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述评

2014-04-10 05:33杭宏范祥涛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布莱希特现实主义现实

杭宏,范祥涛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述评

杭宏1,2,范祥涛2

(1.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阜阳236037;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在社会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选取八位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文艺理论观点进行评述,期望给发展中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借鉴和启示。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述评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影响最广泛的社会思潮之一,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不仅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理论,而且涵盖了文艺学和美学理论。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佩里·安德森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典型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国家和法律。它注意的焦点是文化。”[1]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发轫于德、奥、意等国并于60年代遍及全欧洲的一股文化思潮。“它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批评、社会批评、文化批评倾向和广泛的学术包容性,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全面客观地回顾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仅可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所面临的挑战,而且可以了解到西方日新月异的文艺思潮,同时对我们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亦有借鉴意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自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企图把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相结合所产生的具有国际性影响的思潮”[3],西方马克思文艺理论源于20世纪30年代卢卡契与布莱希特关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论争,其产生的标志是卢卡契发表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主要包括法兰克福学派、阿尔都塞学派和英美新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卢卡契、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阿尔都塞、马舍雷和代表新马克思主义的伊格尔顿与詹姆逊。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观点尽管存在很大差异,但他们都主张把文学作品放在历史大背景中理解,反对把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割裂开来。卢卡契认为文学作品本身的形式与现实世界的结构存在对应关系,文学标准是现实主义和典型性;布莱希特认为现实主义的涵义应与时俱进,提出了史诗剧理论和间离效果的概念;阿多诺强调绝对的否定性,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认识;本雅明认为艺术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并以寓言和隐喻把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主题相融合;戈德曼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发生学研究;阿尔都塞探讨艺术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马舍雷关注作品中空白和沉默间接表现出的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或文化阐释学的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和新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家伊格尔顿,代表着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融合[4]。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文艺理论观点

(一)卢卡契的现实主义反映文论

卢卡契(Georg Lukács)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他发展了现实主义的方法论,强调文学是一个展开的体系的反映。他认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反映是反映现实与超越现实的辩证统一。审美反映渗透着艺术家的主观成分,包含了主观辩证法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而超越客观现实。卢卡契明确指出:一部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必须揭示社会秩序中隐含的矛盾。小说反映现实,但不是提供表面现实而是对现实更完整、更真实、更生动、更有力的反映。卢卡契多次指出,现实主义的审美反映是具体的;小说可以是读者更具体地洞察现实,超越对事物的普通理解。文学作品反映的不是单个的孤立现象,而是生活的整个过程。读者总会意识到作品本身并非现实而是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形式。卢卡契坚持这种潜在的秩序和结构原则,主要是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黑格尔的历史辩证观点。

20世纪30年代,卢卡契与布莱希特两人却有原则性的分歧和争论,从争论情况来看,卢卡契作为学院式的冥思苦想的批评家,坚守古典文化立场,怀抱古典文化理想;布莱希特作为现代艺术的实验者、探索者,富于时代色彩,富于时代理想。卢卡契富于人道主义精神,但他把人道主义视作为一种具有永恒价值的现实主义艺术的基础的观点,却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艺观有所偏差。布莱希特的观点虽更富有科学意识、阶级意识,但他对现代主义的充分肯定又和列宁的见解有着明显的分歧。不过,不管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还是“开放的现实主义”,虽然有着巨大的分歧,但对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的认识,却相一致。

卢卡契“伟大的现实主义”理论在西方美学史和文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卢卡契现实主义理论是其哲学思想在美学文艺学中的具体运用与合乎逻辑的展开,他试图以整体反映观、典型创造、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以及人道主义理想来与资本主义物化(异化、拜物化)相抗衡,他的现实主义理论实质上是对拜物教的批判。为此,他转向了现实主义传统,以期发现关于社会现实的非拜物教的、人道主义的观点,发现艺术的非拜物化的能力。因此,现实主义与人道主义、反映论与价值论不但不矛盾,反而有着真正内在的、深刻的关联,这就是卢卡契“伟大的现实主义”理论对我们的昭示和启迪。

(二)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论

葛兰西(Antonio Gramsci)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生活,但也不完全等同于社会生活。文学总是表达某种倾向,通过对情感伦理观念的表达,使欣赏者感受到作者特定的政治态度,文学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为广大人民大众服务。葛兰西主张从审美和历史两个层面认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间的关系:文学应既有深厚历史内容又能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把内容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使之具有高度审美价值。葛兰西还提倡坚持真善美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主张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应当尽善尽美地结合起来。

(三)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的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是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本雅明、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该派理论以控制和压迫为主题,以人的自由和解放为目标,通过对物化世界的批判,揭示人与人之间的深层关系。其批判的主题涉及消费主义、大众文化、劳动异化、工具理性、生态危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等。对发达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最基本或核心的部分。

1.阿多诺的否定性文论

阿多诺(Theodor Adorno)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的认识,否定性成为艺术的本质特征。他把艺术看成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幻象,提出了反艺术概念。艺术作品生命就在于灭亡,通过否定消解自身的外观而赋予艺术以新的生命。阿多诺认为现代艺术本质是否定性,其主要功能就是社会批判,而批判的目的就在于拯救。阿多诺提出“要用真正的艺术来拒斥规范化、标准化的文化工业对消费者的侵蚀,使大众从人性分裂、人格丧失的生存状态中获得拯救”[5]。

火烧对土壤黑碳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王新宇,包 翔,王瑞利(64)

阿多诺批评了卢卡契对现实主义的看法,他认为艺术与现实是分离的,而且正是这种分离才使艺术有特殊的意义和力量。现代主义尤其远离它们暗指的现实,因此具有强大的批判力量。按照阿多诺的看法,文学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而且还是与社会拉开距离的一种方法,是一种防止将新的见解重新纳入常规的手段。

