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

2014-04-10 04:56赵坚
史志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群众

赵坚

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

赵坚

群众路线作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本文从分析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入手,探讨了面对严峻挑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途径方式。

新形势 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群众路线作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领导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路线所依存的国内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只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进程中彰显群众路线旺盛的生命力和长期的持久性。“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必须进行系统思考和实践探索的现实课题。

一、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问题的世界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提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在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内在需要,是我们党获得长久执政合法性的根本源泉,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1.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内在需要。

1848年,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旗帜鲜明地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也就是说,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显著标志。

资产阶级政党是代表资产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并为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无论是早期资产阶级政党,还是近代资产阶级政党,无论是外国资产阶级政党,还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都概莫能外。只有共产党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脱离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会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曾几何时,苏联共产党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十月革命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就把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经济实力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的强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完全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从一开始就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建立密切联系,时刻不脱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毛泽东同志的“人民万岁”、邓小平同志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江泽民同志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的“群众利益无小事”,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讲得最多的是人民,讲得最深的是党同人民的关系,无不道出党与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和对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和情怀,党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脱离了人民群众,党就要变质,国家就要变颜色。一句话,“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由细微事件或日常纠纷引发、众多无利益相关者参与、主要以党政机关为攻击目标的群体性事件呈多发高发态势。一些重大群体性事件表明,少数党员干部和个别基层组织不思如何服务群众,却想着如何与民争利,甚至站到了群众的对立面,可以说脱离群众已经成为我们党所面临的最大危险。因此,我们要从保持党的性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高度,来重视和关注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问题。

2.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获得长久执政合法性的根本源泉。

一个政党的执政合法性是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态度问题,亦即民众对政党执政地位和执政行为的信任、认可、赞同和支持。从我们党的执政历程和执政实践来看,一个政党的执政是否具有合法性,就看它是否得到人民的拥护及其程度如何,即看人民支持不支持、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执政合法性基础是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生成,来源于各阶层人民的认同和支持。

中国共产党获得长久执政合法性的最根本的源泉在于,坚持群众路线,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群众路线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决定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问题。因此,我们党在党的建设和执政实践中总结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同时,群众路线也为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政党的执政合法性路径。首先,群众路线深刻揭示了党的权力来源是广大人民群众。既然共产党人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那么这种权力就应该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其次,群众路线是党正确行使权力的有力保证。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根本组织路线,通过有效的群众工作架起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民意通道,从而为党民主而高效地行使权力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再次,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靠艰苦的群众工作和长期的武装斗争夺取政权,靠广大群众的帮助和支援获得执政合法性。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新时期,我们党再次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作为执政党的长期根本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群众路线内涵不断丰富,党对群众路线的认识不断提高和深化的历史,是对“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持续深化过程。要而言之,过去革命的成功靠的是群众路线,今天我们党要长久执政,还得靠群众路线;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党的长期执政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3.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是真正的英雄。90多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所以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质在于,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努力焕发人民群众投身于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无限热情。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把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与谋求人民福祉统一起来,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自己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直接受益者,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贡献力量就是为自己创造幸福生活。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发展人民民主,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切实把实现民族复兴与尊重民主权益统一起来,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自己是民族复兴伟业的主人翁,为民族复兴发挥聪明才智就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视人民为“上帝”,敬重人民,必然会激励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站在主人翁的立场上,把个人的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把个人的奋斗融入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历史洪流,以高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宏伟大业不断前进。

二、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严峻挑战

不可否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格局的多元化,以及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既有的基本理论和认识经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党的群众观点在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深处受到质疑和否定,于是建立在群众观点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群众路线的践行就面临诸多困窘和尴尬。

1.制度约束的严重缺失。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入手,切实转变干部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作风,让党员干部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完全必要的。但仅仅依靠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尤其是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于领导班子内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往往会单纯地就思想作风抓思想作风,极易走进封闭运行、自我循环的怪圈,终究缺乏制度的刚性约束和切实保障,从而造成一方面强调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另一方面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繁衍不绝。从现行制度来看,我们党除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外,迄今为止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制度规定。如果领导干部是否联系群众和在多大程度上联系群众,更多地取决于领导干部个人的民主作风而非制度约束,那么势必会给群众路线的执行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在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过程中,群众常常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难以广泛参与和有效实施监督,只会沦为领导者体现群众路线与民主作风的道具和陪衬。其次,在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党的组织及其领导难以克服偶然性和随意性,容易陷入为应付上级规定和要求而过于追求形式或把形式当成目的的形式主义泥潭。再次,群众路线毕竟属于思想认识、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组织原则和价值取向,宏观有余而微观不足,没有便于操作的统一衡量标准和管理制度,结果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只是停留在会议上、文件里和领导者的口头上,具体行动却少之又少。

2.腐败现象的客观存在。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腐败形成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广泛性和隐蔽性。首先,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但缺乏民主传统,而且等级观念、特权思想根深蒂固,这种历史沉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影响潜移默化。其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转型加快以及国际交流日益增多,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会随之渗透进来,使一些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价值取向向物质利益倾斜,被金钱扭曲。再次,政企不分是大量滋长腐败现象的温床。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国家对经济的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同时存在,市场机制发育不充分,势必造成腐败现象滋生的间隙和漏洞,给权力滥用和寻租留下空间。日益严重的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完全违背了党的群众路线中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本质精神。

