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向的思考

2014-04-09 17:14辜德宏蔡端伟吴贻刚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发展方式竞技体育

辜德宏 蔡端伟 吴贻刚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进行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采用的是一种后发外生性的发展方式,它以“为国争光”为核心目标,“自上而下”产生发展动力,以行政手段为主配置资源,用非均衡发展获得局部突破,竞技体育内在发展的各要素之间的自然逻辑遭到破坏,竞技体育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平衡、冲突和错位问题。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实现全面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已有保证,“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逐步显现,发展的目标取向逐步回归本真,“分享运动”理念逐渐受到重视。同时,它肩负了竞技体育强国建设的发展目标和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发展要求。我国竞技体育自身内部的发展因素不断成熟,未来它将走上一条自我良性发展的内生式发展道路。

关键词: 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内生式发展;发展方式转向

中图分类号: G 8005文章编号:1009783X(2014)02014104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The present study analys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in China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Som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the developing mode of sports follows the exogenous approach in China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new country in 1949,which bea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nning honor for the country”,obvious “top瞕own” development momentum,allocating resources with administrative means,and making local breakthrough with unbalanced development,resulting i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atural logic among the elements of sports development.This development mode produces some imbalance,conflict and discord although it makes great success.At present there is enough material basis to develop sports in a comprehensive and balanced approach in China.And the “bottom瞮p” endogenous force gradually reveals its momentum.The ori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sports steadily traces to the core.The concept of “sharing sport” is progressively taken seriously.At the same time,it shoulders both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constructing a world competitive sports power and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 of transforming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competitive sports.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factors of sports in our country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mature,and it will surely take an endogenous approach of benign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words:competitive sport;development mode;endogenous development;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modeお

收稿日期:20130411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类)(12BTY006);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创新科研培育项目(yjscx2012003);上海市大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培育计划资助(xsxr2012017)。

作者简介:辜德宏(1975—),男,湖南桃源人,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竞技体育组织与管理;蔡端伟(1970—),男,河南洛阳人,在读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吴贻刚(1963—),男,湖南长沙人,教授,研究方向为竞技体育组织与管理。

作者单位:1.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200438;2.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学院,长沙 410205;3.河南師范大学体育学院,新乡 453007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Shanghai 200438,China;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China;3.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Henan 453007,China.

随着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颁布,转变发展方式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线,理论界围绕这一重大问题开始了理论探讨。从已有研究来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发展方式转变的理念、路径和要求上。例如:“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体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体育发展方式的改革需要‘顶层设计,要把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改革作为突破口和重点来推进,要打破其相对封闭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让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到竞技体育的发展中来”[2]。“体育发展方式的改革应该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完成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变”[3]。已有研究主要立足于如何转变发展方式这个层面,进行了相应的理论探讨,提出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但是研究缺乏对发展方式转变方向的审视。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及其特征

1.1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体现为一种后发外生性的发展方式。现代竞技体育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产物,而且我国一直是在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竞技体育,将我国竞技体育概括为一种后发式的发展毋庸置疑。对于外生性的发展,发展社会学认为:“现代化的外生性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现代化中的很多制度文化要素都采借于外部社会,以此来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二是现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和社会上层精英而非民间,特别是政府,往往直接干预经济发展。”[4]135当时,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其实是一种超前的发展,它超越了当时竞技体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实际条件,不是竞技体育内在发展规律的真实写照,而是在民族形象、地位等外在压力影响下产生的超越现实发展水平的非常规发展,而且当初竞技体育的发展参照了大量苏联的训练经验和模式,不仅借鉴了许多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而且形成了集中力量办体育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再加上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国家和政府,竞技体育实质上就表现为一种外生性的发展方式。

“在外生的现代化中,民间现代性因素的缺乏使政府担当起由上而下引进和推广现代性因素的重擔,政府人为干预的色彩浓重。政府要凭借行政权力集中国力推进现代化,使现代化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展开,但人为干预打破了现代化发展的各要素之间的自然逻辑,引发了一些不平衡、冲突和错位。”[4]136我国竞技体育的这种后发外生发展方式也破坏了自身内在发展的各要素之间的自然逻辑,引发了一些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的冲突和发展错位问题。比如国家力量与民间社会力量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非均衡发展,3大球群众参与度高与夺金竞争大而造成的发展冲突,政府在竞赛入口上设置障碍排斥其他力量的进入及其对体育竞争性服务或产品的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等。这也使得竞技体育呈现出相应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结构的不均衡、发展成本的巨大、发展的可持续性差,因此,竞技体育在新的发展时期需要科学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式,以保证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环境。