2.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文论

在法兰克福学派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其文艺思想的理论基础源于人本主义的社会批判哲学,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罪恶与病态全在于它压抑、扭曲了人的本性,造成了人性的异化。他认为艺术的实质是“革命”和“造反”,艺术创造了与既存现实不同的另一种现实,艺术可以创造一个现实中没有的虚构世界来疏离、超越既定现实,在此意义上,艺术就是反抗。他还认为艺术具有造就“新感性”的功能,新感性体现了一种新价值观,具有改造和重建世界的力量。通过艺术形成的新感性能产生一种生产力,在重建现实过程中将现实变成一件艺术品。

3.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

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比较分析了本雅明与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试图对二者思想进行综合与超越。他试图重建以“交往行为”为核心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建设一个和谐稳定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的新目标以及实现的途径。哈贝马斯独特之处在于坚持美学的现代性,并把文化批判推进到语言批判层次上,最终落实到交往合理化的理论上。为了通过交往行为合理化来实现其改造现代资本主义目标,哈贝马斯在美学上捍卫现代艺术,抵制后现代主义的冲击。

(四)布莱希特以理性为本的戏剧理论

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提出以科学与理性为基础的新艺术观,突出艺术的教育功能,帮人们解释改造世界。布莱希特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了全新戏剧体系——史诗剧及理论。在布莱希特的史诗剧或叙事剧中,“陌生化”是其戏剧艺术反传统的表现方法的高度概括。它们共同组成了史诗剧共同特征。史诗剧核心特征“陌生化”(间离化)有意识在演员和戏剧事件、角色之间,观众与戏剧角色之间制造一种距离或障碍,“把事件和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6],使演员和观众以旁观者的目光审视剧中人物事件,运用理智进行思考和批判。陌生化可以让观众保持超然而不是入迷的精神状态,使观众成为戏剧事件的旁观者而不是介入者。

(五)戈德曼“发生结构主义”文学理论

戈德曼(Lucien Goldmann)指出“作品就是一个有意义的结构”。有意义的结构在戈德曼文学理论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构成其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支撑点。文学创作是作家制造一个由其思想、情感、行为组成的有意义的连续结构,它具有历史运动性和开放性特征,处于部分与整体不断循环之中。戈德曼还极端强调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同构性,高度强调文学的阶级性。

戈德曼被认为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根据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认为文学结构与经济结构也对应一致。这种“发生结构主义”观点回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悲观主义,但缺乏丰富的辩证洞察力。

(六)伊格尔顿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特定团体的信仰和观念,是在一定社会利益下形成的思想形式或具有行动导向的话语。文学艺术在特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又以其特殊方式与社会生产力相联系,因此文学艺术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其艺术生产理论把文学艺术看成商品,认为文学艺术也是一种社会经济生产方式。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提供了观察艺术的新角度和新思路,不仅从艺术与社会生产关系的联系中认识艺术,而且把艺术生产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作家对文学形式的选择并非是任意行为,受到所表现内容和文学形式构成因素的共同制约,“根本上还是在艺术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中考虑形式问题,将艺术与人的本性问题联系起来”[7]。

伊格尔顿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文化进行的极端否定的批判,首先是对法西斯在欧洲统治的反应,其次是对美国处处存在的资本控制的反应,也是法兰克福学派在理论和实践上脱离工人阶级运动的结果。伊格尔顿巧妙地运用了拉康和弗洛伊德的理论以及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强调一切批评都是政治的,文学批评不应该因为是政治的而受到指责,现代批评是在反对专制的斗争中产生的,除非把它的未来确定为反对资产阶级政权的斗争,否则它可能毫无前途。

三、结语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充分肯定了马克思早期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结合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全面异化作了深层次的尖锐批判,并对20世纪以来文学艺术的新发展作了理论上的总结、阐述和美学上的支持。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从抽象人性出发,仅仅停留在对资本主义精神层面的批判,较少触及到根本社会制度,很多代表人物企图把文学艺术作为拯救现实的主要途径,因而陷入审美乌托邦的空想。就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判和文化研究而言,它涉及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族裔研究、身份研究、新历史主义、全球化等诸多领域。在全球化和后现代的背景下,文化已成为干预社会和政治的真理要素,人们正处于一个文化成为中心的时期,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等问题都可以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角度进行研究和阐述。

[1]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6-97.

[2]杜平.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文化取向及其文化研究的影响[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3(5):157-159.

[3]王晓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理论指向[J].外国文学,2011(5):135-142.

[4]刘捷,邱美英,王逢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00.

[5]谭善明.通向主体性审美救赎的乌托邦[J].江苏社会科学,2009(1):130-134.

[6]布莱希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62-63.

[7]马龙潜.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中国美学的理论指向[J].天津社会科学,2011(3):92-96.

A Review of Wester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HANG Hong1,2,FAN Xiang-tao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Fuyang Normal University,Fuyang 2360037,Anhui,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11000,Jiangsu,China)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thought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Western Marxism has exerted profound influences on our society and culture.This paper reviews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Marxism, introduces the typical literary theories of eight most influential representatives of Western Marxism and comments on their respective literary theories,in the hope of giving reference and illumin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in China.

Western Marxist;literary theory;review

I0

A

1007-5348(2014)03-0047-04

(责任编辑:王焰安)

2014-01-13

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英国文学中的后殖民动物意向研究”(2013SJD75003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西方文学‘研究型’教学的新探索”

杭宏(1982-),女,回族,安徽定远人,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布莱希特现实主义现实
花园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献给母亲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新法律现实主义
布莱希特为什么要提出“叙述体戏剧”?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布莱希特教育剧对剧场的应用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