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迷失与精神危机——论《出了毛病》创作手法的寓意

2014-04-10 04:54王红艳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海勒黑色幽默毛病

王红艳,李 蓓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美国黑色幽默派小说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出了毛病》,又译《出事了》(Something Happened)写于1974年,是他的第二部代表作。当时战争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尽,人们对二战的恐慌记忆犹新,而经济危机等社会问题却日益突现,使趋于平稳的社会产生了新一轮的恐慌。

《出了毛病》主要通过长篇独白,展现了一个中产阶级的公司职员斯洛克姆苦闷、多疑、惴惴不安的生活。小说借主人公斯洛克姆的视角,诠释了美国社会,特别是中产阶级的信仰危机和精神缺失。斯洛克姆生活富裕,可谓官运亨通,但却整日忧心忡忡。他既害怕上司,又害怕下级,他既讨厌妻子,又讨厌儿女。他对生活世界充满了恐慌和幻想,时时都有一种危机感,几乎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让他害怕和绝望,他几乎没有安全感,也不相信安全。然而,斯洛克姆明知自己的世界肯定是“出了毛病”,却搞不清为什么“出了毛病”,“毛病”在哪里,只剩下痛苦的无奈的讥笑和自嘲。

一、《出了毛病》的创作手法

《出了毛病》的主人公在偏执、冷漠、绝望的世界中孤独、寂寞的生活,展现了人性的扭曲、个人的自我迷失及整个美国社会的精神危机,是一部经典的带有浓郁“黑色幽默”的作品。

“黑色”含有嘲讽、绝望、痛苦、恐怖和残酷的意思。“黑色幽默”与传统幽默的区别在于:传统幽默只是一种技巧上的幽默,通过运用一定的手法,如双关、移植、颠倒、夸张等,把生活中的乖谬与不通情理之处情趣化、荒诞化,这种幽默是建立在乐观主义的思想基础上的,是轻松明快的、欢乐的、充满朝气的,而黑色幽默的思想基础却是悲观主义的,它以荒诞的形式去表现悲观的内容,通常采用夸张、悖论、嘲讽、反讽的手法和克制性冷漠的叙述进行创作,甚至不惜歪曲现象,用“不可能”来揭示“可能”或“实际发生”的事情,抛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原则。在黑色幽默面前,价值标准全都颠倒过来了,对丑的、恶的、畸形的、非理性的东西,只能不以为然地“痛苦”地、甚至“赞赏”地开玩笑,以喜剧的方式去表现悲剧的内涵,从而酿就了苦涩、阴郁的笑,这种笑足以让人泪流满面。因而黑色幽默小说往往场景奇异超常、情节散乱怪诞、人物滑稽可笑、语言睿智尖刻,并且以喜写悲,以悲表喜,这种手法在《出了毛病》中得到了完美的运用。

1.以喜写悲

悲,指的是令人悲伤、苦闷、害怕的内心感受;喜,指的是作者运用的搞笑、怪诞滑稽的黑色幽默的表现手法。《出了毛病》,给人的是一种绝望的痛苦,主人公那种绝望感在笑过之后充盈了读者的整个身心,有时虽能笑出眼泪,但心却越笑越痛。将痛苦、悲伤、绝望与幽默、搞笑、荒诞完美地结合起来,这就是《出了毛病》的一大创作特色。文中的斯洛克姆是企业的中层领导,他的生活本应充满欢乐、愉悦和幸福,可是他却整日忧心忡忡,好像每个人都要对他不利,给他设计陷阱。每天疑神疑鬼,觉得人人都有隐瞒,人人都有恐慌,人人都在自危,好像随时都会有“可怕的怪事”发生。正如他说的,“然而没有怪事本身就是一件惊人的怪事”,每天把“可怕的怪事”挂在嘴边。简单的语言,反复的刻画,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害怕,也表达出了他对这个社会的怀疑与绝望。然而,看似好笑、啰嗦的不讨人喜欢的斯洛克姆,却传递了在苦楚的梦魇中挣不脱的无奈。原本应该幸福的生活却让主人公的自私、偏执与“被迫害妄想”弄得无趣而无味。作者将思想情绪上的阴沉与幽默的语言及幽默元素结合起来,看似欢喜却令人绝望,在绝望中又令人大笑,充满矛盾的感觉让人深刻体会到真的“出了毛病”,没完没了的“出了毛病”带来的只有“痛苦的无奈的讥笑和自嘲”。