1.2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特征

基于建国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情况,笔者认为,这种后发外生性的发展方式体现出了一些特征,主要表现在4个┓矫妗*

1)“为国争光”的核心目标。中国是拥有5 000多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着追求崇高的荣誉的历史传统。中国也曾经一度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然而,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却远远地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塑造新的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地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由于竞技体育在国际交往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就成为了我国改变国际形象、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窗口。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国争光”成为不同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题。现实中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奥运争光计划”。这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一定程度弱化了其他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

2)“自上而下”产生的发展动力。它是指以满足国家、政府的利益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以国家、政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投资主体。在这样的发展条件下,运动员虽然是直接参与竞技体育的主体,但是其主体价值却必然成为国家、政府实现社会价值的附庸,个人利益被掩盖在国家利益、政治利益下,运动员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难以得到凸显。在这样的发展条件下,国家、政府成为竞技体育的发展主体,提供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相应地也垄断了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利益,社会、市场未能成为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现实中最为明显的就是高度集中的“三级训练模式”,这虽然有利于集中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但也造成了人才培养的非全面性,培养机制的僵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差。

3)以行政手段为主配置资源的发展手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这是我国的制度基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GDP低,这是我国的经济基础。现代竞技体育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相对成熟的西方竞技体育比较,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起点低、基础差、摊子大、资源有限,这一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制约了我国竞技体育可选取的发展手段。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国家行政手段不仅能够凝聚各方力量,而且能够有效动员与配置社会资源,以行政手段为主配置资源成为符合我国国情的竞技体育发展手段。现实中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这虽然使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造就了其发展成本巨大,发展效益低下。

4)非均衡的发展形态。在“为国争光”这一核心目标的指导下,我国竞技体育需要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而现实的发展条件又制约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使其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全面均衡的发展。集中优势兵力,局部重点突破成为当时确定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现实依据。在这一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竞技体育将运动项目区分为重点项目、非重点项目,奥运项目、非奥运项目,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等,制定了“119项目”[5]等计划,缩短战线,保证重点,有效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对西方竞技体育的赶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竞技体育也表现为一种非均衡发展的态势,“小、快、灵”等优势项目获得超前发展。相应地,这也造成了现实中竞技体育发展结构的不均衡。

2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点、目标与要求

2008年北京奥运会铸就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辉煌,胡锦涛总书记在奥运会后提出进一步加强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体育发展目标,“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2位,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 000美元”[67]。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再加上我国进入“十二五”发展时期,竞技体育的发展可以说是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新的发展时期,我国竞技体育需要正视其新的发展起点、目标与要求。

2.1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点

竞技体育发展的全新起点是自身内部发展因素的成熟。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与众多体育工作者的长期努力下,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营造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我国竞技体育自身内部发展因素不断成熟,逐步达到内生发展的标准,有利于更好地挖掘它的内在发展规律,促进它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这种自身内部发展因素的成熟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我国经济水平的稳定增长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了现实物质基础。非均衡的发展是一种受限于历史条件的发展战略,主要受限于物质条件的匮乏,而“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2位,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 000美元”[67],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社会财富巨大。“未来5~15年,我国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7%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8]446,这使得我国竞技体育有条件实现全面均衡的┓⒄埂*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催生了竞技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即有效动员了多元发展主体参与到竞技体育的发展中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越来越明显,而社会、市场的微观运作作用日益凸显。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蕴含了巨大的商机,职业赛事的市场份额、体育赛事的全球影响力、体育明星的广告效应等不断吸引着多元发展主体。当不同发展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得到肯定,他们的逐利行为不再有一些不合理的外在限制时,他们会通过合适的方式积极追逐自身的合理利益。这使得个人、家庭、俱乐部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投入竞技体育,成为竞技发展的内生动力。

