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的国防经济思想——以戊戌政变前为研究中心

2014-04-10 05:01:23陈旭楠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康有为邮政国防

陈旭楠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2)

国家的安全依赖于军事力量,军事依赖于经济的强大。只有拥有充足的经济支援,才能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和制造武器船械。军饷的充足与否关系着士兵生活。有清一代,经常发生军饷未按时拨发而引起士兵哗变之事,因此经济关系着清政府存亡的命脉。道咸以来连年征战,赔款丧劝,清政府入不敷出、财政困难,作为赋税对象的广大民众更是日益穷困,难以纳税。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中说到有益于国家财政增长的六个方面:“夫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曰邮政。”[1]经济的基础在于清政府统治下的广大中国百姓,取财于民,因此要想有足够军费必须使民众富裕起来:“养民之法:一曰务农,二曰劝工,三曰惠商,四曰恤穷。”[1]24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更是提出多项举措以筹集军费:“整市场,铸钞币,创邮船,徙贫民,开矿学,保民险,重烟税,罢厘征,以铁路为通。”[2]涉及面广,符合近代经济发展的要求。笔者拟对康有为的国防经济思想从六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开股份公司

开办股份公司是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符合近代化潮流的。19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产生了一批买办,他们附着在西方资本主义企业之上,积累起资产开始创办中国期早的股份制企业。康有为在《请统筹全局折》中说:“方今各省铁路矿务,若不早自开办,各国纷纷来请,何以拒之。”[3]他认为这些关系国防命脉的事物与其交给外国人,不如由中国人自己解决。对此,他建议开股份公司:“今莫若募开一大公司,集款数万万,准其开办各省铁路矿务而责令报效七事。”[3]228可见康有为的经济眼光是极高的,以开办股份公司相应早期维新思想家提出的“商战“之策,同时对于国防及经济建设影响深远。

二 、停废漕运

漕运在中国由来已久,曾极大促进古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运输业兴盛,但随着时代发展,漕运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弊端不断凸现。唐代已见漕弊,清中期以后漕弊达到高峰表现在漕运兵弁勒掯、地方官吏巧取豪夺、地主好强勒索、包漕、漕道逐渐淤塞,已严重影响清王朝的财政和交通。1872年(同治十一年)清政府已经改用海运替代漕粮以取代内河漕运,但漕粮运输仍变相的存在着。康有为在《请废漕运改以漕款筑铁路折》中指出漕运制度引起冗官、仓房、过度修堤造船等事宜,这些都是在极大地浪费国家钱财,“漕运张大官,置群吏,如此其重也,筑数千之仓,修千里之河,置数千之船,如此其繁且巨也。”[4]况且在当时清廷“上下交困之时,尤不宜以有用之巨款,销之无用之地。”[3]228漕运如此耗民耗财,于国有害,康有为因此建议应该将修建漕运的款项作为国防经费的一部分,投入铁路、工业发展等方面以加强军队的建设也避免漕运生弊引起大量失业人员转而成为反清的军事力量。

三 、设立银行

明清之际已出现近代银行的雏形,主要有钱庄银号、票号等,为古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钱庄银号、票号在业务手段、管理模式、资本积累等方面已经不适应近代社会的要求,在西方国家外来资本和洋行的冲击下,逐渐衰落,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开办银行的方式招募资金是近代西方列国吸纳财富支援国防、教育等各项事业的重要措施,康有为对此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并相当重视,他在《上清帝第二书》中建议国家委托户部及各省藩库设立银行:“今奇穷之余,急筹巨款,而可以聚举国之财,收举国之利,莫如钞法,今天下银号报明资本,皆存现银于户部及各省藩库。”[1]康有为进一步指出国家印制钞票使其流通的利处尤其对于国家来说有丰厚的收入:“户部用精工制钞,自一至百,量其多少,皆给现银之数,而加其半,许供赋税禄饷,其大者户部皆助赀本,其亏者户部皆代摊偿,助其流通,昭彰大信,巨商乐借国力,富户不患倒亏,以十八行省计之,可得万万。”[1]康有为认为银行的创办于国富强、于军务便利、商业兴盛等皆大有所利:“既有官银行,上下相通,若有铁路、船厂大工,可以代筹,军务、赈务要需,可以立办,国家借款,不须重息中饱,外国汇款,无须关票作押,公款寄存可有入息,钞票通行,可扩商务。”[1]康有为进一步指出国家设立银行使得各省财富统一归于中央调度,他说道:“今各省皆有银票钱票,而作伪万种,利不归公,何如官中为之,骤可富国哉,此钞票宜行一。”[1]

