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莹
(山西省长治市气象局,山西 长治 046000)
2012年3月21日20时-22日20时,长治市的襄垣、平顺、潞城和壶关四县(市)为大暴雪,雪量在10.9-12.4mm,其余7县分别为大到暴雪,雪量介于6.5~9.6mm。这是近年来长治春初较强的降雪天气。这次降雪天气过程缓解了入冬以来长达近100天的土壤干旱,为春播耕种奠定了基础。不利的方面是对城市交通造成了很大影响。暴雪天气备受气象科技工作者的关注。杨文霞等[1-5]暴雪微物理降水形成机制、水汽和动力抬升机制、低涡、冷流以及等熵位涡方面对暴雪的形成进行了分析,都给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本文对发生在山西2012年3月22日的暴雪天气,从高低空实况资料、降雪天气形势以及系统、物理量场的时间变化以及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综合分析,企图给出对暴雪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的结论。
1.1 降雪天气形势分析
该次暴雪天气从3月22日08h 500hPa图可见,东北地区为冷低压,贝加尔湖以北为一高脊,在我国大陆的25°-40°N,100°-110°E区域为长波槽,长治受槽前>16m/s的西南气流控制,为暴雪天气过程提供了足够的水汽。
1.2 700hPa影响系统
图1可见,在22日08h中低层700hPa图上,东北地区为冷低压,贝加尔湖以北为一高脊。在34°-50°N,100°-110°E范围为宽广的低槽,槽前西南气流将水汽向北输送,且槽前西南急流头处位于长治,致使长治上空的水汽得到大量聚积,23日08h,低槽迅速移出长治转为西北气流,降雪结束。
图1 12月22日08 h700hPa天气形势
1.3 地面气压场分析
该次暴雪主要发生在地面图上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稳定少变的气压场形势下。从图2看出,22日14h,位于30°-50°N,100°-110°E范围的地面图上为发展旺盛的倒槽,我国东北至贝湖为东北西南向的高压带,倒槽前部与高压底后部东南气流一直维持续到23日08h造成连续性降雪。直至23日20h东部高压伸向山西,地面转受干冷空气控制时,降雪随之减弱结束。
图2 22日20h地面天气形势
2.1 水汽条件
图3 22日08h、22日20h、23日08h 500hPa、700hPa、850hPa相对湿度场(单位:%)
在春初产生暴雪天气,水汽条件极其重要,我们分析了中低层相对湿度在该次暴雪中的变化特征,图3可见,850hPa~500hPa三层相对湿度在22日08h~23日08h,长治的相对湿度处于高值区,其值>90%,在该次暴雪期间中低层一直处于近饱和状态,形成了暴雪产生的必备条件。
2.2 动力条件
暴雪与暴雨天气类同,除有充足的水汽条件外,还需有持续的上升运动。散度场的中低层变化,尤其在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情况下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增强和水汽的向上输送,在降雪预报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为此,针对该次强降雪天气过程,深入分析了中低层22日 08h~20h的散度场空间分布。图4可见,700hPa、850hPa在22日08h~20h,长治市均处于散度<0S-1的负值区域,其中心值为<-10S-1,在连续性强降雪期间,低层散度的辐合为上升运动的增强和水汽的向上输送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对本次暴雪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图4 22日20h、23日08h850hPa、700hPa散度场(单位:s-1)
通过对22日08h北京和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分析,22日08h北京降水量(图5a)及日本传真(图5b)24小时降水量预报长治均在>5mm的降雪范围,对本次降雪在量级预报上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作用。
图5 数值预报产品示意图
4.1 长治市该次暴雪天气主要受宽广的500hpa槽前西南气流的控制,作为暴雪天气的环流背景,西南暖湿气流的持续提供了暴雪产生的水汽需求。
4.2 中低层河套地区700hpa西风槽东移是暴雪产生的主要系统,且西南急流头主要位于长治市地区,使水汽得到了充分的聚积。
4.3 地面形势在降雪期间维持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之势,在偏东、东南气流的影响下,造成连续性降雪天气。
4.4 从水汽条件来讲,500~850hPa中低层相对湿度存在>90%的饱和或近饱和状态的重叠湿区,散度场在850~700hPa低层均为-10~0S-1的负值区控制,中、低层水汽处于辐合状态。散度在低层的辐合使得上升运动得到发展,同时将水汽抬升中高层,为暴雪的形成提供了水汽的供应。
[1]杨文霞.“0911”华北暴雪微物理降水形成机制数值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5):143-148.
[2]张备,尹东屏,严雯莲等.2008年江苏持续性降雪中的水汽和动力抬升机制分析[J].灾害学,2012,27(2):29-33.
[3]张治,王秋京,赵广娜等.东北低涡造成黑龙江暴雪天气过程分析[J].黑龙江气象,2012,29(2):8-9.
[4]冯智,周秋林,梅士龙.基于等熵位涡的浙北地区一次暴雪过程的诊断分析[J].科技通报,2012,28(1):51-57.
[5]李炳文,李军,王庆华等.山东半岛一次冷流降雪过程诊断分析[J].安微农业科学,2012,40(4):2273-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