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江
非线性编辑是近年来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广泛使用的编辑系统,它的高效性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了可靠支撑。
一、用活功能是实现“非编”创新的“敲门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非线性编辑系统作为广播电视编辑中的一件利器,优点甚多,无须赘言。但对于操作者而言,运用自如,游刃有余,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笔者认为,不仅要熟悉它的性能,如文件菜单、编辑菜单,除此之外,还要懂得一些相关的知识,还要了解一些“姊妹”艺术,如美术、书法、音乐知识,如美术字、色彩学、字体规范、音乐节奏、旋律等等。这些知识的储备掌握,日后对于我们编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拓展和提升将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笔者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编出来一些有质量、有创新、有艺术感染力的新闻作品。例如:利用素材调用的随机性,可以任意组合,方便灵活,对于一些记者在拍片子中白平衡掌握不好、时常出现偏色的问题,现在后期制作中只需稍做调整,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偏色调整到理想状态,对于图像的亮度、色调和饱和度等参数都可以通过调整,实现图像的还原和提升艺术效果。
二、释放艺术灵感是实现创新的关键
笔者在编辑实践中有这样的感受,一条新闻或一部专题,过去,灵感苦于无展示平台,现在,“非线”编辑使之变成了现实。所有素材上编辑线后,不管是视频信号、音频信号还是字幕、特技效果,很容易实现实时编辑,使编辑的片子更具真实性的同时,更具艺术性。过去,“对编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二度创作”的功能,但与今天的非线编辑的创作不能同日而语,这是因为,非线性编辑有着诸多的不同。一是编导的思维不同,功能齐全的“非编”系统为思维的展示提供了良好的编辑平台。二是非线性编辑提供了更快的编辑路径,剪切更快、更准。“毛刺”、“飞边”等不利索的毛病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三是片子的可控性更加准确、灵活自如。如对于相同片长的新闻,长短镜头的调度、交替转换变得更自如,而且实时可见,利于随时调整、剪切。这样,对于节奏的形成变得更加容易。“非编”系统功能的一体化,如特技功能同在一机上,特技的植入划出,轻而易举。四是字幕、图表等的运用也进一步丰富了视频语言,如字幕和时间标志的加入,变得容易、精准。同时,使图文创作变得十分容易,在一条新闻中,根据内容需要将有关数据制成图表、闪动的数字、运动的箭头等都增加了信息量,起到了视频强化的作用,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
三、声画同步和谐是实现创新的要件
声画的有机结合是形成电视片的最终目的。这样看来,声音的处理与图像的处理同样的重要,这是由电视的特性决定的,要实现电视图像与声音的和谐统一,技术处理是首要的条件,其次,艺术的处理同样的重要。这里我着重谈声音的处理问题,如同期声、现场声等的“非编”处理。 “非编”系统的运用在很大的程度上为声画的统一提供了保证。从标准要求来说无可挑剔,但是要使新闻作品真正达到编导的意图,赋予艺术化的处理,这里就有一些说道,编辑的实践告诉我,要把握好两点;一是处理好声画关系。要研究声画之间的关系,懂得取舍、懂得侧重,运用艺术的思维来操作“非线”编辑,让编出的节目不仅体现新闻的真实,也要有艺术的表现。二是处理好同期声与解说的关系。现在,利用“非编”处理,很容易实现声像同步,同期声与解说与图像对位变得十分方便、准确。在编辑实践中,我运用“非编”的“拖动”、“换位”功能,得心应手地处理了诸多声音问题,做到了丝毫不差,从艺术的角度解决了前期音频录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电视台编辑系统“纯性编辑”被“非线编辑”所取代,软件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我们的编导要跟上步伐,不断给自己“充电”,开拓新思维,研究新问题,编辑出更优美的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