康有为还建议银行不只是于国内开办,还应在海外有国家银行点,尤其是在美英等资本主义最富强的国家中:“分立银行于纽约、伦敦,而募于美国为尤易”,在银行存入的款项即可用来建设海陆军。康有为提出劝业银行的利处 “分立举国各地银行,及劝业银行。”[4]355他进一步指出国家应开办银行以借公债取财于民以筹集军事费用,“改定金币发行公债纸钞,增其倍数。”[4]355康有为意在以此举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有足够资金增加对军队建设的投入。开办银行是近代经济的大势所趋,康有为此举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

四、开矿

开采矿产在中国由来已久,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中就说道:《周官》“矿人”,汉代铁官,开矿之法久矣。”[1]22-23但中国传统的煤窑业产量存在小、开采技术落伍、经营方式落后等缺点,如京西斋堂煤矿在1866年(同治五年)开采费仅为2.5两,开采后的煤产品运用牛车运往天津出售,出售价格因运费高昂等因素卖到了每吨12两,这与价格低廉的洋煤根本无法竞争。传统的煤窑业已不能适应近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康有为十分重视开矿以筹集资金支援军事建设,他说道:“此外发金、银、煤、铁之利,足以夺五洲,制台舰枪炮之精,可以横四海,故惠商宜行三也。”[1]28康有为向光绪帝指出英美等强国因兴办矿业而促进财政增长、得以有足够经费投入军事建设:“美人以开金银之矿富甲四海,英人以开煤铁之矿雄视五洲,其余各国开矿,均富十倍。”[1]23康有为在介绍完西方列强因开矿而富强后指出中国完全可以借鉴这个经验,而且中国在资源储量和分布上比英美更加有优势:“而藏富于地,中国为最,如云南铜、锡,山西、贵州煤、铁,湖、广、江西铜、铁、铅、锡、煤,山东、湖北铅,四川铜、铅、煤、铁,其最著者,互古封禁,留待今日,方今国计日蹙,虽极节俭,岂能济此艰难哉,家有重宝,而仰屋嗟贫,无策甚矣。”[1]23在国人乃至当朝统治者对自己拥有的矿产财富和所利之处懵懂不知时。西方侵略者早已有所窥视并进行探测,自美国地质学家庞培莱于1862年 (同治元年)来华考察西山煤矿等矿产后,西方列强蜂拥而来,其用心十分之明显,康有为说道:“山西煤、铁尤甚,星罗棋布,有百三十万方里,苗皆平衍,品亦上上,德人以为甲于五洲,地球用之千年不尽,又外蒙古,阿尔泰山即金山也,长袤数千里,金产最著,苗亦平衍,有整块数斤者,俄人并为察验绘图。”[1]23

康有为介绍了中国矿产富饶,德俄等列强早有勘探并羡慕不已。转而说道我国虽矿产丰富但不加有效开采,在列强入侵之当代,若不加以保护和早予开采,极易为早就对中国矿产怀有野心的列强所侵占:“至滇、粤之矿,尤为英、法所窥伺,我若不开,他人入室。”[1]22-23

康有为指出一些省份虽然设置了管理矿务方面的官员,但不足之处在于大量缺乏有近代科学知识的矿务人才,为此他建议各省开设矿学学校或新式学堂开设矿学科以培养专门人才,他说道:“今云南已专设矿务大臣,热河、开平亦设官局,并著成效,而未见大利者,皆由矿学之未开,采办之非人也,矿学以比国为最,自山色、石纹、草木、苗脉、子色,皆有专书,宜开矿学,专延比人教之,且为踏勘。”[1]22-23康有为此建议已深明培养矿学人才的正确途径,对未来工矿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康有为建议开矿与铁路相结合,相辅相成,选拔人才和予以税率优惠以鼓励开矿:“购机器以省人工,筑铁路以省转运,二十取一而无定额税,选才督办而无滥私人,则吾金、银、煤、铁之富,可甲地球。此矿务宜开四。”[1]22-23康有为看到了中国地大物博,矿产富足,若有效开采将极大提升军事工业和军事队伍实力。若清政府不能予以有效自主地开采我国的矿产资源,这些资源很容易为西方列强尤其英法俄日所侵占,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深层次上来说,矿产资源的被掠夺以及侵占会极大地危害我国的国防经济安全。因此开矿与修建铁路是亟需清政府予以重视的。

五、邮政

邮政事业的建设也是筹集军事费用的重要支柱,中国早在周代即产生了邮驿制度,清代以降,邮驿分为驿递、铺递两种,驿传体系是以驿站为主汇合各类信息的传递体系。道咸以降,传统邮驿制度弊端丛生:邮寄速度慢、效率低、驿路不畅、邮寄率低、管理制度落后等等,并大量浪费国家钱财,已难以满足国家和民众需求,不符合近代化邮政的要求。

