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显然,迈开国际化步伐不能“削足适履”,“足”是指本土的实践,“履”是指外来的鞋子(先进的经验),“削足适履”是强行改变本土实践,以迁就外来鞋子的过程,这样做的结果很难助力我们走向国际化。一是“削足”的结果必然是以迷失自我为代价,以弃守特色做抵押,很可能落得“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结局。二是“足”是内容,“履”是形式,“削足”以“适履”,是轻内容而重形式的本末倒置行为,颇有点类似于买椟还珠的蠢行。三是“削足”的目的是把自己的实际硬塞进他人的经验之“履”或理论框架中,也不管它是否适足合脚,反正穿到脚上都是“鞋”,但穿着这种不合脚的鞋能迈开国际化步伐吗?
“削履适足”则是另外一种别样的思路。它是以“适足”为目的,对不适合自身的“履”加以改造的过程,即以改造国外经验之“履”为手段,达成“适”中国教育之“足”之目的,这是一种以我为主、洋为中用的正确的学习观。正如于漪老师指出的:“学习,就要比较、深究、参照,就要立足本土,尊重国情,择其优秀者借鉴、使用、发展,在‘化上下功夫,而不是照搬照抄,以此来炫耀、卖弄,抬高自己的身价。”
一、“削履适足”是调适整合的过程
迈开国际化步伐,学习国际先进的职教经验,有两条学习路径。一是尽量选择合适的为我所用;二是倘若不合适或不太合适,那就改造以后再用。第一种情形比较难得,因为国情不同,很难找到完全合适、直接可穿的“履”,所以我们更多面对的是第二种情形。而问题在于,对于国际先进的职教经验,“我们虽然推崇它们,却不懂得为它们准备合适的土壤、存适的根本,没能把它们化为中国本土的”。(杨启亮)所以我们必须对“履”进行调适性改造,使它们适合我们的“脚”,适合我国的教育实践。
二、“削履适足”是变造优化的过程
“削履”的目的在于对鞋子进行变化改造,使之在适合优化中符合中国教育之“足”的需要,并走出富有中国特色的成功教育之路。例如,对德国“双元制”的学习就是如此。“双元制”是在德国文化语境、法制环境和经济发展背景下生成的,全盘照搬或机械套用势必会因“水土不服”而产生“淮橘化枳”效应。因此,必须根据本我的需要对其进行变造裁剪,使之适合中国职业教育之“足”的尺寸。中国的“订单教育”就是一种本土化的“双元制”,在校企合作培养主体的构成、双元施教的机制、就业落实的举措等方面借鉴吸取“双元制”的经验。但订单教育覆盖面还比较有限,法律政策环境、合作的体制机制、运作的程序规范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身需要从德国的“双元制”中学习健全完善的法规体制、互补共生的双赢追求、内在融合的整合精神等。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削履”(选择性学习)把这些精髓学到手,就必然能建构起中国化的“双元制”。
三、“削履适足”是超越创新的过程
“削履”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用履”,即借助国际先进职教经验,成就自我,实现创新。首先,你必须要有一双取舍的慧眼。洞悉哪些该学,哪些不该学,哪些能学,哪些不能学。该学的不学,充其量只能仅得其下;能学的不学,只能学而无效。只有学其所当学、所能学,才是充满智慧的、高效的学习,才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其次,要找准超越创新的突破点。一要善于在类比中发现中外经验的长短优劣,锁定超越的目标点;二要考量如何“削履”,即取长补短,解决现实难题,使之“适足”;三要大胆超越,建构我们自己的东西。如陶行知在学习借鉴杜威理论的基础上,把其“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的著名论断变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实现了对杜威理论的超越创新。也唯有实现此种创新,中国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削履适足”,才能真正迈出国际化步伐。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