2.以悲表喜

斯洛克姆的家庭生活可谓远离幸福。他与妻子的交流主要靠性生活,他的脑子受伤、几乎成了废人的儿子和已到青春期、对他不幸福的生活经常提出看法的女儿,都使他十分反感,也非常惧怕。唯独九岁的幼子聪明活泼、十分可爱,能给他带来精神抚慰。然而,九岁的幼子却遭遇车祸受伤,这次真是“出了毛病”,当“可怕的怪事”向他预想的方向发展时,他的整个天空就更加灰暗了,甚至被恐惧压抑得几乎要崩溃。活泼、可爱的孩子——斯洛克姆的安慰与希望就在他的“咒语”中即将成为车祸的牺牲品,这时他对这个世界更加的恐怖。孩子醒来,本该是个快乐的结局,可是约瑟夫·海勒却笔锋一转,孩子在父亲担心过度而用力过大的热情拥抱中窒息而亡,看似不可思议的、不可能的事情却真真切切地发生了。这样荒诞、悲惨的事件,作者却以巧妙、夸张、嘲讽的手法加以呈现,让人们感觉到真的“出了毛病”,个人、社会及大自然的法则都“出了毛病”。悲的结局,字里行间渗透着黑色幽默表现手法的熟练运用。

二、黑色幽默手法背后的寓意

文学语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形态多变,魅力无穷,而呈现它的“工具”,则是表现手法。看一部小说,除了精彩的小说情节外,还要深入体会小说的表现手法及其背后的寓意。约瑟夫·海勒通过黑色幽默的创作手法,让“怕”或是“惊恐”的气氛笼罩《出了毛病》全篇,让主人公斯洛克姆一直处于“惊弓之鸟的状态”,“一种大祸临头”的忧虑持续压抑着他的情感,而且这“怕”的情绪并非“我”所固有,而是人人都在“怕”。这种情绪隐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寓意。

1.折射个人的自我迷失

斯洛克姆出现的场景主要是家庭和办公室,家庭和办公室人际关系及心理感受,能很好地展示他的生存状态。

斯洛克姆一家人经常面对无所事事、难以打发日子的困境,关于他们全家人都没事可做的描写小说中不胜枚举。在斯洛克姆的世界里,丈夫和妻子之间、父亲和孩子之间只是机械地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没有情感的沟通与交流,也不需要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斯洛克姆与家人关系紧张,他在公司辛勤地从事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却得不到妻子和孩子们的理解。他的女儿对他的不幸生活提出看法时,不但没引起他的思考和改变,还使他反感起女儿来。他还反感妻子、反感儿子,这种反感让他对生活更加恐惧,丝毫感觉不到生活的点滴乐趣。另外,斯洛克姆还以独白的形式告诉读者,他讨厌各种节日和聚会,他不仅没在家里,而且没在任何地方度过愉快的假期和假日。

在办公室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莫名的相互恐惧,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害怕。公司里的每个人都像患了“被迫害”妄想症,总怀疑有人与他们为难,有人怨恨他们,想毁掉他们的职业生涯。据斯洛克姆观察,公司的人们表面上减少摩擦,避免公开争吵,而背后却相互攻击,并认为这种攻击比当面埋怨好得多,因为它可以抵赖,可以用谎言掩饰。并且,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人们不惜牺牲友情并落井下石。

通过斯洛克姆在家庭与办公室的生活,折射了在商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背后,友情、亲情都变得“奇怪”,都“出了问题”。个人在冷酷的商业世界里价值观的扭曲、是非观的颠倒、生活热情消失殆尽,没有了目标也失去了方向,唯有恐慌,究其原因,是重压之下人们找不到自己在家庭和工作中的角色与定位,在乱象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这样迷失自我的人即使站在高处,也觉得摇摇欲坠,没有丝毫的安全感,精神上充满了恐惧、忧郁和苦闷。就像小说中所说的:“我简直能嗅出那灾难的气息,悄悄地爬上结霜的玻璃窗向我涌来,我会吓得手心出汗,尖声怪叫”。