康有为生活在近代化信息量最富集、风气最开之广东,并在香港、上海等地游历中接触到了近代邮政之利和目睹了中国传统邮驿之弊。他在《上清帝第二书》中就提到传统邮驿制度的弊端,其中尤为痛感冗官冗夫所费之巨,他说道:“我朝公牍文移,谕旨奏摺,皆由塘驿汛铺传递,而军务加紧,又有驿马遍布天下,设官数百,养夫数万,岁费帑三百万两,而民间书札不得过问。”[1]22-24且驿银经常为地方官吏所贪污挪用,山东涞水县每月应领驿银三百两,而实际发到驿站的只有五十两,每月二百五十两之银进了地方官吏腰包,且层层克扣。全国各县如涞水者不甚枚举,致使驿站破败不堪、驿夫贫困,驿马老弱不胜邮驿之用。当时的地方官刘锦藻曾说:“驿以内吏如丐,馆如厩,盖欲旦夕之支柱不可矣。”[5]不仅如此,康有为还提到邮驿制度邮资较贵、偏远地方经常难以送达,影响信息传达:“赀费厚重,犹复远寄艰难,消息浮沉,不便甚矣。”[1]24

康有为在阐述完传统邮驿之弊后转而介绍西方国家近代邮政事业的兴办方式经验和便利之处:“查英国有邮政局寄带公私文书,境内之信费钱二十,马车急递,应时无失,民咸便之,而岁入一千六百余万。”[1]24康有为鼓励清政府效仿西方国家兴办自主的邮政事业以收利富国:“我中国人四万万,书信更多,若设邮政局以官领之,递及私书,给以凭样,与铁路相辅而行,消息易通,见闻易广,而进坐收千余万之款,退可省三百万之驿,上之利国,下之便民,此邮政宜行六。”[1]24在此策中康有为对于邮局能增进国家财政收入的主张对于财政困窘的清政府来说无疑是良方。康有为以此主张中国应废除传统邮驿制度,建立近代邮政制度,兴办近代邮政事业,满足社会需求,而且能繁荣经济,以邮政事业之利支援国防建设。

六、行地方自治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战败,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被击溃,重建海军的费用是相当庞大的,清政府本就在财政上困厄不堪,入不敷出,且在甲午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赔款日本二万万两白银,这使得清政府难以拿出军费重整海军。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建议在政治上实行改革给予地方自治之权,从而调动民间财力筹集海军军费。他说:“今既开地方自治局,及各省咨议局矣,苟朝廷能俯从民欲,则国民亦何难任此巨资,故速开国会,以令民担海军军费,至上也。”[4]356康有为此举在于给予民众民主权利,调动民众积极性以取财于民。同时体现了康有为君主立宪思想的体现,地方自治、开办国会是民主社会的要求,康有为正一步一步通过建议向清廷渗透自己的政治理念。

七 、结语

晚清以降,首先面对的是军事力量的落后,在此之前以林则徐、魏源等“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士子为首即建议清廷改革军事,在内忧外患下成长的康有为自然也注意到军事实力的重要性并继承前人的思想,多次上书建议改革军事,提高清军军事力量。而军事实力的基础是强大的国防经济实力,晚清政府财政入不敷出,连年的战争和赔款等使得清廷难以支持军事力量提升必要的财政支出,为此康有为借鉴西方国防经济思想,结合和吸纳了本国前人经验和当时实际,切中时弊,提出一套较为系统的建设国防经济的对策。当然康有为并不是军事家,也没有具体的军事实践和国防经济生产建设经验,提出的国防经济建设对策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空想性,但就像马洪林先生在《康有为评传》中所说:“认识康有为、研究康有为、评论康有为的首要问题是抓住他的思想主体和本质。”[6]康有为的国防经济思想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当代国防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戊戌政变为临界点,是年9月前康有为的国防经济思想已经较为成熟,在政变之后康的国防经济思想又有了新的升华和时代元素。

[1]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M]//蒋贵麟.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二.台北:宏业书局,1987:21.

[2]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M]//蒋贵麟.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二.台北:宏业书局,1987:98.

[3]康有为.请统筹全局折[M]//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227-228.

[4]康有为.请废漕运改以漕款筑铁路折[M]//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356.

[5]郑游.中国的邮驿与邮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4.

[6]马洪林.康有为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5.

猜你喜欢
康有为邮政国防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少先队活动(2021年9期)2021-11-05 07:31:04
国防小课堂
邮政农品
时代邮刊(2021年8期)2021-07-21 07:52:24
国防小课堂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康有为书学评价及相关问题
艺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
康有为“八分说”论略
艺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艺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
普陀山书法琅琊榜·康有为
中国篆刻(2016年5期)2016-09-26 07:40:09
邮政进化史
科学启蒙(2016年7期)2016-08-06 17: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