:第一,珍惜亲情,感恩重义;第二,夫妻恩爱,患难与共;第三,生活节俭,持家有道[8]92-93。曾广喜在《周恩来的家庭观及其对当代家庭伦理建设的启示》一文中概括为四方面。第一,至情至孝敬老情;第二,互敬互爱夫妻情;第三,慈爱严厉亲属情;第四,志同道合革命情[9]51。王彪、李敏在《周恩来和谐婚姻家庭的思想和实践》一文中概括为四方面内容:第一,在选择伴侣中坚持志同道合、忠贞不渝;第二,在夫妻关系中坚持男女平等、互敬互爱;第三,在家庭关系中坚持尊老爱幼、和谐和睦;第四,在处理亲属关系上充满爱意,又严格要求[10]65-67。做为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在日理万机的同时又经营着自己幸福的家庭,他虽然从未正式提到自己的家庭观,但以自己实际的一言一行,在恋爱、婚姻、家教与敬老等方面给人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需要人们不断探索与学习。
郭林在《试论周恩来的爱情婚姻观及其特点》一文中将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情与婚姻的特点概括为三大方面:一是严肃的态度;二是执著的热情;三是博大的胸怀[11]22-24。费虹寰在《周恩来邓颖超爱情书简》一文中认为周恩来和邓颖超是一对有着特殊婚恋观和价值观的职业革命家庭,他们的爱情和婚姻有着鲜明的阶级特性、时代特性和职业特性[12]9-11。赵蓓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与婚姻》一文中认为他们的爱情则属现实生活中最完美的类型:一是互爱;二是平等;三是无私;四是专一;五是持久[13]27-31。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婚姻以爱情为基础,使二人的婚姻家庭生活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
肖旭在《试论周恩来的家庭观及其在新时期的伦理价值》一文中把周恩来家庭观的价值归结为三条:一是对弘扬家庭道德的远大意义;二是对构建新时期的家庭伦理文化的重大意义;三是对人们精神的感召力的影响,从而大大促进我国社会的安定与进步方面的深远意义[7]27。曾广喜在《周恩来的家庭观及其对当代家庭伦理建设的启示》一文中总结了其对当代家庭伦理建设的启示。第一,孝敬老人要有心;第二,对待妻子要有情;第三,教育孩子要有义[9]51。葛洪泽在《人民公仆,高山仰止——周恩来的人格风范》一文中将其现实意义列为三个层次:第一,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学习周恩来勤政廉政、忍辱负重的高尚官德;第二,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要学习周恩来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党德;第三,对于普通公民说,要学恩来遵纪守法、温文尔雅的民德[14]51-54。赵蓓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与婚姻》一文中概括了其当代价值:第一,树立正确的家庭婚恋观;第二,成功地进行恋爱;第三,婚后对爱情的创造[13]27-31。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情、婚姻、家庭、事业的完美结合赢得了人们的特殊尊重,由此构筑了一座他并不想为自己树立的巍巍丰碑。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肯定,学者们确实对周恩来的研究付出了极大努力。但对周恩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周恩来的内政、外交以及精神风范方面,而忽略了周恩来家庭观的深层次研究。为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掌握理论的来源;第二,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把周恩来家庭观与马列有关方面的论述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第三,注重周恩来家庭观的当代价值研究。学习周恩来家庭观不仅能促进个人和家庭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1]张雪英.青年周恩来思想发展的文化动因初探[J].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2]王玉如.试论周恩来的人格魅力[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2).
[3]金宝丽.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底蕴[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1(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列 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李 潇.周恩来人格研究述评(1996-2009)[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7]肖 旭.试论周恩来的家庭观及其在新时期的伦理价值[J].天府新论,1998(S1).
[8]田 军.论周恩来的家庭美德对反腐倡廉的示范作用[J].科技信息,1998(12).
[9]曾广喜.周恩来的家庭观及其对当代家庭伦理建设的启示[J].科技信息,1999(10).
[10]王 彪,李 敏.周恩来和谐婚姻家庭的思想和实践[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2).
[11]郭 林.试论周恩来的爱情婚姻观及其特点[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12]费虹寰,赵春生,刘春秀.周恩来邓颖超爱情书简[J].策划天地,2006(1).
[13]赵蓓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与婚姻[J].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1).
[14]葛洪泽.人民公仆,高山仰止:周恩来的人格风范[J].探求,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