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华
摘 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是解决目前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难的重要手段。研究将高等教育置于社会大系统之中,高等教育结构受系统自身、市场、政府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影响,四个张力形成的张力场双向交互影响共同影响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形成。其中市场张力的影响是最核心的,高等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之间匹配的强弱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最大的。
关键词:张力;高等教育结构;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255-02
引言
自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以来,中国的毕业生失业问题就日益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失业并非简单的供给大于需求的总量性失业,而是企业招人难与毕业生就业难“两难”并存的结构性失业。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宏观层面反映出毕业生市场供求双方的結构失衡,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失衡、高校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偏离、学历层次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区域之间的供需状态不平衡等等。因此,如何优化发展滞后的高等教育结构就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
与私人部门追求利润的单一目标不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追求的目标具有价值多元性。且这些目标间没有清晰的界限,相互还有冲突,加上外部政治力量的介入,增加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难度,高等教育结构在多重目标牵制下形成一个典型的张力场,各种张力将组织目标拉向不同的方向。
一、张力的概念
“张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是指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相邻两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高等教育的发展充满了张力,其结构调整受到政府、社会、市场的牵制及其相互博弈。伯顿·克拉克(Burton Clark)提出“三角协调模式”,用以反映国家框架内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对张力: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学术、学术与市场。西蒙·马金森(Simon Marginson)在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时将视界扩张到全球化背景,提出“全球国家地方能动模式”,用来表现高等教育全球化场域中的多维复杂张力。
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战略的张力模型
战略与环境密切相关,是组织对整体利益、长远发展的一种设计。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存在多种张力,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机构的运行和发展。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既需要照顾到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也需要顾及社会需求和国家的长远利益;既需要保持高等教育“教学与研究”的核心任务,也要与社会、市场有效衔接;既需要保持“自由、独立”的大学自治精神,也需要在多元利益主体间找到平衡点。因此,本文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视为一项战略目标,试图在复杂的张力场中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提出调整的方向和目标。高等教育结构张力集合图(略)钻石张力场模型中的四个因素包括高等教育系统自身、政府、市场、社会,它们之间是多元互动关系。之所以将高等教育系统置于顶端位置,是为了说明高等教育机构在受制于各制衡力量的同时,也依据其系统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反作用于各外部制衡力量,与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间形成反馈灵敏的双向回路,编织成一张多元张力之网,高等教育系统就在这种互动与制衡中实现均衡发展。
根据高等教育结构的张力理论,本文认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张力模型可由以下公式表示:
HS= a+βETE+βGTG+βMTM+βSTS
其中,HS(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为一定时期内某地区高等教育结构,a 为随机常数,它因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而发生变化;TE、TG、TM、TS分别代表高等教育结构内部张力、政府张力、市场张力和社会张力。βE、βG、βM、βS分别为高等教育系统四大张力的系数,其数值随着地域和时间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数值。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高等教育的“工具”性倾向越来越显著,因此βM在整个张力系统中的占比越来越大。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来自市场的张力是显性、主导型张力,它受利益驱动,高等教育结构如果能与市场之间高效匹配,将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该公式也表明以高等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匹配为主线来解决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绝不能将视角仅仅局限于教育与市场两个系统,应该运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在确定调整主线的同时,适时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社会和政府调控的张力因素纳入指标体系构建中。
结合本文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将高等教育结构的张力场划分为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主导型,指的是高等教育结构要主动去适应市场需求结构,高等教育结构的变革长期来看主要受市场需求冲击的影响;第二类是干扰型,指的是高等教育结构被动地要受到其自身教育系统发展规律、社会和政府的影响从而发生结构、规模的拉伸。
正是在这样的张力场中,高等教育在四种力量的博弈中形成动态的均衡发展态势。
