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机制分析

2014-04-09 15:53雷娉张志彬龙滢滢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集聚生产性服务业

雷娉 张志彬 龙滢滢

摘 要: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对2003—2011年湖南13个各地级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情况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湖南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上呈现集聚的趋势,其中科学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集聚程度相对较高。在对湖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湖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知识外溢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111-04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体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由过去的管理功能(润滑剂作用)、促进功能(生产力作用)向战略功能转变(推进器作用),特别是在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吸收能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用日渐凸显。因此,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性服务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高度集聚的特征。从区位选择上,国外学者认为生产服务业主要集聚于大城市(Coffey和Shearmur,2002)[1],如伦敦的金融服务业、加利福尼亚州的多媒体服务业、美国加州硅谷地区的信息服务业等。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机理看,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因素有集体学习的需要、面对面接触的需要、集聚的集聚效应(Keeble,2002;Coffey,2002;Illeris,1989)[2~4] 。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实证分析来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已出现集聚现象,并且集聚趋势正逐渐提高(陈国亮,2010)[5]。从研究方法上看,大多数学者采用的区位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空间集聚指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但是,国内学者大都选取全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作为研究对象,专门针对湖南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研究的文献非常少。本文主要对湖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湖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机制,从而为湖南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创新赶超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一、湖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测度

(一)指标的选定

由于赫芬达尔指数、空间集聚指数需要细致的行业企业数据,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没有给出各个行业详细的企业规模数据,区位熵指数不能客观地反映出行业集聚现象,很多时候相对落后的城市反而拥有较高的区位熵指数,因此,本文主要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对湖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行测度。

空间基尼系数最早由克鲁格曼(Krugman)在1991年提出,该指标是从行业的角度来衡量某一产业在各个地区的集聚程度,其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G=(si-xi)2

其中:G表示空间基尼系数,si表示i地区某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该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xi表示该地区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0≤G≤1,G越大,表明该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程度越高。

(二)数据的说明

在对产业集聚的测量上,城市数据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出地域差异,因此本文选取湖南13个地级市作为考察范围。由于中国2003年对行业分类进行了重新调整,服务行业从原来的11个行业调整为现在的14个行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界定为金融服务业(包括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现代物流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高技术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和商务服务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四类。本文的数据来自于2004—2012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三)结果分析

通过对下页表1数据的分析,湖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呈现出如下特点:(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集聚程度较高,基尼系数最低为2004年的0.06028,最高值为2011年的0.10420;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基尼系数在0.01979~0.08159波动;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技术、金融业集聚程度相对较低,在0.007上下波动。(2)从时间序列上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及地质勘查业虽然集聚程度不太稳定,但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2003—2007年集聚程度出现了下降,但是从2007—2011年集聚程度较为稳定,而且有上升的趋势;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技术、金融业集聚水平较为稳定(见图1)。

湖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出现以上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创新型湖南”政策的推动。湖南把建设“创新型湖南”发展战略,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人才培养造就工程、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工程、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工程等九大工程,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的工业设计、工程勘察设计、平面设计等,从资金、政策、法律等多方面提供保障,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及现代商务服务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发展环境。

第二,人力资源优势。湖南历来是个教育大省,教育水平位于全国上等水平,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102所普通高等院校(不含军校)集聚于此。 2010年全省有12个国家级、10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级、64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这为湖南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科研、技术、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第三,学习和创新的需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及地质勘查业、商务服务业具有更高的知识密集性的特征,对应着 “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咨询、商务等战略性领域,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但是许多专业信息难以被编码,需要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才能较好地获取隐性知识,企业通过在空间上的集聚,能够较好地获取这种隐性知识,提高竞争力。endprint

二、湖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机制分析

关于产业集聚的解释理论有外部性理论、区位论、增长极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专门针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理进行分析的理论较少,已有的部分研究成果表明知识外溢、信息化水平、城市规模会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正的影响,因此,对于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机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知识外溢

