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2014-04-09 20:03朱颖梅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写文章写作文中学

朱颖梅

新课改革进行了十多年,新的理念在教学中也推行了十多年。可是具体到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不仅原先高耗低效的状况没有丝毫得到改观,学生对作文的厌写程度与以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向以文章大国著称的我们,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这么害怕作文,经过几年的作文写作学习,却没有学会写作呢?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在我看来,我们如果对作文的一些认识理解是错的,我们作文教学中的一些观念是有所偏离的,可能对我们当下正在进行的作文教学是有伤害的。所以,要想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变得高效,解决作文观念上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认识。

一、作文是需要教的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写作文,到了中学,至少写了四年的作文,可是到了初中毕业,不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真是不敢恭维: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写出一篇完整的、符合题意的、文句通顺而较少错别字的作文,还真不是一般学生能够做到的。学生写了四年到七年的作文,老师也教了六七年的作文,怎么培养出来学生的水平就是些“残疾”或“废品”呢?小学、中学的作文到底需不需教,又能不能教呢?针对这种情况,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作文能力靠的是个人天赋,与老师的教与不教关系不大,作文能力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于是,对于作文采用一种放任自流的做法:一篇作文,一个题目,讲讲要点,读读范文,学生写作,从而自悟写作之道。正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少的人持有了这种观点,或是按这样的模式进行着作文教学,导致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其实,作文教学,无论是小学的作文还是中学的作文,其作为语文的半壁江山,它需要教那是必然的,只是教得好与不好,而不存在需不需要教的问题。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或者是一个喜欢写作的老师,他教的整个班级的学生作文水平会较高,他教出的学生喜欢写作文,他教过的一批又批的学生作文水平都高,这就说明作文不是可教,也不是教不了,只是我们可能对作文教学认识不是特别清,方法可能还不是那么对头,作文教学的措施可能还不是那么有力。因此,与其挖空心思地为自己找教不好作文的托辞,还不如静下心来多想一些关于作文的问题,多读一些有关写作的专著,钻研一些作文教学的业务,无论是对作文教学的推进,还是对自己作文教学水平的提升,都是善莫大焉的一件事。

二、对“道”的要求作适度的降低

语文教学有一条原则叫“文以载道”。对这一原则的解释也是很简单的,似乎人人皆知:写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如果写的文章没有深远的意义,其本身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两千年来的封建经学教育无非就是“道”来进行,对文章的要求,也无不以“道”为中心。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既是对老师这一职业提出的要求,也是对老师要教授内容做出的要求。在古代,老师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教学生学会写文章,因此,老师教学生作文时,教的内容也脱离不了“道”的内容,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文章承载的内容。在我国,正因为对文章有着如此根深蒂固的经学教育传统,这些观点或多或少都会影响着当代人对文章认识,一定意义上也会潜移默化地指导着人们写作实践。所以,在曾经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过这样的规定:“在语文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与读写训练是辩证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读写的过程中实行。读写训练必须以正确的观点为指导,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样的规定,是为了纠正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而且是政治教条课),同时也是为了纠正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过分地看重文章中的思想教化成分,让文章更多地实现其书写内心情感与美学的功能。

如果说“文以载道”说的是文章的功用的话,“文道统一”,则是对写文章提出的原则要求。我们再探究一下,“文”和“道”究竟能不能“统一”呢?

文章的“文”和“道”能够“统一”,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要让所有的文章都做到“文”与“道”的统一,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因为,有些文章是“文胜于质”,有些文章是“质胜于文”,它们很难做到统一;文章的作者一般都有自己的风格、思维方式、语言习惯以及时代特色,这也很难做到统于“一”;同一个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题材,经过不同作者的创造,写出截然不同的文章,这对于“道即主题”的论者来说更难统一;更何况,“文道统一”说的倡导者们忘记了最重要的人物——老师和学生,他们不应当被看作是“道”的消极承受者,他们是人,具体的人。教师也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心理素质、知识结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就以教学方法而言,有的老师偏重于“文”,有的老师偏重于“道”,有的老师文道兼顾,更不可能统到“一”处去。在这所有的情形中,最要紧的是学生,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你的“文”再精美,你的“道”再华妙,总要他能接受。如果把“文”和“道”捏成一团像鸭子似的往学生的作文里塞,让学生向作文里灌,日子一久,就会引起学生对“文”和“道”的“厌食”情绪,甚至是逆反心理,那时,学生厌倦不仅仅是道,而且可能连“文”也讨厌了。为什么从小学开始学生就学写作文,到了中学,学生不仅没有学会写作文,爱上作文,反而是变得更加对作文畏惧,更加不愿写作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小学生时,老师有意无意的对“道”的重视、强调与灌输,导致了学生最终对作文的远离。

因此,作为中学老师,在进行中学作文教学时,我们不妨把传统观念中“道”的要求淡化许多,对情感、思维、个性的内容多一些关注,多一些要求,让学生作文中多一些体现,还写文章的情趣性与畅快性,或许会让我们的学生更加喜欢上作文,更加愿意通过文字来表露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朱自清先生在《语文学常谈》一文中说:“语言文字的意义有四层:一是文义,就是字面的意思。二是情感,就是梁启超先生说的‘笔锋常带情感的情感。三是口气,好比公文里上行、平行、下行的口气。四是用意,一是一,二是二,是一种用意;指桑骂槐,言在此而意在彼,又是一种用意。”这四层的意义当然是层层相扣,以意为主,成为一个统一体的。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也应从这四方面着手、着眼,或许会让我们的作文教学“活”起来,会让我们的学生写出的作文“活”起来。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李关弟中学;3151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写文章写作文中学
写作文的烦恼
用中医诊疗法写作文
写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写作文
在多解中学创新
毛泽东怎样写文章标题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写作文等
司马相如,只为帝王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