三、高等教育结构各张力解析
1.市场张力及其地位。在高等教育结构张力场中,市场张力是最强势的,因为高等教育在人才供给和知识生产方面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越来越发挥着核心推动作用,它在根本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的规模和结构。高等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双向回路张力关系中,高等教育结构一方面要适应市场需求结构,这是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匹配”功能;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结构要满足对市场需求结构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是高等教育的“推动性匹配”,高等教育结构的设置只有符合了这两大匹配功能,才能在市场张力场中实现均衡的发展,否则一定会出现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市场需求结构决定着人才培养结构,两者若协调发展,即供给能够满足需求的数量、质量和结构要求,则高等教育结构是合理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正向的,发挥积极作用的;若两结构间背离严重,高等教育无法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这样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是不合理的、失败的。可以用全要素生产率、万元GDP能耗、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三产与二产比重、专业技术人员比重、白领与白领职业人数比重等指标衡量市场张力。
2.等教育系统张力及其地位。高等教育系统自身文化、功能、要素等的发展对其结构体系发挥着隐性张力作用,这种张力是高等教育机构本身内在逻辑所产生的力量。各国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都是在汲取了古今中外高等教育精华基础上、浸淫了当地的文化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结构。如英国,其高等教育就是建立在精英教育基础之上,办学思想秉承自由主义,尤其是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是培养各级官吏的主要机构,学科传统严重偏向文科。这种文化传统和由此形成的资源配置(如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对教育结构的市场适应性匹配造成了羁绊,形成威脅型张力。潘懋元先生也认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仅要遵循外部关系的规律,还必须遵循其自身规律,“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是通过自身规律来实现的”。
有学者(阿什比Erie Ashby)认为,高等教育结构就是在它所能利用的资源范围内,按照教师的意志发展的,当然这是在高等教育结构高度自治前提下才能进行。因此,对高等教育系统张力的考察,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与师资相关的具体统计指标来衡量高等教育系统张力,如教师的学科、学历、职称、职业资格等。
3.政府调控张力及其地位。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每个国家或地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教育兼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双重属性,因此政府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发达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参与更多是政策和经费上的导向与支持,一般不会直接插手高等教育主体机构的运行,这是与高等教育发展尚处于转轨过程中的中国最大的不同。根据克拉克的协调三角形理论,国家权力、市场和学术寡头是影响高等教育系统的三种势力,且国情不同,三方势力博弈力量强弱也不同,从而形成风格不同的高等教育系统。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受市场和教育系统自身的影响最大,而国家(即政府力量)在其中的作用并不大。对中国而言,政府在高等教育的影响是直接的,“既做裁判又当选手”,行政权力(政府赋予)与学术权利共存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
4.社会张力及其地位。社会变迁显著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进而也影响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带来多维收益,除了提高国民素质,发展科技之外,还可以加速社会转型,实现社会的稳定,社会收益的多元化决定了接受教育的动机也是多元的。历史证明,社会文明程度越高,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大;社会变革越迅速,人们对通识教育的要求越强烈;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越深,对普通高等教育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偏好越深;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越高,高等教育层次和学制上延的诉求越急迫。社会张力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没有市场张力强烈,也没有政府张力如此外显与威胁性。以高职高专为例,受传统社会文化“重学轻术”影响,人们对高职高专存在着歧视,“新浪—麦可思—高考生与家长月度跟踪调查”报告显示(2009),仅有1%的家长和 5%的高考生高考院校目标为高职高专院校,而同期全国本科、高职高专招生比为 1∶1.01。这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社会需求大使得本科有规模扩张的冲动;高职高专最后接收到的生源质量低,培养质量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可选择高中毕业生人数、城市化率、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来衡量社会张力。
结论
本文着眼于高等教育的系统场域,揭示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张力内涵并构建了张力模型。在考察了高等教育结构张力系统后,可以根据各张力的代表性指标构建张力指标体系,然后据此对高等教育需求结构进行科学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再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优化,这将是文章下一步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构与体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0.
[2] 尹晓敏.论多元张力下大学发展的动态制衡[J].高教探索,2008,(6).
[3] 李建新.阿什比的大学教育观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J].改革先声,2001,(6).
[责任编辑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