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斌 严立新
保险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
曹 斌 严立新
保险拥有转移和分散经济风险、损失补偿、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维护金融系统稳定以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职能,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Ward and Zurbruegg(2000)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9个OECD国家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部分国家存在“供给领导型”现象,亦即保险发展会显著正向地促进经济增长。Arena(2008)使用动态面板数据广义矩估计方法对56个国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寿险和非寿险的发展都会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寿险对高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周海珍(2008)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联系,研究结果表明保险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既然保险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那么保险业结构调整是否会促进经济发展呢?
林毅夫(2006)提出的“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假说认为,不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存在系统性差异,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该地区的最优产业结构,同时能够满足最优产业结构对金融服务需求的金融结构就是“最优金融结构”。林毅夫等(2006,2008)从“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假说出发,研究了以银行业结构为代表的金融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当下的中国,中小型银行市场份额的上升有利于经济发展与增长,而且银行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相互匹配能显著地促进经济发展与增长。考虑到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当中的主体地位,作者用银行业代表整个金融业来研究其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完全忽略金融业三驾马车之中的保险业和证券业来研究金融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且进一步验证“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假说的广泛适用性,本文从保险业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研究保险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本质关系。
邵全权(2012,2012)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和联立方程模型(3SLS)对中国31个省份在1999—2008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保险业结构从垄断向竞争的调整、保险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良性互动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这两篇文章重点强调和关注的是实证计量分析结果,而没有展开讨论有关的机理和机制。为了弥补这一研究的不足,本文将从微观经济学、经济周期和匹配理论等多角度出发深入分析讨论保险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与机制。
(一)保险业结构的竞争效应
所谓保险业结构的竞争效应是指保险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的竞争指合法、有序、公平和积极的竞争。保险行业集中度的降低、保险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强、中小型保险公司市场份额增加,将会推动保险公司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保险产品和服务,进而更好地维护家庭、社会和金融系统的稳定,促进储蓄转换为投资和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终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即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一种市场形态。虽然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但只要市场在向完全竞争市场的方向调整,那么其资源配置效率就会不断提高,社会福利也会趋于最大化。保险行业竞争程度的加强、行业集中度的降低以及中小型保险公司市场份额的上升实际上就是一种帕累托改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消费者福利趋于最大化的过程,因而会显著地促进经济发展与增长。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保险业在金融行业中是唯一拥有逆经济周期特性的部门,也就是说当经济处于衰退或萧条时,失业增加、消费萎缩、产品滞销、资产价格缩水,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此时保险部门可以帮助企业转移和分散经济周期风险,在损失发生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进而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因此,保险可以在经济衰退或萧条时保护经营良好的中小企业,维护市场竞争,抑制垄断,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保险业逆经济周期的特性得到了经济学家的广泛赞誉,因为它有反垄断的天然取向。保险行业竞争程度的加强可以更好地帮助消费者和企业平抑经济周期,保护中小企业,抑制垄断,提高市场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从所有制的角度来看,在我国,保险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强实际上指的是非国有保险公司市场份额的上升和国有保险公司市场份额的下降。大量的理论和实证文献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由于其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确、监督不完善、管理人员权利义务严重失衡等原因,导致其运营效率要低于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非国有企业。因此,非国有保险公司市场份额的上升从整体上提高了整个保险部门的行业运营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与增长。
从企业规模的角度来看,保险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在我国实际上就是指中小型保险公司市场份额的提高。依据林毅夫(2006)提出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假说可知,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最优产业结构,而最优产业结构又决定了“最优金融结构”。当前,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的核心特征依然是劳动力资源禀赋相对充裕,而资本、技术和企业家精神资源禀赋相对稀缺。这样的要素禀赋结构特征决定了中国当下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不是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规模一般都较小,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中小型保险公司在为中小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拥有比较优势。因此,中小型保险公司市场份额的提高符合中国当前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最优金融结构”的要求,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
(二)保险业结构的匹配效应