有人认为《出了毛病》这部作品中的黑色幽默令人迷惑;但也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折射出了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忧虑与绝望,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语言描写,反复、细致地刻画了斯洛克姆的内心世界,而对于这种扭曲的、迷失的心态,斯洛克姆没有丝毫的察觉,如他自己所说:“美国人将进入自己的坟墓,而且似乎心安理得。”迷失了自我的他,也是这样——将走进自己为自己挖掘的坟墓,而且没有丝毫的知觉,也因为迷失自我,他的内心没有痛苦的挣扎,有的只是无限的迷茫和对未知的忧郁与恐惧,这迷茫、忧郁和恐惧,如同烈酒随着文字慢慢的溢出,充盈了斯洛克姆的整个人生,充盈到读者的心里。

2.映射社会的精神危机

《出了毛病》称得上是美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精神状态的“病理分析报告”。斯洛克姆和他的同事们都醉心于金钱和权力,彼此猜疑、戒备、敌视、算计并相互伤害,公司职员精神崩溃的表现就是自杀。自杀频率大约是两年一起,倘若将分布各地的分公司也计算在内,自杀现象则平均每年三起:通常是两名中层经理开枪自毙,一名单身女职工服用过量安眠药。

斯洛克姆的妻子及像她这样的已婚妇女,总感觉无所事事,不快乐,“非常、非常厌烦”,“非常、非常孤独”,因而借酗酒来消愁。

青少年如斯洛克姆的女儿和她的同年人,往往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厌倦生活、少有兴趣、玩世不恭、惯于撒谎,他们胸无大志,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规划,可却热爱追逐当代潮流,追求物质享受,甚至吸毒、男女群宿、乱交。斯洛克姆上司格林的孩子——上大学的女儿和儿子就是最好的例子。两人都吸毒,女儿做过数次人流,儿子准备大学毕业后就自杀。

另外,小说还对美国社会多妻现象、嫖娼现象的暗涉;对拜金主义、社会暴力的隐射,这些支离破碎的片断,都证明在混乱不堪的后工业时代,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的界线逐渐模糊,人们的道德底线渐渐丧失,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当时美国社会危机的普遍性,这种危机不是个人的心理危机,而是整个社会的精神危机。这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斯洛克姆“出了毛病”,而是大多数的美国人甚至整个人类社会都“出了毛病”。作者借黑色幽默的创作手法,以主人公斯洛克姆为代表,采用夸张、搞笑、嘲讽的语言,呈现出一个矛盾重重、充满危机、动荡不安的美国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戒备与相互伤害,即便是亲人之间也缺少应有的温情,住在高档的房子里,享受物质充裕的生活,但人们的内心世界却是一片废墟,精神世界极度空虚,这就是整个社会的精神危机。

三、结语

《出了毛病》是美国文坛上的一枝独秀,一方面成功地刻画了一个中产阶级小职员的自私、偏执、冷漠、可悲的形象,突显了个人在商业世界的自我迷失;另一方面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和人们精神世界的重重危机。它以独特的语言和创作手法,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危机带给人们的恐慌与道德沦丧。一个看似“理性的社会”,在“出了毛病”的呼喊声中土崩瓦解。现实社会的残酷让人们变得失落、敏感和恐慌,这种失落感、恐慌感又无从发泄,对现实的疑惑找不到答案,对生活的怀疑无法停止。用语言作为发泄的武器,在幽默、谈笑之间控诉这个社会的不公、虚伪与压抑。

[1]李杰.后现代手法阐释的黑色幽默——评约瑟夫·海勒的《出事了》[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3):115-118.

[2]成梅.迷失于精神荒原——《出事了》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6):10-15.

[3]郭继德.黑色幽默与约瑟夫·海勒[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3):20-22.

[4]杨纪平.评海勒小说《出事了》中的荒诞世界[J].世界文学评论,2006(2):180-182.

猜你喜欢
海勒黑色幽默毛病
作家与甜点师
肝不好,脾胃就闹毛病
海勒妙释“偏见”
海勒妙释“偏见”
黑色幽默
燃烧吧!小羽宙
DARH HUMOUR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
没毛病
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