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英,秦蕊
周济咏杨花词探析
杨中英,秦蕊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周济以词论为后世所知,众多学者对其精辟的词论已做深入的研究,但他的词却甚少有人论及。理论的发明一般都不可能脱离创作实践,周济的词就是其词论在创作实践中的体现。杨花是周济词作中常吟咏的对象,在杨花的意象中,词人寄托了春恨闺怨情愁、身世飘零之感、及时代盛衰之叹。在主题内容上更进前人一步,而艺术特色上能摆脱传统杨花词缠绵悱恻的写法,做到豪宕不羁。周济一生钻研词学,后期更是心有所得,从这几首咏杨花词的比较中,能看出其创作前后的变化以及与理论的紧密结合。
周济;杨花词;词论
周济是常州词派的中坚力量,他在继承张惠言词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常州派词论,扩大了常州词派的堂庑,使得常州词派最终得以确立。龙榆生在《论常州词派》中说:“常州词派之建立,二张引其端,而止庵拓其境,师承统系,亦至分明。”“常州词派,至周止庵氏而确立不摇,衣被词流,迄于今日而未有已”[1]周济提出很多精辟的词论,如“寄托出入说”,“词亦有史说”“正变说”等。当今学者对其词论已作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兹不赘述。而相对于其词论,周济的词很少有人问津,近乎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而对于周济词的评价也是各执一端。在清代词坛上,对周济的词评价较高,如谭献评其词:“止庵自为词精密纯正,与茗柯把臂入林。”[2]113蒋敦复云:“借得先生《存审轩词》一卷读之,是真得意内言外之旨。”[3]3633丁绍仪评其词《哨遍》曰:“句读叶韵,系用苏公隐括归去来词体,不支不蔓,直可追步坡尘。”[3]2712而现当代词学研究者的评价有褒有贬,吴梅先生评:“止庵自作诸词,亦有寄旨,惟能入不能出耳。如《夜飞鹊》之‘海棠’,《金明池》之‘荷花’,虽各有寓意,而词涉隐晦,如索枯谜,亦是一弊。”[4]164吴世昌先生评曰:“止庵《渡江云·杨花》云‘替了落花声’几曾见落花有声,坠絮能‘替’?又云‘应笑人,舂粮几许?’硬用典,又与所咏无关,全是硬凑,末用‘秋风’,才窘极矣!”[5]而今人黄志浩在《常州词派研究》中则对周济的词评价很高,认为他的创作与词论是同步进行的,尤以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创作分别到达了“穷高极深之趣、备刚柔之气”与“奇思壮采、浑化无痕”的程度。另如朱德慈在《常州词派通论》中亦对止庵词评价较高,那到底周济词的真实面貌是怎样的呢?
周济现存词208首,分别保存在词集《存审轩词》与《止庵词》中,而之前的研究者大多未见《止庵词》,仅就《存审轩词》二卷中的115首词进行分析。周济词的题材内容主要包括闺情思人、伤春悲秋、咏物抒怀、题画赠别、写景抒怀等。其中咏物词是周济词的主体,数量上约占1/3,周济咏物词的描写对象有杨花、梅、竹、蝉、海棠、莲、落叶、蟋蟀、月、梨花、水仙、刺蘼、芭蕉、菊花、冰钲等。而杨花是其中吟诵频率最高的,因此我们以周济咏物词中反复吟咏的杨花作为分析对象,管中窥豹,从而蠡测周词的创作成就。周济共有4首题为咏杨花的词作,分别是:《六丑·杨花》《渡江云·杨花》《忆旧游·前题》《唐多令·杨花》。
《六丑·杨花》:
向浓阴翠幄,漾嫋嫋、春魂如雪。画栏独凭,飞英鸳甃湿,正恁愁绝。又对斜阳院,晴丝空袅,任飘零离别。南园误了双蝴蝶,草际轻粘,簾前漫瞥。纤纤映蛾眉月,却难寻瘦影,幽恨重叠。
东风摇曳,算尘根小劫,灞岸鸣嘶骑。情暗切,柔条几度攀折,纵天涯觅遍。买春榆荚,只惆怅、众芳都歇。争得似、委艳香泥,长倚杏梁春帖。还消受、半枕寒怯,更唾绒、点缀茸窗底,娇红一捻。[6]
《渡江云·杨花》:
春风真解事,等闲吹遍,无数短长亭。一星星是恨,直送春归,替了落花声。凭阑极目,荡春波、万种春情。应笑人舂粮几许?便要数征程。
冥冥,车轮落日,散绮余霞,渐都迷幻景。问收向红窗画箧,可算飘零?相逢只有浮云好,奈蓬莱东指,弱水盈盈。休更惜,秋风吹老莼羹。[7]152