所谓保险业结构的匹配效应是指保险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匹配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经济发展与增长。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是以中小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而且该地区的保险业以地方性的中小型非国有保险公司为主,那么这种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的匹配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与增长;相反,如果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是以大型甚至是超大型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企业为主,而且该地区的保险业结构是以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为主,那么这种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的匹配就更有利于该地区经济发展与增长。简而言之,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所要求的“最优保险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匹配经济效益就是匹配效应。匹配效应的本质在于不断深化和精细化的社会分工。换句话说,具有不同规模的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保险公司在为不同地区的消费者或企业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时所拥有的比较优势是不同的。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在为国有企业和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消费者提供保险服务时拥有比较优势;相反,地方性、中小型和非国有保险公司在为非国有企业和较为发达地区的消费者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时拥有比较优势。
依“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假说的基本逻辑,并结合保险业的行业属性和特征,本文进一步提出“最优保险业结构”假说。“最优保险业结构”不是“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的简单延伸,而是对其内涵和外延都进行了拓展。能够满足地区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对保险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保险业结构,就是“最优保险业结构”。最优产业结构决定了“最优保险业结构”,而最优产业结构内生于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因此“最优保险业结构”内生于地区要素禀赋结构。要素禀赋结构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点是不同的,所以“最优保险业结构”也会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动态变化而变化。
如果地区要素禀赋结构的核心特征是劳动力资源禀赋充足,而资本、技术和企业家精神禀赋稀缺,那么该地区的最优产业结构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而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辅。一般来说,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公司规模都较小,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在为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时拥有比较优势的是地方性、中小型和非国有保险公司,而不是大型、全国性和国有的保险公司。因此,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的核心特征是劳动力资源禀赋丰富,而资本、技术和企业家精神资源禀赋不足,那么由此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所进一步要求的“最优保险业结构”是以地方性、中小型和非国有保险公司为主。反之亦然。
此外,如果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符合该地区要素禀赋结构的要求,那么该地区的经济必然朝着最优的方向发展,并逐步进入发达地区的行列。发达地区的消费者对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更高。而地方性、中小型和非国有保险公司在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保险产品和服务时拥有比较优势。因此,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该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所要求的“最优保险业结构”是以地方性、中小型和非国有保险公司为主。
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虽然中国经济历经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的核心特征依然是劳动力资源要素相对丰富,而资本、技术和企业家精神资源禀赋相对稀缺。这样的要素禀赋结构特征决定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下的中国依然是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这不是说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就不重要。随着中国资本、技术和企业家精神禀赋的快速积累,由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但是,当下中国的最优产业结构仍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辅。中小型、地方性和非国有的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小保险公司)在为中小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时拥有比较优势;相反,大型、全国性和国有的保险公司(以下简称大保险公司)在为大型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时拥有比较优势。
此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通过招商引资、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减免土地使用费、获得优惠贷款等措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该产业符合中国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要求。因此,当下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就是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是最大的受益者,该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过去30年内得到巨大的提高。由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东部地区消费者对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最大。为了生存,中小保险公司有更大的动力去创新并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因此,中小型、地方性和非国有的保险公司在满足东部地区消费者对个性化、多样化保险产品和服务需求时拥有比较优势。当前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情况印证了上述观点。
