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质量观指导质量工作科学发展

2014-04-09 12:59:48◆张敏/文
上海质量 2014年7期
关键词:监管质量管理

◆张 敏/文

著名质量管理学家约瑟夫·朱兰博士提出:“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质量既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反映,又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内在集成,还是法治环境、文化教育、诚信建设等方面的集合表现。质量问题不只是个别企业或领域的事情,它涉及方方面面;质量安全事件影响所及也不仅限于某一产品的消费者,它对整个社会成员的生理或心理都会带来普遍性伤害甚至给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危害,往往因为局部问题而给全局带来重大影响。可以说,质量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必须更新质量工作理念,树立以全领域、全过程、全社会为基本内涵的大质量观。所谓全领域,是指质量涉及产品、工程、服务、环境以及宏观经济等多个领域,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所谓全过程,是指从源头研发、设计、生产到流通、销售再到最终消费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全方位质量服务。所谓全社会,是指维护质量、发展质量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党委、政府、企业、行业、中介、社会各界都要发挥作用,齐抓共管,共建共享。落实大质量观,当务之急是推动质量管理向实现微观宏观并重、向重视过程的主动管理服务、向全民共建共享等三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把质量管理推向全领域,尽快实现由偏重产品质量等微观管理向宏观、微观并重转变。任何事物都有质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已经超越了产品生产和产品、服务满足顾客要求的范畴,超越了单个企业、单一行业的边界,涵盖了医疗、教育、民生、环境、宏观经济、政府工作等各行各业乃至人类生存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仅包括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等微观层面,也包括经济运行质量、社会发展质量、工作质量等中观层面,还包括质量法律、道德规范、文化等宏观层面。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抓好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实体领域的质量问题,还应把握时代要求、适应发展需要、顺应人民期盼,及时对质量工作实施“扩面”,不断把质量管理服务推向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着力提升宏观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

第二,把质量管理推向全过程,从注重结果的被动监管向重视过程的主动管理服务转变。质量不是某个时点的静态概念,就整个社会生产生活过程而言,任何事物的质量都是一个有机的系统集合。拿食品质量来说,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等每个环节都关乎食品的质量,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其最终质量。比如“三聚氰胺”“瘦肉精”等引发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就是因为上游环节出现的问题而影响了下游产品的质量。所以说,应当按照系统论和过程控制论的要求,以实施质量提升、品牌带动、标准引领“三大工程”和构建企业质量管理、检验检测公共服务、质量安全动态监管、社会质量诚信“四大体系”为重点,逐步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推动质量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一是完善标准体系,严格准入制度。严格标准和准入,是从源头上对质量行为加以干预和控制的重要手段。标准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当前我们的标准体系还比较滞后,应当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大力实施标准引领工程,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研究同步、产品生产与标准制定同步、检测检验与标准实施同步,提升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尽可能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实施更加严格的生产许可、强制性产品认证等准入制度,尤其是提高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产品的准入门槛,发挥准入制度对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保障作用。二是强化过程管理,实施动态监管。加强过程管理和动态监管,是保证质量安全的核心和关键。拿产品质量来说,不仅从原材料进厂、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等环节,监督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还需要前后延伸,对原料生产和产品运输、销售等环节加强监管,使整个产业链都处于严密的质量管控之中。动态监管是指不仅关注某个时点的静态质量行为,还要注意加强实时监督管理,使质量行为处于“全天候”监管之中。这就需要按照整合资源、集约配置、有统有分、专统结合的要求,建立由综合平台和专业平台构成的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资源共享、统一开放的检验检测平台体系,使质量检验检测基本覆盖有检验检测需求的领域,基本满足批量、快速、准确检测和政府监管的需要,并健全日常监管与集中整治、联合执法、行业企业自律相结合的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快形成环环相扣的质量监管链条,消除监管盲区。从责任主体来讲,过程管理是对生产者的要求,动态监管是对政府职能部门的要求。三是建立过程责任制,严格落实责任。对涉及质量管理服务的每个领域、每个环节、每个过程,都要划清责任界限,并落实到岗到人,对每一个程序也都记录在案、建档立卷,既便于检查考核,增强有关人员的责任心,出现问题也可追根溯源、查究责任。

第三,把质量管理推向全社会,尽快实现由政府主抓主推向全民共建共享转变。质量与社会每个组织及成员息息相关,在一个完整的质量体系中,不同的组织及其成员都担负着社会所确定的职责。做好质量工作,需要发挥方方面面的作用,形成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一是政府主推。质量工作涉及各行各业,需要各级政府加强组织领导,抓好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责、监管部门承担监管责任的质量责任体系。各有关部门应当明确职能界限,把质监部门的综合管理与专业部门的专业管理结合起来,完善有统有分的管理模式,加强配合、协调联动,守土尽责、把好关口。二是企业主体。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提高产品质量,主体在企业;质量出问题,根子也在企业。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增强竞争力,打造“百年老店”,就必须讲责任、讲良心、讲诚信,走以质取胜的路子,做到信誉重于效益、质量重于数量,形成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企业质量文化。三是行业自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及中介组织在质量管理中具有行政管理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加强质量管理、检验检测、计量校准、合格评定、信用评价等行业及中介组织建设,把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中介服务结合起来,发挥好行业及中介组织在质量发展中的桥梁纽带、监督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四是全民参与。质量关系人人,也需要人人参与。应当积极开展群众性的质量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质量知识,倡导科学理性、优质安全、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促使公众提高质量意识,增强重视质量、关注质量、参与质量建设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好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大力宣传质量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先进典型,加强舆论监督,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人人维护质量的社会环境。五是信用基石。一个拥有高度信用的社会,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外在质量监管,在一个各方都有基本信用规则的基础上,以更低的社会成本,推进总体质量的发展。所以,应当把诚信至上作为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以企业质量信用为重点加快构建社会质量诚信体系,尽快实现多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的质量信用信息共享,加大对质量信用好的企业、组织和个人的扶持力度,加大对质量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为质量总体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信用基础。

总而言之,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质量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一个质量问题易发高发的时期。我们应当以大质量观为指导,坚持有统有分、统分结合,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深入推进质量立省战略,打造牢不可破的质量长城,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崛起振兴提供坚实的质量支撑。

猜你喜欢
监管质量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质量投诉超六成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26
监管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监管和扶持并行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2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