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雄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 上海 200003)
新一代信息技术:机遇与挑战
周国雄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 上海 200003)
信息化是全球范围内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制高点。与此同时,由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亦日益凸显,已成为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应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挑战的对策主要有:加强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加强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加大对网络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与加强公众信息安全教育等。
信息技术;机遇;挑战
信息化是本世纪主要的时代特征,是全球范围内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制高点。与此同时,信息化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信息化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任组长,李克强总理、刘云山书记任副组长。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这是对信息时代国家信息化战略方向的精确表述,其精神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全力贯彻,抓紧落实。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由信息技术塑造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只有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概念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相对于传统的信息技术,主要体现了高端化、智慧化、融合化的特征。高端化,就是技术更具前瞻性,在全球信息技术发展体系中居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智慧化,就是技术研发和应用模式更加智能,人机互动性更强,人工智能得到深度应用;融合化,就是信息技术在软硬件之间的界限更趋模糊,融合了软硬件提供平台化、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十二五”规划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予以重点扶持,其包括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云计算等内容。其中,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主要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四大技术,概括起来讲,就是“大云物移”四个字。这四大技术是互为支撑、联动发展的,大数据是信息资源,云计算是系统架构,物联网是神经末梢,移动互联网是应用平台。
1. 大数据
大数据是伴随物联网、社交网络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而产生的关于数据集合的新概念。大数据的特点包括:一是数据体量大,目前全球一年产生的数据量可以填满575亿个32G的苹果iPad,这些iPad可以建起两座长城。据预测,2020年全球数据若全部存入蓝光光盘,这些光盘的重量相当于424艘航母。二是呈现类型多,包括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三是价值密度低,以视频为例,在不间断监控过程中,有用的数据可能仅仅有一两秒的时间。四是处理速度快,有1秒定律的说法,即一秒钟完成数据的处理,这一特点也是与传统数据挖掘技术的本质不同之处。应该看到,大数据在带来便捷、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信息安全问题,需要尽快制定“信息保护法”与“信息公开法”,既要鼓励面向群体而且服务于社会的数据挖掘,又要防止针对个体侵犯隐私的行为发生,既要提倡数据共享,又要防止数据被滥用。
2. 云计算
云计算实现了各类信息技术服务的按需使用,按使用付费的模式,对于用户而言,这些服务就像龙头里的水一样,只需使用,无须关心其来自何处、如何产生、如何获取等问题。云计算带来的是一场IT系统部署和服务模式的革新。按照云服务的层级,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即服务,把服务器、存储等计算能力作为一项服务;平台即服务,提供软件开发接口和运行环境,把硬件资源与通用软件作为服务;软件即服务,将软件以运营服务而非版权购买的方式提供给用户。目前,国外的谷歌、亚马逊、微软等IT巨头,国内的百度、阿里巴巴等公司,以及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等机构也都已提供包括文件存储、软件应用、科学计算等各类公共的云服务。目前,上海通过实施两轮“云海计划”,已经集聚了一批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企业。例如,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的云计算服务主要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各行各业提供海量信息处理和高性能计算服务。应用云计算,意味着对传统的集中式信息系统部署要进行全面的更新,因此,云计算的应用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对云计算的接受度和应用理念、相关的宽带成本、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被锁定在某一供应商的顾虑和标准化、安全和隐私问题等,但作为将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云”势不可挡。
3. 物联网
物联网是信息系统的末梢神经,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等传感设备,把相关的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形象地说,物联网实现万事万物互联,让物体相互“交流”。物联网应用领域涉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2013年下半年,公安部开展了“公安物联网建设与应用战略规划研究”,旨在深入调研公安物联网建设与应用现状,梳理公安物联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建设与应用需求,并将在此基础上编制《公安物联网建设与应用指导意见》,以指导和促进各地公安物联网的建设与应用。物联网技术对公安科技工作的突破,更多体现在物联网技术对公安信息化网络感知触角的延伸,提升“人与物”、“物与物”、“人与案”、“事与案”、“案与案”之间信息互联互通的层次,打破竖井式应用模式,扭转各警种各自为战的局面。
4. 移动互联网