为什么中小型保险公司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时更有效率和比较优势?首先,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看,中小型保险公司在为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时,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引起的逆向选择,降低道德风险的影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特点就是企业规模较小、信息披露较少、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信息不健全、抗风险能力较弱、对企业的创始人有极高的依赖和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等。这些特征表明想通过一些外化的硬性指标来掌握企业经营状况是很难的,也就是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当保险公司在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时,很容易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与大保险公司相比,中小保险公司在控制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方面拥有比较优势。因为中小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往往集中在某一个地区,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且对本地区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及企业主的经营能力、道德修养有着较全面的经验认知。这些经验认知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部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小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选择大保险公司还是中小保险公司为合作伙伴之时,也更愿意选择后者为其提供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因为与后者合作,一可以拿到性价比相对较高的保险合同和服务;二可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三可以在风险发生时更及时地得到损失补偿。
其次,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中小型保险公司为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可以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为了有效防止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保险公司的重要职责就是要全面彻底地了解客户,但实际上不管保险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完全彻底地消除信息不对称。那么,在获取同样多的客户信息时,尽可能降低交易成本成为保险公司的重要目标。如上文所述,由于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信息不透明、对创始人依赖极大,因此获取这类企业的公司治理信息成本极高。与之相比,从大公司获取同样多的信息所需要的成本要低得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大保险公司更愿意为大公司提供保险产品和服务,而不是中小型公司。当然,并非中小保险公司主动放弃为大公司服务,而是大部分情况下大公司不愿意与中小保险公司合作。这主要是由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所决定的。对中小保险公司而言,其对本地中小型企业及其经理人能力和诚信信息的长期积累和经验认知,将帮助其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进而促成合作。
最后,从公司激励机制来看,大保险公司有动力去积累大企业的经营信息;而中小保险公司则激励员工积累中小型企业的经营信息。客户信息可分为两类:一是“刚性信息”;二是“柔性信息”。所谓“刚性信息”是指有客观评价标准且不因传递链条长而失真的信息,如企业的厂房、设备、资产负债表等。“柔性信息”是指缺乏客观评价标准且在传递链条长时很容易失真的信息,如企业家精神、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积累情况等。获取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刚性信息”较为容易;而获取中小企业的“刚性信息”则要困难得多。我国的大保险公司存在较长的委托代理链条,客户的“柔性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很容易失真。拥有不失真的客户信息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为了克服委托代理链长引起的信息失真问题,大保险公司喜好拥有“刚性信息”的客户,而不是拥有“柔性信息”的客户。中小保险公司的情况恰恰相反。
中小保险公司在为发达地区的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时拥有比较优势。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说,中小保险公司在解决由保险产品和服务个性化、多样化引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方面拥有比较优势。由于很多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保险标的物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因而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小保险公司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时拥有比较优势,因为它长期关注和积累的是被保险人的关键私人信息,如存款信息、能力信息和诚信信息等。中小保险公司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运营管理效率,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对保险公司而言,最好的创新莫过于不断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发达地区消费者风险和保险意识强,保险需求复杂程度高、变化快,这为保险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和机会。规模较小的公司更能感知市场变化,转型也更容易。同时,对中小保险公司来说,以创新产品和服务拓展市场既可以避开直接竞争,又可以获取稳定的收益。因此,中小保险公司的基层业务人员有更大的动力去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本文从多角度出发全面分析讨论了保险业结构影响经济发展的机理与机制。这种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竞争效应;二是匹配效应。所谓竞争效应是指保险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强会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保险业竞争程度的加强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帕累托改进,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具有逆经济周期特性,从所有制的角度来看是非国有保险公司市场份额增加,从企业规模的角度来看是中小型保险公司市场份额的提高。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理解,保险业竞争程度的加强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正向影响。所谓匹配效应是指保险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良性匹配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也就是说中小型、地方性和非国有的保险公司在满足中小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发达地区消费者对个性化、多样化保险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时拥有比较优势。相反,大型、全国性和国有的保险公司在满足大型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企业和落后地区的消费者对保险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时拥有比较优势。本文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和公司治理激励机制三个角度来阐释匹配效应背后的机制和机理。
虽然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素禀赋结构的核心特征依然是劳动力资源丰裕,而资本、技术和企业家精神禀赋稀缺。要素禀赋结构决定最优产业结构,进而由最优产业结构决定“最优保险业结构”,我国当前最优保险业结构应该是以中小型、地方性和非国有的保险公司为主,而以大型、全国性和国有的保险公司为辅。过去十多年中,我国的中小型、地方性和非国有的保险公司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离“最优保险业结构”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本文建议应降低保险市场准入门槛,允许私有和外商资本的进入,鼓励中小型、地方性和非国有的保险公司的大力发展。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