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厚雷,文 芳
(1.韶关学院 教育学院;2.韶关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自班级授课制产生以来,大班教学慢慢成为弥补教育资源短缺的主要形式,但由此也产生了大班教学缺少交流互动、课堂沉闷乏味等问题。就短时间内不能彻底抛弃大班教学的现状,找到一种“捷径”来缓解大班教学的“酸楚”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家加大对网络课程的建设力度,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教学形式成为高校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通过建设一批高质量、适用性强的资源共享课,或许能够弥补大班教学的不足,为未来教育形态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依照教育部有关规定,中小学的班容量一般应为45人左右,最多不得超过55人。如依据此种标准,在如今的大学,超过55人的课堂比比皆是。经过十多年的高校扩招,某些高校学生人数已经远远超载,人满为患,尤其是在大学公共课课堂中,人数动辄上百人。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而来的是高校中师生比例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现状。采用大班教学形式,在保证课程教学正常运作的同时可以暂时缓解资源短缺等问题。就目前情形,大班教学不可或缺,但也早就成为“苦闷”、“烦躁”的代名词,成为学生眼中可有可无的课堂。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都指出将建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的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成为很多高校既能解决资源相对匮乏,又能提高大班教学效果的中间路线,是实现信息化时代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我们习惯将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人称之为数字原住民。他们喜欢数字化的学习工具和数字化生存方式,对网络有着天然的兴趣和适应能力,更喜欢利用网络资源主动探究学习而非被迫接受知识。习惯于网络化生存的这些学生,对传统课堂充满抵制情绪,尤其是在大班教学中这种抵制慢慢转变成一种“无视”行为。在新环境中,新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从早期开展的精品课程,到如今转型中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的网络教育伴随着一批批学生和教师的成长不断探索和发展。经过十几年的网络课程建设,其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也越发的明显。
过去的精品课程,教育部将其定位为“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如很多人所说,精品课程过于流于形式,其从课程建设到课程考核审查都集中在表面上的“精品”,如看重教师团队的资历、课程页面框架的规范。在具体的课程使用层面,却是良莠不齐,尤其是精品课程在资源共享与学生互动参与两个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明确指出:“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采取遴选准入方式选拔课程;同时,从2013年起,适应新需求,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成果,采取招标建设和遴选准入两种方式建设一批新的课程。”[2]转型升级的关键不仅仅只是名字的变换,更重要的是解决10多年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谈何容易。
如果把课堂教学看成一个商品的话,学生无疑是商品的直接消费者和买单者。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大班教学无疑要比任何其他课堂教学复杂百倍。大班教学的优势和劣势都基于一点 “人数多”。目前在高校中,经常会出现不同专业或不同年级一起上课的大班课堂,如公共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合班导致的是对知识的不同接受程度、不同的进度要求、不同的任务属性。这就势必要求资源共享课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课程内容的分解和呈现上以及任务安排和反馈上都要做到足够的个性化和灵活性,真正实现大班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人数多”直接引起的复杂化增加了课程建设难度。
课程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建设周期,这其中应该包括前期调研、平台规划、课程分阶段建设、多阶段反馈与修整等阶段。依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标准和大班教学现状,本文试写出针对大班教学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构建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课程存在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就是要满足课程学习者的自身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将是前期调研的关键。大班教学学生人数众多,学习背景和需求各异,课程在建设与调整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便,如不做充分调查分析,后患无穷。
如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更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来建设和掌控。高校中的全校性质的公共基础课程一般都是大班教学的主阵地,往往由多位教师共同承担同一门课程教学任务,这些教师将作为课程团队的核心成员直接参与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和使用。借鉴过去一些精品课程由于建设人员与使用人员分离带来的惨痛教训和经验,在更加强调互动交流、个性化学习活动支持的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任课教师必须从技术到应用上都能成为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
一个课程开发平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整体结构呈现。在教育部颁布的“资源共享课实施办法”中,对内容与资源、硬件与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精品课程平台其优势更多的体现在知识呈现与结构逻辑,而对互动交流、多样化活动设计与评价显然无从应对。韶关学院2010年开始推进全校网络课程建设,所采用的平台是开源课程管理系统Moodle。Moodle平台界面简单、精巧,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界面,增减内容。同时该平台能够实现在线测试、作业提交、话题讨论、投票等多种活动设计,能够实现小组协作、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模式。Moodle具有强大的用户管理与评价系统,能详细的跟踪每位用户的学习活动(活动报表),轻松解决大班教学难以个性化评价的难题。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交互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结合)、投票、在线测试和实时反馈,用户在每个活动中的成绩都将按照预先设定被统计记录。最新版本的Moodle加强了用户界面的可操作性,并更适合手机等移动终端访问与学习。由此可见,Moodle平台至少在功能上完全符合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当然,选择一个平台还要兼顾到师生使用习惯、可扩展性、价格等多方面因素。
相比于小班教学,大班教学需要更加丰富的资源和活动以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合理的布局资源与设计活动尤为关键。精品课程向资源共享课升级转化的过程中其最大的难题就是资源的重组。结合大班教学实践,专题化的学习资源更受学生喜欢,即围绕一个学习主题多样化的布置学习资源和活动。相比于传统的章节知识体系,专题化资源布局方式更易调整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加课程灵活性。将课程细拆分成一个个专题资源模块后,每个资源模块中放置相应的学习活动,也就是采用“资源—活动”的建构方式,辅之以相关的学习导航。
目前,随着一些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移动学习工具的市场普及(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诸如“移动学习”、“简单学习”等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开始青睐短小精悍的移动 “微资源”、“微课程”。在资源共享课的专题资源建设中,也完全可以为移动学习课程的未来开发做好铺垫,如在每个专题资源中细分更小的专题,而像教师授课之类的教学视频资源,在内容设计与时间长度上变成微视频形式,一个微课程也就在资源共享课的怀抱中孕育而生。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可能一个专题的资源会在多门课程中重复出现,如《公共教育学》与《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部分。经常有学生抱怨一个内容要学习几遍,并且其内容结构在不同的课程中也不相同,造成自身知识体系的混乱,让学生无所适从。为避免资源重复,节省人力资本,我们完全有可能重新整合相似资源,建立公共资源区。当然,这涉及到多个课程及建设团队,需要多个课程团队做好相互的协调沟通。
课程建设后期的反馈与调整在很多时候仅仅体现在书面报告中,流于形式。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需要一个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在课程使用过程中,通过访谈、数据分析、行为描述、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了解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在态度、行为、实际效果等方面的对比结果,以得出实际效果与预期的出入,进而做出相应的修改与完善工作。环境在变,学生也在变,只有通过不断的跟踪和反馈,才能使资源共享课程保持永久生命力。
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启了“开放课件运动”,计划用10年的时间将所有课程材料上网以供全世界的人们免费下载[3]。至此,“开放课件运动”改变了远程教育,“免费、资源共享”引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步伐。
从精品课程到如今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国在追逐世界教育发展步伐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探索与求知。我们有理由相信资源共享是未来教育的一种理念和方式,而这种理念和方式在中国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
[1]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7-81.
[2]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80-85.
[3]丁兴富,王龙.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评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