马歇尔(1890)[6]认为知识外溢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庇古进一步指出知识外溢是指“在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某种服务的过程中,同时为第三方带来好处或损失,这种附带形成的后果,第三方作为受益者不会支付报酬,作为受害者不会得到补偿”[7]。张勇(2012)[8]认为知识外溢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产生正的影响。截至2011年,长沙高新区已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口基地等国家产业基地17个,获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共61个,拥有科力远、金瑞科技等高新技术上市,吸引了大量中小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长沙集聚,这些生产性服务企业在空间上集聚,不仅有利于企业获取先进的技术,降低交易成本,而且在与其他企业面对面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获取思维方式、服务业观念与技巧、心理模式和信仰等大量无法通过编码方式明晰化的隐性知识。

(二)城市规模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成为大都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唐钰岚,2005)[9],在一定范围内城市规模的扩大能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陈国亮,2010)[5]。规模较大的城市,往往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能够为企业提供便利的工作和发展环境。城市规模越大,劳动力越充足,人才越充裕,能够降低企业对人才的搜寻成本。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增强,突出表现为“优二进三”、“退二进三”,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011年,长沙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口占到全省的37.25%,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口占到全省的49.43%。伴随着长株潭城市群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完善,大量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这里集聚。

(三)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地理上的交易成本,使交易边界扩大,为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产业和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即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市场潜能的扩大,而市场潜能与产业集聚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刘修岩,2007)[10],故信息化水平与产业集聚存在某种程度的正向关系。长株潭地区集聚着百余所普通高等院校,拥有数十个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基地,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本。2012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各大领域中,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增加值238.3亿元,同比增长35%,为湖南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之首。湖南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商务咨询、设计、广告等商务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四)政策环境

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要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必然需要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度高、产业关联性强、空间占用小和资源消耗低的生产性服务业。在整体规划上,长株潭倾力打造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株洲高新区、湘潭九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产业发展上,长株潭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作为“两型”主体产业体系,长沙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株洲重点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湘潭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业。2012年,长株潭地区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企业1 183家,占到了全省的45.4%,大量的高新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在此集聚。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对湖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湖南生产性服务业已呈集聚发展,特别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在湖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过程中,知识外溢、城市规模扩大、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良好的制度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湖南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创新赶超发展,首先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型湖南”建设计划,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其次,政府要坚持扩大规模与优化结构相结合,以信息化为引领,加快现代技术、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促进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次,各地级市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市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化建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Coffey W J,Shearmur R G..Factors and correlates of employment growth in the Canadian urban s-ystem[J].1971—1991,Growthe and

Change,2002,33(3):341-369.

[2] Keeble D,Nacham L.Why do business service firms cluser? small consultancies,clustering and de-centralization in London and

Sorthern England[J].Transa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2002,27(1):67-90.

[3] Coffey W J,Shearmur R G.Agglomeration and Dispersion of high-order service employment in the Montreal Metropolitan region,

1981-96[J].Urban Studies,2002,39(3):293-323.endprint

[4] Illeris S.Producer services:the key factors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1989,1(3):

267-274.

[5]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6]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 庇古.工业波动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 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

[9] 唐钰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大都市形成与发展的必由之路[J].广西社会科学,2005,(2):43-47.

[10] 刘修岩,殷醒民,贺小海.市场潜能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基于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7,(11):56-63.

The Analysis of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its Influence Mechanism in Hunan Province

LEI Ping,ZHANG Zhi-bin,LONG Ying-ying

(School of Business,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Xiangtan 411201,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Gini coefficient of the producer service in Hunan province,the produer industry agglomeration has appeared,and scientific research,technical services and geological prospecting industry agglomeration degree is relatively higher.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 in Hunan province and proposes accor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producer services;agglomeration;knowledge spillover

[责任编辑 陈凤雪]endprint

猜你喜欢
集聚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驱动因素与模式研究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统计分析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我国金融产业集聚程度的度量与分析
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昆明市写字楼市场集聚效应及影响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