无线化、移动化是信息技术重要发展方向,没有无线化、移动化就不可能做到网络无所不在。简单地讲,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结合为一体,特别在移动通信进入3G、4G时代,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成为趋势,推动了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上海作为全国TD-LTE规模技术试验城市之一,在去年底前已全面完成了TDLTE扩大规模技术试验网建设任务,建成4G室外宏基站700个,室内覆盖基站300个,基本实现内环以内重点区域的连续覆盖。4G的传输速度是100兆/秒,3G的传输速度是2兆/秒。今年4G牌照正式发放以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这三家电信运营企业均将推动4G网络建设作为主要任务和投资重点,2014年将基本实现上海市中心城区连续覆盖,郊区覆盖主要城镇中心热点区域,并同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旅游度假区、虹桥商务区等重点区域的4G网络覆盖,预计到2017年上海将全面进入4G时代。移动互联网是当前最鲜明的技术发展趋势,对信息化应用格局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传统基于PC等固定终端的社交、广告、搜索、支付等互联网应用将逐步向移动互联网迁移,由此将产生类似“核聚变”的极具变革意义的新兴网络应用模式。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媒体技术正在加快融合,对传统的信息披露、舆论宣传、社会管理、群体动员等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了新媒体
随着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各种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不可避免地迈入到新媒体时代。以网络、手机、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冲击着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新媒体不仅丰富着我们的生活,更是一股促进变革的力量,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加强研究,积极把握,及时应对。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即时性。新媒体主要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传播,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迅速传播信息。二是交互性。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信息的发布者和受众可以互相转换和互动,受众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反馈。三是融合性。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不仅包括文字、图像,还包括声音、视频、位置信息等。四是独特性。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方式,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发布者,自由表达独特观点。当前,新媒体最有代表性的应用大致有五类。
1. 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类似图书馆检索系统,是通过关键词的索引将网络上相关的信息以一定的逻辑顺序呈现给用户的应用系统。搜索引擎极大改变了互联网信息获取的形式,使海量信息的检索和快速定位变成现实,推动了新媒体传播和广告业的革新。百度、谷歌等是搜索引擎的代表,他们通过竞价排名等方式形成了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人肉搜索,实际上就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人肉搜索将人的因素嵌入程序化的搜索,在挖掘事件真相的同时也融入了人为的判断,在社会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过程中影响力日增。
2. 代表自媒体的几类“客”
当互联网发展到web2.0时代,以个体为信息源的媒体形式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典型的包括博客、播客、威客、维客等。
(1)博客。又称网络日志、部落格等,是一种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并允许读者留言进行互动的个人网站。博客极大简化了个人网站的制作方式,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集聚了一批意见领袖和公众人物,比较著名的有新浪、搜狐、腾讯等博客。博客兴起于本世纪初,在2007年左右达到发展巅峰,据统计2008年我国博客数量已超过1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博客的影响力逐步被微博、微信所取代,但作为个人自媒体的典型代表,博客依然在信息的深度分析、评论和知识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播客。可以理解为博客的一种,是专注于音视频的收集、制作与分享的博客。与博客相比,播客的内容更具吸引力,网民可将网上的广播或视频节目下载到自己的数码音视频播放器中随时收听或收看,还可以自己制作音视频节目,并将其上传到网上与别人分享。播客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传统广播电视的传播地位,一大批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借由播客传播信息,甚至主流媒体也已开始借助播客获取即时信息。
(3)威客。可以翻译为拥有“智慧钥匙”的人,或者拥有“智慧威力”的人,这一群体通过互联网解决科学、技术、工作、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让知识、智慧、经验、技能体现经济价值。威客是互联网时代知识传播和获取模式革新的典型应用,对于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改变人们学习习惯的同时,也塑造了知识经济的新模式。
(4)维客。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的百科全书体系,这一百科全书中每一个词条的内容都来源于网民,个人可以阅读、增加、修改词条内容,通过大量网民意见的综合,最终形成中立化的词条解释。简单地说就是每一个访问者同时可以扮演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而参与创作的人被称为维客。目前最大的维客系统是维基百科,国内百度百科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这种模式。维客改变了传统百科全书冗长、死板、静态的面貌,以丰富的表现形式、随时更新的词条信息以及免费的获取模式快速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已成为人们获取相对权威信息的重要渠道。
3. 微博