3.群众状况的深刻变化。

我国现在还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群众状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利益主体多元化。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群众的主体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由于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群众也随之分化为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以及城乡失业者等十大阶层,出现了多元利益主体。二是利益诉求碎片化。有不同利益诉求的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而经济利益诉求与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生态的利益诉求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在关注自己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关注自己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生态的利益,这就加大了协调阶层关系、统筹各方利益、满足多种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难度。三是思想观念多样化。如果说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带来了利益诉求的碎片化,那么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诉求的碎片化,必然带来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从而呈现思想信仰、文化取向、伦理道德、生活方式、价值准则等多样化趋势。

4.民本思想的现世影响。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可以涵盖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基础框架乃至全部内容。毋庸置疑,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有特定内涵与逻辑的民本思想绝对不是民主思想。从理论特质上看,民本思想始终没有明确提出治权在民的思想;从制度设计上看,民本思想与中华帝制具有高度的匹配性;从政治实践上看,民本思想的主要功能是优化君主政治;从发展历程上看,民本思想既没有推出民主共和政治,也没有自发地导出民主思想。就最基本的核心理念而言,民本思想属于专制主义而不属于民主思想范畴。受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虽然知道依靠人民群众,也懂得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但没有把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放在首位,而是通过宣传动员让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按照他们的决策去做,因此自然不能深入宣传和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同时,许多群众也不可避免地形成强烈的圣贤情结和依赖心理,把期望寄托在“父母官”和“包青天”身上。

三、新形势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途径方式

务实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途径和有效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古人亦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人民群众是生活的先知,冷暖甘苦感受最深刻。人民群众是智慧的源泉,改革发展体会最清楚。人民群众是施政的基础,政令得失反映最真实。人民群众是评判的标准,是非功过裁决最公允。因此,惟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问计于民方知对错,问效于民方知虚实。

1.视群众为主人,问政于民。

中国公民社会正伴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而迅速崛起,并对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促进公民社会成长,离不开大众公民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的普遍觉醒,离不开社会对话沟通、权力与权利良性互动的机制建设。当前,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在危机中深化改革,如何在困难中理顺体制机制,这一道道复杂“方程式”的解答需要集民智、汇民力、聚民心。“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问政于民就是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听取普通百姓的建议和意见,以使政府的政策更加暖人心,合民意,有效果,进而“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2.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

群众的需要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依据,是我们肩负的职责和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需于民就是要尊重群众意愿,倾听群众呼声,保证决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从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出发,才能找准发展的薄弱环节;只有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才能创造有利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只有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突出反对“四风”问题,做到坚持问需于民,经常下基层见“真群众”、摸“实情况”,使基层的矛盾困难、群众的期盼呼声能够真正进入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视线。

3.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

问计于民就是要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找对策,用民主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冷热波动,人民群众体会得最清楚、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坚持问计于民,就能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就能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及时总结推广人民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聚沙成塔,积水成渊。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其创造力永无止境。他们中有着许许多多诸葛亮式的智者和能人,向人民群众多学习一点,距科学决策就近一步,离工作失误就远一些。

4.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

问政、问需、问计的效果好不好,检验标准就一个字:“实”。工作效果来由谁衡量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路线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克服和纠正把相互批评变成相互吹捧,把自我批评变成自我表扬等错误做法,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评价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围绕群众意见干出真实成绩,围绕群众满意检验工作效果,真正把“上边要,下边报,准不准,天知道”的水分政绩和“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虚假数字蒸发掉,给上级组织和广大群众一个实实在在的“干货”。为真正做一个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当前首先要结合实际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人民群众贴心人,树务实清廉新形象。

四、结语

党的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践行得好不好,关乎党的形象,关乎人心向背,关乎事业兴衰。历史经验一再表明,什么时候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党的事业就会顺利推进;什么时候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因此,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来不得丝毫松懈与半点虚假。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坚持群众路线,切实做好群众工作,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才能克服前进中的种种难题,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 -11-19(02).

[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26(02).

[3]刘靖北.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思考[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3,(3).

[4]李景田.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N].人民日报,2011-06-28(09).

[5]曲青山.群众路线永远是党的生命线[N].光明日报,2013-06-17(01).

[6]霍小光,赵超.从严管党治党 永葆政治本色[N].法制日报,2013-07-13(02).

[7]陈元福.群众路线:内涵、挑战、选择[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3,(2).

[8]麻秀荣.群众路线是党发展兴盛的制胜法宝[N].黑龙江日报,2013-07-09(12).

[9]张分田.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统治思想(下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10]臧乃康,林莉.群众利益的嵌入性分析[J].晋阳学刊,2013,(5):8.

赵 坚 河北省艺术研究所党委书记 高级政工师

(责编 张佳琪)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始终将群众感受放在首位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进化了的吃瓜群众
畅通“最后一公里” 解决群众出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