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的尝试

2014-04-09 20:04陈晓宏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写作能力课文文本

陈晓宏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充分利用文本阅读能够对写作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学生学业繁重、阅读时间有限的当下,将平时的课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练笔,既可加强学生对经典文本的体验,又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那么,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这种课文练笔呢?

一、从作者解读入手

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作家的精神个性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艺术形象和艺术意境之内。了解作家,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怎样唤起学生了解作者的热情呢?我的做法是摒弃照搬教辅书上对作者的公式化介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介绍作者的相关文章,如他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状况等,然后融入自己的感悟、见解,根据文章内容与背景的关系,有选择地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作者的个性解读。

以下是学生对《声声慢》一词的作者李清照的解读。

梧桐落雨最易安

高二 连鹏瑶

一代倾城逐浪花,月洒西楼断人肠。亭台楼榭,夜夜笙歌,在小溪边头浣着轻纱衣,在碧叶丛中唱着采莲曲,像所有的少女一样,心中酿着醉人的心事。也许歌喉可转,便能风靡钱塘嘉江,但你仍旧将一捧真心都与了他。他叩响了你的心扉,却也在瞬间化为你心中永远的记忆,留下的只有那载不动的舴艋舟。是谁多情,又何必言谁无情!

最是梧桐落雨时,千年如弹指。易安,何曾安?!

让学生对作者进行个性化解读,比起传统的老师对作者的简单介绍,更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从而与课文所渗透的思想产生共鸣。因此,通过对作者的个性化解读能让学生在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从优美语句入手

前苏联教育家说:“模仿对于学生,正如独立创造那样重要。”我们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很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可利用它们的经典性和示范性,刻意模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如学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很多学生喜欢这篇文章的语言,于是让他们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仿写。

例句: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仿写1:在一个现实掩盖浪漫的年代里,李白是一缕逍遥的风,是一缕逍遥地在世间激荡情怀山河的风。

仿写2:在一个真诚屈从于虚假的年代,巴金是一盏明亮的灯,是一盏明亮地在暗夜里指引人类心灵航向的灯。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针对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加强对范文语言的模仿练习,将教材的阅读与学生的写作结合起来,最终使学生将自己读到的语言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生成属于自己的新的语言,从而达到思想与语言的完美结合。

三、从文本素材入手

依据文本素材,创造性地启迪想象思维,延伸原作情节,搭建构思平台,拓展写作空间,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情节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如此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强化了学生对语言、情节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可谓一举两得。譬如对于古诗,可以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但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翻译;对于文言文,可以用诗词、对联的形式来表现思想内容;对于课文中能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部分,可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进行扩写,对于课文中的“留白”,可以让学生进行“补白”“续写”等。

如我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曾让学生尝试用对联或古诗、词的方式来表达对烛之武的赞颂之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下摘取部分学生习作。

1.古诗:

颂烛卿

三国空城有孔明,左氏春秋出烛卿。

神机妙算吓司马,巧言善辩退秦军。

2.词:

怀古忆烛之武

风逍遥,飘落烛人颜。雨萧瑟,危近大郑国。谁言壮士心已老?一腔热血赴国难,不露声与色。却话危急保存亡。一代功臣,孰不知?

语文是基础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将与我们朝夕相伴的教材看作是一种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文本素材进行合理的、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将教材所学到的运用于写作实践,做到在“读”中积累,在“写”中运用,逐步形成长期而有效的写作能力。

读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教材作为共同的阅读材料,是学生阅读的起点和基点,是培养学生作文的根底和入门之书。实践证明,从教材入手,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能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源泉”,能使学生扎扎实实地运用所学的写作知识进行训练,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实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相互迁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对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泉港一中;226551)endprint

猜你喜欢
写作能力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