微博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一种可以发布即时消息的系统。与博客不同的是,微博发布的信息受到字数的限制,最多不能超过140个字符,因此也可以理解为一句话博客。最早的微博服务由美国Twitter公司于2006年推出,2011年全球用户数已超过2亿。国内新浪、腾讯等网站于2007年左右推出微博服务,2009年随着新华网、人民网等官方媒体推出微博,我国全面进入微博时代。
微博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充分利用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极大促进了人际间的网络交互性。如果说博客还需要一定的文字表述和编辑能力的话,那么可以说,微博是彻底的草根媒体,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表意见,发布图文信息或转发信息,因此自媒体特征更加明显。同时,微博承接了博客意见领袖的优势,一些观点性强、影响力大的微博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传统媒体中的“新闻评论员”的角色。
4. 微信
微信是2011年由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基于网络的手机聊天软件,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并且具有多人群聊功能。与传统的短信、彩信相比,微信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且更灵活、智能、节省资费;与同样是基于网络的飞信相比,微信则增加了可发送语音短信等功能。目前,微信除了传统的社交媒体功能外,还拓展了网络支付、电子商务等功能,进一步增加了用户的粘性和体验感。据报道,中国微信的用户数已经达到5亿,接近全国总人口数量的40%。
微信与微博相比具有更强的私密性,只有互相认定为好友的人才能互通信息,因此,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与可控性,但微信好友间的信任度较微博更高,因而社交圈子的特征更明显,围绕兴趣爱好和关注重心会形成若干个讨论组,影响个体的信息获取和判断。此外,微信采用公众号的方式也很好地满足了群体组织的传媒需求。目前,微信的影响力已超越微博,成为重要的网络新媒体形式。
5. 移动客户端(APP)
APP应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典型应用,类似于PC时代的应用软件,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APP更偏向于移动性的应用,事实上微博、微信都可以理解为APP。从网络新媒体的角度看,除了社交类以外,还有新闻资讯类和基于位置信息服务(LBS)两大类移动APP的媒体性较强。
新闻资讯类APP实质上是原有的新闻门户网站在移动终端的延伸应用,主体更多的是传统的报社、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原有的新闻门户网站。据报道,2012年上半年,国内媒体的新闻客户端全面上线,仅基于苹果系统的中文新闻客户端产品就已超过1000种。相比于新闻门户网站,新闻类APP的个性化更强,可以由用户分栏目定制新闻,也可以针对用户习惯推送新闻。
基于位置服务(LBS)是由移动通信网络和卫星定位系统结合的一种增值业务,通过一组定位技术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并提供给移动用户本人、他人及通信系统,实现信息、娱乐等相关信息服务的业务。LBS实现了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地理空间的有效互动,通过类似签到、拍照、实地点评等方式,以及与社交APP的融合应用,形成地缘性的信息传播模式,成为新媒体中类似“战地记者”的角色。
(一)正视信息安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信息化与信息安全是一体两面,在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的同时,信息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也变得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渗透应用,网络信息空间和现实世界将高度融合,未来几乎所有个人和机构都将高度依赖于互联网或信息系统进行工作和生活。信息安全已经超越了技术的范畴,成为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产生全方位影响的战略性问题。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央领导就明确将信息安全和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并列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因此,我们必须在信息安全观视野下,重新认识网络信息安全风险。
(二)信息安全所面临的挑战
目前由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安全挑战主要可以归纳为存在“五个风险”。
一是基础设施安全存在风险。互联网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工作和生活工具,针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破坏力度也日益增强,其产生的影响小则扰乱工作生活节奏,大则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全球13个互联网根服务器都不在中国,某种程度上也造成我们在对互联网的把控能力方面先天不足。如果说网络设施遭受攻击产生的影响通常仅限于网络经济领域,那么一些针对能源、交通等国计民生的网络基础设施系统的攻击破坏力就更强,有时会危及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二是国家信息保密存在风险。通过网络,一些国家和境外组织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大肆窃取别国的保密信息,有的行为曝光后令人十分震惊。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旦国家机密被窃取,对国家战略实施和长治久安将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同时,一些政策信息的提前泄露也对政府部门的工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三是隐私保护存在风险。搜索引擎、大数据、网络的应用也使商业信息和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急剧上升,你我都可能在网络上“裸奔”。2014年4月8日,IT界同时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微软宣布停止windowsXP服务;另一件就是互联网安全协议(Openssl)漏洞爆发。目前,这些事件还在处理中,具体的损失情况尚不清楚,但一定将是互联网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信息安全事件。
四是舆论引导存在风险。如果说传统媒体时代,一个事件能否进入公众视野并成为公共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机构对信息的筛选与把关,那么,网络尤其是微博时代,这种议程设置权和把关人功能则部分向意见领袖转移。目前,国内出现了一种新的舆论形成机制,即公众爆料,网络尤其是微博意见领袖转发信息与评论,引发舆论,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
