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翠红
(韶关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广东韶关 512005)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功能耦合的审视
白翠红
(韶关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广东韶关512005)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功能耦合,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功能的分离,表现为专业教育中教书与育人的分离、专业教育中淡化意识形态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专业内容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专业课程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专业教育中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两者的功能耦合。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功能耦合
耦合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1]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联越密切,整体性越强,越能发挥育人的功能耦合。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教育者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自觉地把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结合起来,把“治学”与“为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功能耦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和谐发展
科学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基础。科学素质可以理解为科学理性在人格上的内化,既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又包括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才能自觉抵制和反对各种伪科学、邪教、迷信活动;掌握了人类在长期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创造和积累的科学思维方法,才能分析和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具备了科学精神才能有进行科学探索的不竭动力,正如爱因斯坦说:“科学的方法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都不过是笨拙的工具。”[2]科学素质中最根本的是科学精神。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人的重要保证。人文素质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精神、人文意识、人文品质、道德水准和文化心理等。人文素质以人内心的精神世界为基础,思考和关注个体和人类的命运。大学生通过学习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关爱他人,敬畏自然,关注社会,提高为人处世的能力。
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成才成人的精神动力。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发挥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为大学生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培养提供精神动力。大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化知识,相反,政治觉悟越高,越能认清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越自觉自愿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刻苦学习。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才会把个人发展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才能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内化为一种持久的精神追求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精力充沛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自觉自愿地奉献社会。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即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和谐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形成合力,发挥合力育人的功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改革开放后,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些教育专家提出“教育与意识形态相分离”、“人才培养不需要政治”、“培养人才重在培养能力”之类的口号。在这些口号的蛊惑下,部分教育者抛弃传统的“重道鄙器”思想转而信奉“重器鄙道”的价值观,对“为谁学”的问题置之不顾,认为只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让他们拥有建设国家的技能就可以,至于思想先进不先进是无所谓的。“人才培养不需要政治”、“培养人才重在培养能力”等观点只是强调了人对社会的工具性价值,忽视了人对社会的目的性价值。对于社会而言,专业能力只是一种工具性需求,只是社会在操作层面的需求,对社会只是一种浅层次的贡献与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仅要培养必须的科技人才,更要培养能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接班人。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高校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都要立德树人,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专业教育如果只教给大学生“是什么”的知识,不能提供“为什么”的价值判断,不能解决“应当怎样”的问题,那么,就有可能培养出带有“政治瑕疵”的“人才”,就会影响甚至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就会显得干瘪空洞,成为理论说教,不能吸引学生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有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特征,自然科学课程中蕴含丰富的人文价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可以实现功能耦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以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为主要特征
马克思曾说:“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3]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我国的社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主导性内容,以论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导性德育内容不是一两个具体的理论观点简单拼凑而成,而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它反映一个阶级、一个政党、一个社会的根本利益和意志,代表一个阶级、一个政党和一个社会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立场。”[4]
(二)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的特点
哲学社会科学与人的活动直接联系在一起,它要研究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要解释各种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发展变化的规律,要对社会发展变化做出应然判断,即“应该是怎样的”。不同的人,为达到不同目的,会对同样的社会现象做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这说明,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中运行和发展的,执政党都会确立维护自身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和反映执政党政治倾向的意识形态。灌输与宣传反映执政党政治倾向的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实现的。与意识形态性相联系的是政治性,两者是哲学社会科学同一性质的不同表现。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内容不能与执政党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相悖,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和要求。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特点,表明它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
(三)自然科学教育蕴含丰富的人文价值
自然科学教育可以将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20世纪70年代,许多科学家、教育家就提出了自然科学教育要以科学的价值为目的,让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学会用科学方法思考问题,为社会发展服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列举了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种种现象,提出自然科学教育要渗透科学的价值,要将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因素综合起来,竭力防止和抵制人们运用自然科学制造危险(如战争、污染等)。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认识社会问题。马克思非常注重从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中汲取营养,经过系统研究技术发展的历史,写出了《资本论》,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理论。自然科学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既要思考技术理性的“能不能够”,还要思考价值理性的“应不应该”,使大学生正确利用专业知识,服务于祖国,造福于人类。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功能耦合起来,才能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同性同向强化的作用。然而,在现实中,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背道而驰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专业教育中教书与育人分离的现象依然存在
大学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专业教师也必须坚持主流价值观,将治学、做人的道理传授给学生。然而在现实中,多数专业教师认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专业教师无关,应该是党团组织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多数专业教师将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剥离开来,将“教”与“育”割裂开来,他们虽然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重视教学经验的积累,重视对教学规律的探究和实践,但是没有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对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等影响不大,客观上产生了教书与育人“油水分离”的消极效果。少数专业教师不教不育,他们把教书当作一种纯粹的谋生手段,不认真备课,不钻研教学内容,不研究教学方法,或照本宣科,或任意发挥,缺乏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更有甚者,极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向大学生宣讲一些错误的理论和观点,还美誉为思想自由。《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一则报道“大学教师言行应有底线”[5],报道针对某高校一位副教授的“全身心投入教学是一种毁灭”进行评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而这位副教授的言论显然有违教育的核心价值。如果专业教师没有明确的教书育人、治学、敬业的价值观,那么专业教育就可能完全和思想政治教育背道而驰,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专业教育中淡化意识形态的现象普遍存在