《忆旧游·前题》:
甚长条只管,祖帐离筵,不管春休。定是迷归路,趁晴丝万转,飞绕重楼,劵环泥枕无语,文竹犀钩。便燕蹴轻轻,蜂粘恰恰,浑付闲愁。
温柔,谁伴取,剩小院苔边,红雨香稠。又向沙堤去,认鞭丝冒影,何处嘶骝。故人笑指天末,晴雪要盈头。漫孤负当年,绿蓑青笠双钓舟。[7]152
《唐多令·杨花》:
转过赤栏桥。萦簾故故飘,共春魂,一样难销。赢得青芜斜照里,人独立,燕双抛。
委地太无聊,回头见舞要。倩东风,吹上长条,刚被游丝牵惹住,浑不是,画檐高。[7]159
这四首咏杨花的作品分别是按创作的时间顺序排列的。杨花在宋词中的意象有感伤春逝、映衬离别、象征爱情的追寻、隐喻男女恋情的难以把握、隐喻人生与仕途的漂泊不定等几个方面[8]。在清代的词作中不乏咏杨花之作,如清初的“云间三子”陈子龙、宋征舆、李雯皆有咏杨花的词,因各人的出处遭际不同,所描写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寄托亡国哀思的深浅也是不同的。而周济的这四首咏杨花之作,各具特色。《六丑》对杨花的描写很细腻,上片写漫天飞舞的杨花,或是飞向浓荫处,或是别家院落,或是草间,或是闺房的簾前,到处漂泊,何处是归!颇有满城风絮的壮观。词中描写的柳絮似乎是在寻找那已经远去的人,想替闺中的女子传达她的离恨。下片写纵寻遍天涯,也难挽回逝去的春光,也难留住那离去的人,而柳絮最后无法逃脱委地的命运,象征着女子红颜终老的悲剧。此词用飘舞的杨花来寄托着闺中女子对远方男子的思念,女子拘束在闺中,无法随心爱之人远去,只能把思念寄托于自由飞舞的杨花,但最后还是孤身一人,像柳絮那般红颜薄命,春光的逝去就如女子消逝的青春,她们还有多少个岁月能等待。这首词是把伤春和闺情放在一起来写,因柳絮纷飞的时候就是春尽之时,人们多会感慨时光的流逝,尤以闺中女子更易感伤,女子的容颜也如春一般美丽而短暂,而独居的闺中女子伤春之时还深深地思念远方未归之人。此词的立意上并无多大创新,但感情描写细腻,不乏生动之处。蒋敦复评其云:“此词精思妙绪,婉转环生,片玉家风,洵乎未坠。其声律严谨处,可谓字字从华严法界中来。”[3]3635《渡江云》一首主要是寄托作者自己的身世之感,历代咏杨花之作大抵感叹其飘飞零落的凄楚命运,周济的这首词摆脱了这种窠臼,把飘飞的杨花写得具有饱满的生命力,做到哀而不伤,怨而不激,时见疏隽情怀,谭献评其“怨断之中,豪宕不减”[2]111。上片写杨花同落花一般送春归去,而杨花漫天飘飞,所到之处,岂是舂粮路程所能比拟的,说明花飞之远,显示出豪迈的气势。下片写作者对于杨花归宿的思考,其实就是作者自己归宿的思考,不愿被收进画箧,写入丹青,而难以追随浮云去往仙山蓬莱,最后只有归隐故乡,过隐逸的生活。周济本是位具有经世之才的学者,但不居要津,无法一展平生抱负,但又不甘如此无为地度过一生,他进退出处都充满着思想上的矛盾斗争,此词便是他矛盾思想的一个体现。此词似句句写花,却又似句句有人,其意含蓄而不露,风流蕴藉,感情沉郁,笔调宏大,不失为一首能以寄托入,亦能寄托出的佳作。《忆旧游》的写作时间去《渡江云》不远,按词集的排序,就在其后,且题上说用“前题”,而从内容可知这首词亦是咏杨花之作,此作主要是写友人的离情。上片由柳条写出离别,而杨花漂泊就如自己和友人也是漂泊天涯,聚少离多,所以作者看到系挂游丝的飞絮,闲愁顿生。下片写只有落红和青苔与杨花相伴,是那般孤寂,马蹄声渐远,友人已远离自己的视线,只有柳絮一路追随,自己无法像柳絮那样与友人同行,真是辜负了当年同舟垂钓的相伴之情。《唐多令》一首简明轻快,语言活泼,其中有写到春愁,但主观感情不多,就是寥寥几句,一笔带过。状是写不愿委地的飞絮,希望东风能送上青云,但最后却挂住了游丝,都不及画檐的高度。此作似是词人比拟自己想通过某些凭借,能复出仕途。这首词作于道光甲午年,即1834年,周济此年54岁,第二年周济就复出为淮安校官,重新踏上了仕途。由此我们可知,周济复官应该是得到某些人的帮助,但是最后只是一个小官,甚至还不如之前担任的淮安府学教授一职,可想周济是不满的。
