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虎 王春霞
(宁夏银川宁东市安泰大药房,宁夏 银川 750410)
45例西药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李应虎 王春霞
(宁夏银川宁东市安泰大药房,宁夏 银川 750410)
目的探讨西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合理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采用西药进行治疗并且发生不良药物反应的患者45例,对患者的年龄分布、用药种类、用药方式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45例发生西药不良反应的患者,55.56%的不良反应发生在皮肤及附件上;17.78%发生在消化系统;13.33%发生在神经系统。静脉注射的给药方式引发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共31例患者,占68.89%。从高到低引发不良反应的前四位药物分别是抗生素(28.89%),消化系统类药物(17.78%),神经系统类药物(15.56%),抗肿瘤类药物(13.33%)。结论在临床实践中,一方面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知识的普及教育,另一方面要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工作,做到合理安全用药,最大程度降低药物不良反的发生率。
西药;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药物治疗是临床上治疗各种疾病的重要方式,在采用西药进行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给患者的治疗效果带来不良的影响[1]。因此,深入的分析研究西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充分的了解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采用西药进行治疗并且发生不良药物反应的患者45例,男23例,女22例,患者年龄12~68岁。
1.2 临床方法
对45例发生西药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分布、用药种类、用药方式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研究[2]。
2.1 西药不良反应临床治疗情况
45例患者在采用西药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均发生了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不良反应,经过临床对症处理之后,有12例患者完全恢复,其中3例患者有明显的好转。
2.2 西药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
45例发生西药不良反应的患者,其中25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在皮肤及附件上,占55.56%,主要的症状为瘙痒、红肿和皮疹等。有8例者不良反应发生在消化系统,占17.78%。有6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在神经系统,占13.33%。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见表1。
2.3 不同用药方式引发不良反应的情况分析
统计发现,静脉注射的给药方式引发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共31例患者,占68.89%。不同给药途径引发不良反应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
2.4 不同类型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分布情况
按照药物类型进行分析表明,引发不良反应发生的药物共有9大类80个种类,统计发现,前四位的是抗生素(28.89%),主要包括氨苄青霉素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主要会引起恶心、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下降、腹泻以及心慌、胸闷、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消化系统类药物(17.78%),主要包括西咪替丁、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西沙比利等,主要会引起红肿、皮疹、脱屑以及嗜睡、恶心等不良反应。神经系统类药物(15.56%),主要包括巴比妥、乙酰胆碱、硫酸阿托品等,主要会引起头痛、失眠、乏力以及呼吸困难、咳嗽、心慌、心悸、胸闷、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抗肿瘤类药物(13.33%),主要包括奥沙利铂、卡铂、奈达铂、平阳霉素、丝裂霉素、达沙替尼、白消安、罗莫司丁、高三尖杉酯碱、紫杉醇等,主要会引起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失眠、乏力、烦躁、手颤、兴奋、嗜睡、四肢抽搐、意识不清、嗓子发干以及心慌、心悸、胸闷、心动过速,尿少、尿痛、尿血等不良反应。具体的分布情况见表3。
表1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表2 不同给药途径引发不良反应的分布
表3 不同类型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分布
如何最大程度的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是临床上一直致力于研究的课题。西药在对患者进行疾病治疗的同时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掌握临床药理和药物流行学方面的知识,掌握更多的药物不良反应知识,将其应用到临床用药治疗中,控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4]。同时,医护人员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时注意患者临床体征的变化。对药物不良反应,做到及时准确的判断,及时有效的处理,避免出现严重性的药物不良反应。总之,在临床实践中,一方面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知识的普及教育,另一方面要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工作,做到合理安全用药,最大程度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 郑玲,郭茹.门诊输液室患者用药安全存在问题及防范[J].中国伤残医学,2010,15(3):165-166.
[2] 韩晓杰,武常亮.老年人的合理用药与注意事项[J].中国实用医药,2010,16(25):264-265.
[3] 刘乃光.医院中被忽视的影响患者用药安全的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5):159-160.
[4] 吴宗玉.多种西药配伍应用引起不良反应情况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3):78-79.
表1 21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视力恢复情况(n/%)
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动脉系统是视网膜血液供应来源,而睫状血管系统的脉络膜毛细血管主要负责视网膜外层营养,中央血管主要负责视网膜内层营养。无毛细血管区的血供全靠脉络膜毛细血管,这是视锥细胞在明亮光线下完成形觉与光觉视觉功能的有力保障。视网膜对供血较为敏感,若各个供血区出现阻塞,很容易造成急性缺氧或缺血,短时间内不能得到恢复,则会使得视力急剧下降,甚至盲目。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临床表现为:①视力突然丧失,或仅存光感或光感消失。②前期眼底视盘颜色变淡,且边缘模糊,血栓呈节段状或念珠状,视网膜动脉细如线状。③视网膜有乳白色混浊水肿,黄斑呈樱桃红色。④受压迫时,眼球动脉搏动不出现。⑤发病一段时间后,视网膜水肿逐渐消退,血管更细且伴以白鞘或形成白线。⑥造影显示:动脉充盈延迟,网膜动静脉回流时间延长,中央动脉无灌注,荧光素渗漏[3]。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一种严重的眼科致盲性急危眼病,一经确诊,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是患者视力恢复的重要保证。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治疗关键是及时,2 h以内持续缺氧、缺血的情况下,视网膜会出现水肿和变性,若得到有效缓解,则视力能够得以恢复。但超过2 h的,则会引起视网膜姜缩,使视力遭到严重破坏,即使恢复了血供,患者的视力也很难恢复。因此,在确诊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后,要在第一时间给予急诊和治疗,保障患者的视力恢复。此外,老年人由于机体原因,常伴有血管硬心血管等疾病,因而在治疗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眼球长时间受压情况。须尽快解除血管痉挛,或将栓子推移到远端较小分支内,以缩小视网膜受累的范围,尽可能及早抢救以挽回部分视力。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诊断与治疗,自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以来,我院收治了21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均采取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结果21例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其中11例患者视力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其中1例患者视力恢复达1.2,溶栓时间在2~6 h。7例患者视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3例患者视力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为95.2%。说明了超选择性眼动脉插管溶栓的效果与溶栓时间紧密相关,时间越早,越短时间内打通阻塞部位,则视网膜组织血供越及时,视网膜的视觉功能就越容易得到有效恢复。总而言之,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一经确诊,应立即采取有效治疗,避免长时间供血不足使得视网膜组织缺氧缺血,导致视功能永久性丧失。在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上,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法更具安全性、可靠性及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航,刘大川,吉训明,等.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介入溶栓治疗前后视网膜组织形态学改变[J].眼科新进展,2011,31(5):441-444.
[2] 张兰华,赵鸿玉,苏艳,等.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诊断与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11-112.
[3] 王祎成.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43例的临床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1):406.
R969.3
B
1671-8194(2014)09-0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