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鲜”务“实”开创新闻新风

2014-04-10 19:39王振军张晶
记者摇篮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风日报沈阳

王振军 张晶

2011年8月,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转改”活动。2012年末,中共中央专门颁布了“八项规定”。沈阳市属主流媒体深入贯彻“规定”精神,认真执行省委和市委宣传部《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要求,自去年年初全面推动“改文风”进程,在内容优化、表达创新上成效明显,使一大批鲜活报道跃然纸上,闪烁声屏,令人备感新风扑面。

时过一年,我们回溯改进文风的主要报道,总结可循之“道”,旨在为党风、政风的切实好转尽到媒体责任。

观念更新 对“规定动作”敢于“开刀”

我们的新闻媒体历来重视改文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闻媒体上仍然充斥着绕弯子、兜圈子,把简单的变复杂、把明了的变模糊的报道。其中尤以领导政务、重要会议、当前工作等“规定动作”为甚,以致形成了冗长而空洞、刻板而老旧的通病。针对这些不良文风,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概括了“短、实、新”的改进方向,并明确提出改进新闻报道的要求: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要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新闻文风显然是新闻媒体价值观念、传播理念的直接反映。因此 “改文风”活动以来,在沈阳市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沈阳日报、沈阳广播电视台、沈阳晚报等市属主流媒体首先转变观念,敢于拿“要闻”版面、波段、频道“开刀”,全力减缩或做活领导活动、会议新闻和工作成就类的“惯性报道”。

沈阳日报深入践行“三贴近”原则,精心打造更能满足读者需求的新闻党报。为此,他们报道市委市政府的主要工作时,不再像以前那样追求“包装”,面面俱到;而是提倡在最底层挖掘,从小角度切入,于细微处彰显,要“用老百姓的角度写工作报道”。为了让每一名采编人员真正“改”到实处,“落”到笔头,该报首先做出“避长扬短”的写稿要求:除市里主要领导外,一般的政务报道篇幅不能超过200字。尽管这样,在去年年初,一则报道沈阳市长政务的新闻,仅以200来字的篇幅在一版见报,成了当天震动沈城的一大“新闻”。

与此对应,市属主流媒体都致力于回归新闻传播的规律和本质,依据受众情感和需求,用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民生新闻来创新版面编排、定位节目栏目,强化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这样,沈阳日报就把更多的版面留给了基层群众、普通读者。他们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题,新开设 “做可爱沈阳人”专栏,其中刊发的“家有俩宝”、“追车记”等多篇稿件,均取材于“凡人小善”,有效地释放了城市正能量;针对“舌尖上的浪费”问题,推出“反对铺张浪费、厉行勤俭节约”等专栏,刊发了“老知青经理为酒店立下点菜 ‘规矩吃多少点多少——谢绝浪费”等新颖报道。于此,翻开沈阳日报的要闻版,大篇幅的领导活动、会议及成就报道已经鲜见,取而代之的是清新朴实、以小见大的身边事儿、新鲜事儿、感人事儿。

沈阳广电《沈阳新闻》频道,越来越强调有细节、有现场、有故事这三个新闻要素,以引人入胜的传播方式,做实实在在的“好看”新闻。其中 “沈城的哥爱心接力护送生命”的头题报道,有力诠释了“关爱他人”的沈阳精神;而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推出的“记者体验:火车票预订三种方式如何选择”,“记者观察:‘就医一卡通何时‘全市通?”等一系列报道,都贴近实际、关注生活,深受欢迎。

“身”入基层 让“自选动作”更加出彩

“改文风”与“走转改”一脉相承。 “改”的最大目的重在一个“新”字;而发现新情况、捕捉新变化、传播新事物,只有靠走基层、去一线。于是,沈阳市属媒体人员开始把“深入下去”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将视线更多地瞄向实际,使“改文风”报道频现亮点。

一是“抓”上一批群众喜读、想听、爱看的鲜活新闻

作为沈阳日报2013年度 “开门项目”的“实地见证 雷锋正能量——全国寻访25任雷锋班班长”报道,就是该报从2012年尾开始,抽调十几名记者组成报道团队, “走”遍四川、重庆、黑龙江、内蒙古、山东、辽宁各地,实地采访的结果;然后从2013年1月上旬推出,至3月5日收尾,共刊发40多块版的大型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广受好评。该报记者还通过深入农村,采写出 “农民变‘股民 年底分红利”、 “农资大户掏万元请 ‘课”、 “日均两千采摘客 摘空百个温室棚”等佳作。这类报道不仅让读者从中闻到了田间地头的乡土气息,也闻到了耕耘收获的汗水味道。