通过我们上面的分析,这四首词从立意,风格,语言,描写技巧等各方面看,各有千秋。《六丑·杨花》代表前期的创作水平,后三首属于后期的作品,以道光三年周济刊刻其诗词为界限。周济早期的理论主要表现在《词辨》及其序中,而《宋四家词选》及其目录序论则代表了周济后期的词学观,他后期的理论是对前期的延续和修正,后期词论更加精辟。周济主要的词学主张包括“寄托出入说”“词史说”以及后期提出的学词门径路途——“问途碧山,历稼轩、梦窗,以还清真之浑化”的逆溯之法。这四首杨花词可以代表周济不同阶段理论在创作中的运用,《六丑》是早期的作品,其中能见其模仿前人的痕迹,还没有完全达到物我相容的程度。且所抒之情没有跳出传统伤春闺怨的框架,缺乏时代意义,但可以看出词人有意识地以比兴寄托之法入词,是词人早期实践的尝试。而《渡江云》《忆旧游》与《唐多令》是后期的作品,这三首词逐渐跳出传统杨花词缠绵悱恻的写法,以豪壮语或疏隽语出之,不作婉约曲折之笔却又时见含蓄蕴藉,是词人“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理论的完美诠释。这三首词比《六丑》多了份深远的时代意蕴,是周济把词史观引入寄托说的体现。而周济提出的学词门径在他的这几首词中也得到了体现,《六丑》颇接近周邦彦的浓艳词风,把当下的离恨与往日的深情连贯起来,借飘落的杨花抒之,结构上有顺逆的变化。而《渡江云》雄浑的境界已得清真火候,后两首在学习王沂孙、吴文英的基础上接近辛弃疾、周邦彦的境界。四首词中以《渡江云》为胜,整首词意境宏阔,立意翻新,典故不拘泥于前人的用法,正如吴世昌先生说的“舂粮”的典故没有人这样写,吴先生虽然是对此作持批评的态度,但这正好从另一方面说明这是周济的独创,不破那有立呢?《忆旧游》与《唐多令》相比,因着力点不同,写法也各异,都能做到简练不芜,把身世寄托和盛衰之感寓于词中。其中又以《唐多令》的艺术水平更胜一筹,因自从南宋咏物词盛行后,历代词人多用慢词长调来咏物,易于铺叙,较少用小令,周济的这首小令能做到形神兼具,以写意为主,寥寥数语便道尽杨花的形态和精神寓意。关于咏物词的写作,张炎云:“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据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3]261因此咏物不能拘泥于形式,要取其神韵,以用意为主,咏物不是单纯的描写物态,而是在于借物以寓情志,把个人的身世遭际、国家兴亡之感等都蕴于词中,这样写出来的咏物词才更有深意。按照这个标准,周济的四首咏物词都不是徒咏杨花,而是寓闺情、离情、身世之感于其中,都深有寄托,而所寄托的感情是随着词人阅历的积累和词论的精进而加深的。从艺术手法上看,周济后期的词比前期浑厚自然,无论是在语言、笔力,还是用典上都比早期的作品成熟。周济一生不断探索词学理论,在他的词作中也得到了体现,说明周济的创作没有脱离理论,他一直都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理论,问题是在于运用成功与否。《渡江云》就是一首运用非常成功的代表作,另如《徵招·冰钲》亦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词,谭献评其“掷笔空际,伟岸深警,如读杜诗”[2]111。但这并不是说周济后期的作品全部都写得成功,还是有很多不太成功的作品,如《水龙吟·白莲》“夜珠海上飞来”,乃是和宋人《乐府补题》之作,所以写得并不深沉。《夜飞鹊·海棠和四篁》,词旨较隐晦,不易读懂,还有很多酬唱之作,寓意并不深刻。但从总体的创作水平看,周济的优秀之作都是出自晚期的作品中,这和他后期理论的精进不无关系。
通过对周济几首咏杨花词的分析可知,周济的创作跟理论的发明是相结合的。他早期的作品明显模范前人,尤其是模范南宋的咏物词,而后期能摆脱前人的规范,写出自己的特色,这跟周济所提倡“问途碧山,历稼轩、梦窗,以还清真之浑化”[3]1643的门径之途是相偕的。而周济提出的“词史说”在其他作品诸如《哨遍》《蝶恋花·读史有感》等词中都得到了相应的表现,作者登高远望,满眼萧瑟的江山犹如清政府江河日下的局势,词意寄托遥深。但要成功达到理论的高度并不容易,创作跟词人的才情、学问、经历等各方面相关。周济的词中不乏浑厚之作,但从整体的创作水平来看,周济的创作跟理论是有一定距离的,他的词不可能像谭献评价的那样都“精密纯正”,也不像吴世昌先生说的那般不堪,吴梅先生说的有一定道理。周济很多词的词旨隐晦难解,这也跟周济的词学主张是有关系的,因为周济作诗词都坚持宁晦勿滑,强调不与前人同,在典故的翻新上就能看出来他强烈想要摆脱前人影响的意识。因此我们不故意抬高周济词的成就,但也不忽视其中的优秀作品,且必须看到他在创作上结合自己词论上所做的努力,虽然终是手不及眼,其精神却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1]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426-427.