3)竞技体育取得的辉煌成就宣告原有历史使命的完结,竞技体育的发展取向转向自身内在发展要求。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了诸多优异的竞赛成绩,北京奥运会金牌总数第一的成绩更是铸就了竞技体育的辉煌,中国竞技体育带给了世界无数惊奇,让世界见证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中华民族强健的体魄、良好的精神面貌在一次次的国际竞赛中向世人进行了完美的展示。这意味着竞技体育当初肩负的改变“羸弱”的国际形象、提升大国的国际地位,这一历史重任已经告一段落,而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已经得到彰显,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将逐渐弱化,竞技体育步入“分享运动”[9]的新纪元,竞技体育的发展取向切实落脚于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

2.2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

竞技体育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建设竞技体育强国。2008年9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发出了“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为新时期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10]。随后,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竞技体育“十二五”规划、“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都明确了体育强国建设这一奋斗目标,与此同时,体育界以多种形式召开了数次体育强国建设的研讨会,再加上“建设体育强国不仅符合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而且也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11]。无疑,建设体育强国成为了新时期各项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目标。

“体育强国是体育事业发展状态的转变,是由依靠量的累积产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化为依靠质的提升产生的集约型发展方式”[12]。体育强国概念本身就蕴含了发展方式转变这一内涵,并且指明了体育强国建设的发展方式是一种追求体育发展的“质”的方式。“体育强国主要强调体育发展的‘质的方面,体育强国建设在于把握‘质的整体性和完善性,建设整体意义上的体育强国,科学客观把握中国体育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优化结构,相互促进,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体育强国建设在于体现‘质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应该顺应中国国情,走体现中国特色的体育强国发展之路”[11]。一种发展方式会以相应的发展形态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竞技体育强国建设在追求竞技体育的“质”的发展方式的同时,会呈现出相应的竞技体育发展形态,这种发展形态通过“质”的整体性、完善性、独特性、优越性等彰显其质优的特征。

2.3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要求

竞技体育发展的迫切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我国发展中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7],这将阻滞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可持续地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7]。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转变发展方式成为我国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迫切┮求。

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宗旨,以建设体育强国为目标,以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基本动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全面提高我国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8]32这不仅是对新时期体育领域转变发展方式的制度化表达,而且指出了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要求。

1)科学的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虽然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但它自身也有一定的内在发展规律。新的发展方式是遵循并不断挖掘其内在发展规律,体现科学性的发展方式。

2)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产生是为了满足人類社会的体育需求。那么,它的发展只有更好地服务于人和社会的发展,才能使它具有不竭的生命力。

3)改革创新推动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在发展方式上仍然主要靠扩大投入和规模,依靠政策和保障等要素驱动,创新驱动不足”[13]。针对竞技体育的种种弊端,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其中体制、机制性的问题,积极进行自主创新,打造自身发展的竞争优势。

4)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多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始终坚持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其间取得了无数骄人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也验证了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强大竞争力。未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只有继续坚持自身特色,对传统进行扬弃才能不断进步。

5)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受制于特定的发展环境,选择了非均衡发展的赶超战略,这种符合历史实际条件的发展战略促成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跨越式发展;但这种短时间内跨越式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我国竞技体育的非全面、非均衡、非常规的发展局势。而当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自身内部的发展条件不断成熟,其发展方式就需要转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已然发生改变,竞技体育自身内部的内生发展因素不断成熟,为自身的内生式发展积淀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具备了实现全面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产生了“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发展逐步走向以人为本,再加上它又肩负了竞技体育强国建设的发展目标和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发展要求,这将引导我国竞技体育在新时期走上一条自我良性发展的内生式发展道路。

3结束语

转向问题是指引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性问题。通过对以往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问题的总结,对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环境或条件的分析,认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然而,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更多针对性强、应用性强的研究在学理上予以支撑。

参考文献:

[1]朱建清.试论科学发展观与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J].体育科学,2010,30(7):6270.

[2]马德浩,季浏.基于“顶层设计”的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构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7):712.

[3]马德浩,季浏.新时期的三大改革对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1,31(5):1419.

[4]张琢.发展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571.

[5]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4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10317.

[7]徐宪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1(2):1718.

[8]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文件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9]胡小明.分享运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J].体育科学,2010,30(11):38.

[10]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09,29(3):38.

[11]辜德宏.整体完善与优势凸显:中国的体育强国之路[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4549.

[12]辜德宏,刘云朝,谢明.“体育强国”辨义及相关问题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5):536539.

[13]国家体育总局官网.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EB/OL].[20131217].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n1918952/1919010.html.

猜你喜欢
发展方式竞技体育
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
探究竞技体育科技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
我国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探索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