沈阳广电新闻频道播出的“大山里的电力巡线工”报道,真实地还原了巡线工人为确保春节供电,在大雪封山中巡查每条线路和电塔的艰辛过程。而两个工人在冰天雪地里就着凉水啃面包的细节场景,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这样感染人的新闻,不仅来自于记者的 “身入”,更来自于他们 “走脑”和“入心”。

尤其是去年6月,北陵——青年大街和东西快速干道改造动工,拉开沈城全面整修道路的大幕以来,沈阳日报、沈阳广电等媒体,都把“新闻眼”聚焦到涉及全体市民出行的当前大事上来,全速传播、权威解读、持续重磅报道、做足做透服务,从而正确引领了社会舆论。

二是坚持做精“老品牌”,适时开辟新栏目

沈阳市属媒体在坚持经营好各自民生新闻的“老品牌”时,又因势而行、顺势而谋,不断开辟新的栏目。沈阳广电在《沈阳新闻》频道深化了 “走基层·百姓身边事” 系列报道,沈阳日报也在要闻版完善了“沈报记者在行动”、“新春走基层”等专栏。在中央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沈阳日报独树一帜辟出“群众路线群众谈”专栏,把“发声平台”留给了群众,由他们直接评议、建言党和政府的工作作风。沈阳晚报则根据都市报的特点,强化了“新社区故事”专版,由原来的不定期出版,到现在每周刊出5期。社区记者骑车跑遍300多个主要社区,采写大量的“离读者最近的新闻”。

三是从单纯的记录者变为热情的参与者

在市属报纸、广播、电视里相继出现了记者“当一天售票员”、当一天水暖工”、“当一天种粮大户”等特别报道。这种“在场式”、“体验式”的报道,不仅使编采人员接了地气、补了生气,而且还让所在媒体有了底气、凝聚人气,实现了更富实效的传播效果。

制度支撑 使改“优”创“新”成为常态

切实改进不良文风,努力追求优良文风,已是当今媒体的紧迫而长期的重大任务,如何打好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一个课题。

要实现改进文风的常态化,无疑需要制度上的保障。为此,沈阳日报将采编人员“走转改”的成绩与态度纳入业绩考评体系中,在好稿评定上予以倾斜,并作为下一年度职务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求,每位编委、主任、编采人员都要根据自己所分管的战线,建立一个或多处“联系点”,定期“沉”下去、摸情况;对于改文风成果显著的个人和部门,在年度“两先”评选中予以重点考虑。报社主要领导还总是带队采访,极大地调动了普通编辑记者的积极性。

沈阳广播电视台各档栏目都结合自身定位,要求记者要从生产、生活一线的细节入手来反映宏大主题,讲群众的故事,说百姓的话。台里也建立、健全了相应的长期考评和每周点评制度,在奖金量化考核上向这类优秀作品倾斜。

要保证改进文风的深入化,更需要解放思想,打破思维定势。沈阳市属主流媒体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在今年1月召开的沈阳“两会”上得到了集中释放。仅以沈阳日报为例,在会前成就报道适当减量,改进开闭幕式报道的领导名单上;在选取新角度,推出“两会新观察”、“两会微新闻”等栏目上;在大幅减少对领导同志的文图报道,让来自一线的代表、委员在版面上唱主角上,都有很大突破。其中最可贵的尝试在于两大“亮眼”之处:一是往年“两会”期间,“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参加任何会议和活动,都要在一版单发消息;而今年,沈阳日报只将每个主要领导参加分组审议、讨论的活动刊发成一句话的“标题新闻”。二是以往的“两会”报道,领导同志参加包括审议、讨论在内的各项活动,均使用“指出”、“强调”、“要求”、“提出”等“领导讲话用语”;而今年,沈阳日报在报道中对这些领导已不称职务,只称代表、委员,且使用“说”、“建议”等平等用语,拉近了与代表、委员以至场外读者的距离。

沈阳日报对“两会”新闻的破旧立新,无疑取得了广受好评的显著成效。但不可否认,其大胆改革,是在全国上下深入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认真检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有利时机下,是在今年各地大力开创“两会”新风的良好氛围下,才得以实现的;尤其有了市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各大部门的充分理解,以及新闻宣传主管部门的积极指导和统筹协调,否则就不可能有这样大的“突破”。

这,更是把“改文风”这场新闻实践引向纵深的特别推力。

猜你喜欢
文风日报沈阳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