[2]谭献.清词一千首:箧中词[M].罗仲鼎,点校.杭州:西泠印社,2007.
[3]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吴梅.词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164.
[5]吴世昌.词林新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337-338.
[6]周恭寿.求志堂存稿汇编:十六卷[G]//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35册.清光绪十八年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77.
[7]盛宣怀.止庵遗集[M]//丛书集成续编:第134册.影印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94:152,159.
[8]葛晓舒.宋词中的杨花情结[J].文史博览,2011(8):43-44.
The Analysis on Yanghua Ci Written by Zhou Ji
YANG Zhong-ying,QIN Rui
(Humanities School,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6,Jiangsu,China)
Zhouji was well known by his exquisite theory of ci.Many scholars have done in-depth research for his theory of ci.But his works have seldom been addressed.Theory invention generally can not be divorced creative practice.zhouji’works was the use of theory in practice.Yanghua was the main chant object In zhouji’works.In Yanghua’s imagery,the poet hopes of spring Boudoir hate melancholy,a sense of wandering life experience,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times.The subject matter goes further than predecessors,and can get rid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romance written.Zhou Ji was studying ci lifetime.His got his achievements late in life.Making comparison with the yanghua ci,it can be seen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close connection creation as well as theory.
Zhouji;Yanghua Ci;analysis
I207.23
A
1007-5348(2014)03-0051-04
(责任编辑:吴有定)
2014-03-05
杨中英(1988-),女,贵州黔西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