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境遇及解决策略

2014-04-10 05:44谢霄男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谢霄男,刘 婷

(1.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611731;2.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重庆404506)

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个重要内容。崇高的信仰能够为人们实现理想、开创未来提供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他立足于全人类的幸福和解放,是每一个国人都应该秉持的人生准则。

一、现实境遇:信仰马克思主义需要正视三大问题

(一)信仰缺失,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冷漠和无视

信仰总是客观存在的,并主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一方面我们的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地增长,而另一方面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文艺创作的态度都发生了急速的转变。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冷漠和无视日益凸显。首先在价值观念上,劳工神圣的思想被冲淡,大公无私的精神被渐忘,人们将艳羡的目光更多地集中在了掌握巨额财富的人身上,自私好利的风气空前膨胀。其次在行为方式上,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们为了社会主义国家强盛而热火朝天的冲劲儿和干劲儿更多地被利己主义取代,人们工作的动机更多的是个人的生存,而不是国家的兴旺。最后在文艺作品上,弘扬人文主义价值的作品在锐减,而媚俗下流的文艺作品在剧增,一些人创造文艺作品的初衷已不是改造国民性了,而是追名逐利。价值的失落、信仰的缺失、诚信的淡漠、道德体系的松动,成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冷漠和无视的根源。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迷失,表现为信仰多元化,功利化

在政治信仰上,我国公民在政治心理上呈现出多元结构。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经济制度,国内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社会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出现了多样化,因此决定了我国目前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文化生活也呈多元化的态势。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趋利特性无形中感染了人们的信仰,给人们的信仰贴上了功利化、经济化的标签。许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迷失,只信物质价值、个人价值和当下价值,视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为虚无缥缈的幻想。这样就使信仰失去了对社会发展和人生导向的神圣性,世俗地消失在功名利禄之中。

(三)信仰错失,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模糊化、边缘化

马克思主义信仰错位,在一些公民尤其是青壮年表现得尤为明显。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曾做过一份针对青壮年的生活质量调研报告,结果显示,有66.1%的人信仰“实用主义”。譬如,在回答“你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的问题时,64.5%的人选择了“事业成功,生活满意”,只有1%的人说要“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1]。可见,我国当代人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注重理想主义转向实用主义。

二、原因剖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式微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夹击

一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外来的,能够实现中国化是一个焦点问题。近来,国内兴起一股国学热,人们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但也有学者提出儒家社会主义,借此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2]50-54,这其中不乏一些人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意欲借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动摇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思想根基,进而颠覆党的领导。二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了来自西方国家价值观的侵袭。西方国家宣扬所谓的自由、平等、民主和宪政。声称我国公民被限制了话语自由,没有人权,攻击我国没有施行宪政。由于西方国家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较之于我国有着明显的优势,一些人受其蛊惑,产生了盲从心理,弱化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理论和现实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弱化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存在理论困境,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160多年的历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3]34-38,由理论变成现实,由一国到多国。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正确的,它精辟地论述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未来前景,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然而,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快速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这些都大大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预测,加之东欧剧变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由此,许多西方学者提出了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种理论,意在说明资本主义可以万古千秋地存在下去,美化资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盛行,严重影响了当代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二是在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出现的种种现实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当前我国正处在重大社会转型之中,制度建设的落后,民主法制不健全,权利介入了资源的配置,导致了一系列的诸如诚信缺失、违法乱纪、假冒伪劣和官员腐败等社会问题,败坏了社会风气,严重地削弱了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4]135-138。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学环节有漏洞

一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及高等教育阶段中缺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该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而在当前的环境下,这一研究领域还有待拓展。没有强大的理论作支撑,学生很难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什么、怎样信仰马克思主义以及信仰马克思主义为了什么。二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记住的都是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条条框框,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者阐述相关观点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

三、解决策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复归

(一)以中国梦引领社会思潮,确立统领性的主体信仰

一是加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以复兴中华民族为历史使命,确立和增强国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让每一个华夏儿女都认识到实现中国梦,就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为这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5]73-75。二是理论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青少年由于其自身身体和生理机能处于发展高峰,心理发展迅速,处于成熟而未真正成熟的阶段,容易被一些新颖的思潮吸引和打动,而轻易动摇自己的梦想。因此,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必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真正确立以实现中国梦为基础统领性的主体信仰。

(二)为人民群众提供中国式的“终极关怀”,消除其生存恐惧

第一,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就业、住房等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切身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真正能给人类谋福利的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应最大限度地惠及百姓,而不是一句口号,只有把现实和理想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在青少年中生根发芽。

第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用新观念、新视角去看待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大力培养人才,千方百计地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提供舞台,帮组和引导他们在学习、工作实践中经受磨砺,增长才干和胆识[6]70-73。

第三,努力营造公平、自由、有序的竞争环境,保证机会均等。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而公平、自由、有序的竞争环境能够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改革教育,对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强化

首先,我们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具体要做到“拓展边界,延伸本土”,即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边界,使其与美学、文艺学、历史学等相结合,扩大其研究范围。其次,我们要净化人们接受马克思信仰的外部环境[7]26-29。对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意识形态,我们要及时地进行疏导和管理,而不能放任自流,任凭传播不利于党和人民的言论。最后,要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培养其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实的意识。

四、结语

信仰是一个关乎党和国家生死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渝信念。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曾经式微,那么我们当下的责任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复归;如果说中国梦曾在我们的怯懦与彷徨中归于沉寂,那么我们当下的使命就是要实现中华巨龙的腾飞。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1]金琴芳.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调查与分析[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刘建军.论共产主义信仰的崇高境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3).

[3]徐 俊,刘 魁.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前沿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13(04).

[4]刘 芳,谢 红.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践教育路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3).

[5]戚杰强.刍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统一[J].理论导刊,2013(06).

[6]朱宪臣,赵甲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体系的逻辑起点[J].科学社会主义,2013(03).

[7]练庆伟.重读作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定位、价值及实现[J].求实,2013(04).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