自然科学教学中存在淡化意识形态的现象。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许多专业教师信奉“重器鄙道”的价值观,主张培养“无阶级的自然科学人才”,只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存在拒斥意识形态的现象。有些学者打着“学术与政治分离”的旗号大行“为分离而分离”之实,他们以是否与政治分离为标准来确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表明自己的“非意识形态”立场,更有甚者,走向极端,认为只有离开意识形态才能真正地进行学术研究。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一些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师以“中性化”作为教育标准,远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对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错误言论听之任之,凡是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都以中性的态度表达。例如,“关于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课程都以‘中性化’做标识:中国革命史讲成了中国文化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了西方哲学,政治经济学改成西方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转变为社会发展理论,思想理论教育则转换为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发展教育,等等。还有某些课程虽以‘马克思主义与……’为题,但整个讲述过程表达的却是‘与……’的内容”[6]。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讲授一般性、普遍性、广泛性的内容,而对特殊性、先进性的内容视而不见。如果迫不得已必须讲授带有价值倾向的内容时,往往只做简单介绍,不做分析评判,不做有说服力的释疑解惑,结果使大学生的思想疑惑反而更多了。
专业教育出现盲目引进、重用西方教材和海归学者、“洋”学者的现象。一些高校的经济管理学院将西方经济学作为主流经济学,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边缘化,甚至取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2010年)》[7]中分析了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许多高校被边缘化的情况:西方经济学课程比例不断提高,政治经济学课程比例不断降低,一些高校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课程;编写西方经济学教材或引进西方经济学原版教材蔚然成风,一些原版教材不经过科学评论就直接引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西方意识形态通过未加科学评论的经济学原版教材和“洋”学者“原汁原味”的讲解渗透到大学生头脑中。
(三)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将专业内容渗透其中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诸如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不能对与主流思想相悖的现象与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不能合理解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等,其实质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们在读大学期间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就业,他们不仅希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到“做人”的道理,还希望从中获取能够指导自己专业发展的思想,他们会遇到择业、就业和创业的许多问题,希望能够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和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就要渗透一定专业内容,帮助学生分析专业发展现状、预测专业发展前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和创业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学习、就业压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但现实情况是,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将专业内容渗透其中,在激烈的学习竞争和就业竞争中,学生必然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浪费时间,对其置之不理。
育人是专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要深入发掘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育人功能上实现耦合,就要在内容上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汲取丰富的养料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涉及人格、品质、情感、价值取向等问题,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回答的是“应当怎样做”的问题,即应当怎样做人,怎样对国家、社会承担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原则性、政策性等特点,这些内容要真正内化到大学生的思想中,仅仅通过宏观内容的讲解是不行的,只有将这些宏观内容与诗歌、小说、电影、电视等生动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善于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把教学内容放到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有理有据地讲解,才使大学生可感可知可践。
自然科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是求知与求善的统一。柏拉图认为,知识是以理念为基础的,最高理念是善的理念,因此,求知与求善是统一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是探求世界必然真理的公理体系,而探求知识便是最高幸福,因此将求知与求善统一起来。直到近代科学,才将求知与求善分割开来。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又重新认识到自然科学的研究必须将求知与求善结合起来。每一门自然科学课程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回答三个基本问题:本学科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本学科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本学科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将这些问题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将学术知识与伦理道德统一起来,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专业教育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等教育的宗旨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要靠价值观教育来导航。价值观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向导,也是人们生活信念、生活追求、道德选择的依据。价值观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各门课程的教学都负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责任。在文化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面对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学生产生了诸多迷茫和困惑,不知所措。高等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教会学生如何在多元价值观中选择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健康地生活。即使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教育依然“承载着构成民族国家的共同基本要素:文化、历史、民族价值观”[8],高等教育依然肩负着弘扬民族核心价值的重任。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专业教育只有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使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1]王知桂.要素耦合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J].当代经济研究,2006(11):26-29.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俆良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25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0.
[4]郑永廷,江传月.主导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8.
[5]陈宝泉.大学教师言行应有底线[N].中国教育报,2011-05-31.
[6]李合亮.解析与建构——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反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6.
[7]张宇,秋海平.中国政治经济学年度发展报告(2010年)[EB/OL].(2001-01-26)[2013-04-15]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823039.html.2011-1-26.
[8]刘小新.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9.
A Survey on Function Coupl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BAI Cui-ho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Guangdong,512005)
Function coupl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s one pre⁃requisite to train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for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unction separation of the aspects mainly manifests a separation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a desalination of ideologies in professional education,and a loss of perme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y draw nutrients from many specialized courses,whil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core value of socialism,thus the two aspects can achieve function coupl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rofessional education;function coupling
G41
A
1007-6883(2014)04-0100-05
责任编辑温优华
2014-02-28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项目编号:GD13XMK01)。
白翠红(1976-),女,山西运城人,韶关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