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头
在新西兰二手店工作的日子里,我除了整天在旧货堆中目不暇接外,还体会到了一家二手店对一个街区,一个小镇的作用——无论是穷人,上班族,还是收藏爱好者,似乎都能在这里买到一件心头好和一丝温暖。
倒带到去年8月底,我站在奥克兰机场里,正急切寻找着一个足够空的垃圾箱。彼时我结束了在新西兰半年的打工旅行准备回国,为了避过额外的行李费,我不得不扔掉箱子里一些物品。
看那个被粗暴打开的26寸行李箱里,几乎没有衣物,却堆满了各种不协调的“杂物”—10来幅风景画,30张黑胶唱片,6个拎包两个钱包,还有老相机、旧照片、盘子、标本……统统是我在二手店收获的战利品。
现在带你回到这些战利品的来源—基督城。
我住在德国夫妇 Chris和Ina家中,他们两年前从德国出发,一路开摩托车经过31个国家,最后到基督城定居。女主人Ina刚住进基督城的这个新家,我就来了,住在客厅的沙发上。
和Ina都要找志愿者的工作,她想做灾难救助的志愿者,我则一心想当二手店的志愿者。二手店在新西兰随处可见,经过的每个小镇,即使只有寥寥几家店,其中一家也会是二手店。这里的二手店一般分为纯盈利的,和带有公益性质的。后者如救世军(Salvation Army)的Family Store,几乎遍及新西兰的每个地区。
和Ina同时写邮件,没想到英语烂、毫无工作经验的中国妹子先收到了回复。很快,就联系上这里一家救世军家庭商店,开始我的志愿工作。
这是一家主要卖家具的二手店,据说是南岛第一家救世军二手店,超过30年历史,现在的店主 Karen,已经接手13年了。
一楼满是沙发、床垫、桌椅等大型家什店,沙发便宜的四五钮币一个,贵的25钮币一个。新西兰政府规定,各类垃圾如果不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投放会被罚钱。像家具这样的大物件,与其要交罚款,不如给像救世军这样的二手店打个电话,免费帮自己拖走,何乐不为?
除了家具,门口还有少量过期杂志、老书和两排黑胶唱片,这里的黑胶唱片是我在全新西兰看到最便宜的,2毛钮币一张。
一楼和二楼都堆满了各种捐赠品。有些是店员上门收取的,有些是捐赠者直接送来的,二手物品一般由捐赠者清洗干净并打包好了。随后几位中老年志愿者会为它们统一分类,为部分物品定价,再分配到两家二手店中销售。
店主karen说,他们愁的并不是没有足够的捐赠货源,而是捐赠太多,没有地方可以容纳,物品放在店里如果不能快速被消化,他们就得再想办法,比如把它们捐到非洲国家。
两个店共有30多个志愿者,有退休的老人,待业青年,有轻度精神问题患者,无家可归住在Salvation Army救助中心的中年男子,以及出狱后准备重新踏入社会的人。当然,还有我这样的外来不明物种,志愿者还是消费者傻傻分不清楚。
我的工作时间是一周两个下午的,但我实在太喜欢“逛”二手店。于是自动给自己调节到每天下午都去。从德国夫妇家出发走一小时便到达林肯路上的救世军二手店。
远远看这家店很不起眼,窗边的模特和模特身上的衣服,似乎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推开店门,阳光顺势洒进去,直照到收银台。四张脸齐刷刷看向我,脸上还跳跃着阳光。两位老年志愿者,一位女孩志愿者,一位收银员,只有这位收银员穿着蓝色配红色的工作服,佩戴着小小的却很显眼的名牌,上面写着joshwa。他是karen的小儿子,大身板,长满络腮胡子,无比友好、随和并快乐。
基督城的救世军店,是我一路“扫荡”过规模较大的二手店,涵盖了家具及其他各种,商品中还不乏上乘货色。
有一天,我一如往常地站在收银台前结账。一位30多岁的男子,把车停在店门口,手里拎着一个大包,匆匆进来放下就走了。打开一看,是十五件在我看来几乎没差别的男士衬衫,质量很好,而且非常新。
曾有捐赠者告诉我,一想到捐赠的旧衣服能帮助到穷的或者需要它的人,就让他们感觉良好。
没多久,走进来一个看起来特别落魄的男子,也就30多岁。戴着斜纹的帽子,一身棕黑,皮肤也黝黑,应该是毛利人(新西兰土著)。他直奔内衣区,选了两条男士内裤,然后到收银台哀求似地问我多少钱,我回答说5毛一条,他希望5毛两条,很快就成交了。作为志愿者,不仅有定价议价权利,还被告知如果遇到穷人,可以适当减免费用,甚至可以邀请到工作人员间请他们喝杯咖啡。
店里的很多顾客都看起来像穷人。每周政府发津贴的日子,店里的生意就尤为好。他们不仅购买看起来时髦的衣服裙子,还买二手的文胸、口红、化妆品、项链、孩子5钮币一大包的衣服、床单被罩、锅碗……总之,这一天一定是他们“血拼”的日子。购物篮里塞满了东西,像不要钱似的。不过确实如此,即使买了一大箩筐,也不超过10钮币。他们虽然看起来穷,但非常有素质,总是耐心地排队,对你微笑,非常快乐的样子,很难不被他们那种简单知足的幸福模样所感染。二手店的存在确实让他们也活得耀眼丰润。
每天快下班前,都能看见附近一家印度菜餐馆的老板娘,她每天都打扮得花枝招展,风一般地进店,又总是挑最贵的东西,超过10钮币一件的,还买各种零碎小东西,说是装饰餐厅。但我也听过在那餐馆打工的朋友说,老板每天看到老婆买回一堆旧货就狮吼:“你为什么每天都买一堆垃圾回家?!”但显然,老板娘仍然每天坚持“例行公事”。
karen说,“以前的顾客多是穷人,因为他们买不起新品。现在,大多数顾客并不是没有消费能力,而是有这样的文化,他们喜欢环保,更享受淘宝,享受还价。”
店内当然不乏中国顾客。比如隔壁茶餐厅的中国老板娘,没有天天驾到,也至少是一天隔一天地串门。她总能嗅出是否来了新货,而且关注的都是些较贵的装饰品,尤其喜欢中式的古董。她也向我表示过后悔,不应该买那么多回家,但看见便宜的好东西还是忍不住。她当时就在纠结是否要买一个中式酒瓶。当我问她,如果国内有二手店她是否会逛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不会。在这边她放心的是——“老外捐之前都会洗干净,在中国就怕买到死人的东西,晦气。“那你那个瓶子也肯定是死人的东西了,这么老了”“诶,反正就是感觉不一样。”看到几个中国青年,他们和别的消费者不一样的是,特别在意背后的标签,尤其不选made in china,偏向于比较夸张的衣服,偏爱皮衣、风衣和华丽的外套。
这里还保留了很多已经用过百年仍然完好完美的老物件,他们都像极了英国电影里的道具。但大部分被买回家,并不是被收藏等着涨价,而是继续放进厨房或者客厅,继续被使用。
像林肯路这家店,价格多在5毛钮币—10钮币之间,一般物品都是一两钮币,衣服三四钮币,女士的会贵一点,6—8钮币的样子。一年能赚10万钮币,也就是50万人民币,其中25%会回到救世军教堂。用于救助弱势群体,用于社区维护。
无论是karen还是sala,以及所有其他志愿者,都对我太好太好了,每一个人总是不停地夸赞你,极其友善,包括每一个顾客,很多愿意和你聊上几句。我此刻回想起来,都热流满身。我是那么全身心怀念那段在二手店当志愿者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