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雨洲
过了元旦,对于几乎所有的地方媒体来说,不仅是迎来全新的一年,还有一场重要的“媒体大战”,那就是一年一度的地方“两会”报道。2013年初的本溪“两会”,它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换届选举上,媒体更要把城市建设成果宣传好,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老百姓的心声反映好,最终把“两会”的报道任务完成好。作为一名参与“两会”报道的记者,还要遵循所在媒体的整体策划、组织和协调。当然,在这次“两会”报道中,一缕缕新风扑面而至,令记者应接不暇。
一、“两会”新风,成为报道重要新闻源
年年“两会”曾相似,今年“两会”大不同。记者置身其中,感到会议召开的气氛依然是隆重热烈的,与会代表委员们的讨论是积极而富有成效的。纵然,会场没了红地毯,少了鲜花,省略了气球,但节俭、务实、高效的“两会”新气象不仅让代表委员们眼前一亮,也得到了百姓的广泛好评。除去繁文缛节,让”两会“的实质更为纯粹。节俭,绝没有让“两会”报道缩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倡导精简朴实、勤俭节约之风。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做出典范,向世人传递出“为民、务实、高效、节俭”的新风。本次“两会”,“花架子”统统下马。不讲排场、不搞形式,真正回归务实的本质。餐桌上,名烟名酒不见了踪影,简单的自助餐吃得饱,不浪费。节约资金,大快人心,老百姓拍手称快。而记者们也用摄像机、相机……记录下这一幕幕。类似的细节,不胜枚举,让很多媒体同仁为之赞叹,也成为了“两会”报道的重要新闻源。
除此之外,《政府工作报告》的“瘦身”,也令大家印象深刻。与往年相比,二十九页的《政府工作报告》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说干的,唠实的。代表委员们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行使职责的热情更加高涨。记者在会场采访有一个很深的印象:代表委员们对于报告的整体评价惊人的相似:务实、简练、振奋人心。对于报告的讨论,大家也鲜有一番“表态式发言”应付差事,而是个个有备而来,提出众多调查研究、深思熟虑的建议和意见。这些都成为了“两会”报道的生动载体。
这样一来,记者就该集中优势兵力,聚焦“两会”的实质内涵了。作为一名民生新闻记者,关注民生,责无旁贷。针对《政府工作报告》,我们选取了百姓关注的几个方面。
比如,“着力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在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十大类26件民生实事上继续加大力度。这些内容看似常规,但是记者的报道角度却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二、记者要炼就“火眼金睛”
在“两会”期间,面对数以百计的代表委员的面孔,对于改善民生的话题,我们准确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代表和委员,尤其是新代表、新委员,在会场内外与之面对面进行畅谈。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劳保、教育、“暖房子工程”……市人大代表张喜忠表示:“报告不再干瘪,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文字的表达涉及百姓的事儿写得特别细,特别实,甚至是每一个点滴的小事让我们感觉真正以民生为本,让老百姓更踏实,将来也会感到更温暖。”报告朴实,代表也说得实在。这次采访的成功归功于记者的“课前预习”和采访现场的灵活应变。准确选取了合适的采访对象,人大代表有感而发,充分表达了真情实感,新闻感染力很强。
三、“凌波微步”,初见成效
勤快的腿脚,同样有助于记者发现“新大陆”,面对新挑战。对于记者来说,“两会”俨然成了一场丰盛的新闻“自助餐”。不同的时间、空间和角度,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新闻亮点。在本届人大会议当中,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叫“会中办件”。顾名思义,会中办件就是在大会进行过程中就对一些建议议案进行及时的办理,而不是像以往会后才进行整理和落实。本届人大会第四天晚上,记者主动出击实地探访人大会议的议案组,采取现场直播连线的方式,了解“会中办件”的进展情况。在对副市长刘兴伟的采访中得知,第二天相关单位要立即回复一位人大代表有关我市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以及“创模、创卫”工作的建议时,记者果断决定第二天随行采访。
位于本溪市溪湖区的老水泥厂,多年来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所在区位给百姓带来的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近几年,建议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高,来自溪湖区的侯云龙代表把这件事写进了今年人大会的建议当中。按照市里规划,水泥厂搬迁改造方案已经形成,新水泥厂的搬迁改造工程将于开春后陆续跟进,并且会加快推进。
自己的建议也得到了第一时间的回复,侯云龙代表当场就在代表答复栏上签上了“非常满意”四个大字。
在报道的结尾记者说:“今天是进入三九的第二天,室外气温是零下二十八摄氏度,但是这种务实高效的“两会”新风,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丝温暖,也让我们对城市的明天,充满希望。”
当然,这种温暖还来源于前一天晚上记者对于副市长刘兴伟的现场直播连线采访。在对于“会中办件”进行了详细解读之后,刘副市长面对镜头,说了一句“你们记者报道‘两会也很辛苦啊,我们也要谢谢你们”。参与“两会”报道,记者起早贪黑已成家常便饭,其中的苦累自不必说,但是这不经意间的一句寒暄,通过直播信号传到千家万户,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温暖了记者的心窝,也成为今年“两会”报道中的一个令人难忘的瞬间。这次记者的“主动出击”,不仅使报道生动及时,富有成效,而且还有“意外收获”,给“两会”报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通过参与“两会”报道,记者着实感受到来自会场内外的新风气、新风貌。我想,如果要做好“两会”报道,必然要求记者熟练掌握大政方针、专业知识等各个方面的基本功。但是,会场上记者也要基于对于新闻角度的准确判断,还有对于新闻点的勤奋追踪和举一反三,这几点采访技巧是更重要的。正所谓,努力打造记者“火眼金睛”和“凌波微步”的采访功力,做百姓的跑腿记者,报有用的民生新闻。“两会”,若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做出的新闻(更何况是民生新闻)恐怕也会沦为“两会”报道的“花架子”。只有全身心地融于会场内外,方可在新风扑面、高手如云的“两会”报道领域,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也才能做出更有人情味儿的“两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