五是社会维稳存在风险。随着现实社会关系网络逐步向网络虚拟社会延伸,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形成了日益紧密的联系。近年来,网络动员更显示出不容小觑的力量。与以往网络动员事件集中于寻人救助、社会公益、表达爱国情感相比,这些网络动员事件带有一定的政治诉求,对政治的负面影响显现,其中由环保问题、民族问题、企业人事纠纷等引发的社会动员事件较为突出。网络动员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其对社会管理和舆论引导具有负面作用,相关政府部门亟需密切关注。
当前,网络信息安全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全面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治理和保障,成为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1. 加强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
网络信息安全已经成为立国之本和强国之匙。回顾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虽然颁布过一些重要纲领性文件,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实际处于“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多头管理体制下运作。正因如此,中央已经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可以看出,未来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顶层设计将逐步清晰,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启动,针对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的立法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部门联动、政企合作等相关的网络安全保障机制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2. 加强信息化软硬件建设
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裹足不前。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市委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大力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市政府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作为一章单列,提出大力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构建实时、便捷的信息感知体系,提升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度融合,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为此,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符合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和趋势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以及区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下阶段,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将抓紧谋划和推进新一轮的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更加突出老百姓的需求导向,更加突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信息化应用的核心作用。
3.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
当前我国处于改革深水期和社会转型期,不同利益阶层的诉求和社会矛盾问题尤为突出,这些深层次矛盾通常会以各类重大突发事件为契机,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发酵和爆发。如今,网络上仇官、仇富和涉及司法公正、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舆情和言论比较多,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心理,在这种环境下,社会治理和维稳的难度极高,风险极大。因此,如何科学地开展对网络舆论的监测和引导,保障网络内容的安全,将是新媒体时代政府一个极为重要而棘手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针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除了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政府更需要树立正确的舆情观,在事件信息发布和舆情引导方面转变传统思维模式。面对突发事件,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第一,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快报事实、慎报原因”是突发事件舆情处理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上海长期以来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经验总结,并被写入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作为发生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事件时的处理原则。对于突发事件,一定要破除“瞒、等、拖”的思维,不要等到网上议论已经满天飞了,责任部门还“犹抱琵琶半遮面”,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坚持“快报事实,慎报原因”,不隐瞒、不夸大、不冲动、不臆断,才能赢得信任、赢得尊重。
第二,积极应对、妥善处置。有一些部门和企业,一旦在网上发现有关自己的不利信息或报道,第一反应就是通过行政手段,能删就删,能堵就堵。在当前信息爆炸式传播、强调媒体新闻自由和社会公众监督的舆论格局下,一些人寄希望于依靠删帖子、禁言禁播的方式来应对,这样的处理方式未免有些简单无力。有些舆情确实是由于政策、工作不到位引起的,因此,一旦突发事件舆情产生,就要在做好第一环节应对的同时快速研究对策,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网络舆情。有些需要一定时间解决的,也要向群众作出说明,取得理解和支持。
第三,举一反三、防范未然。要对已经发生的重大舆情,通过新媒体数据分析或案件剖析模型进行必要的分析,防微杜渐,以防同样的事情再度发生。在日常工作中,就要有舆情意识,在重大政策决策前,对群众的利益、群众可能的反应有考虑有评估,可以运用新媒体对群众意见进行收集分析,功课做在前面,才能把工作做好。
4. 加大对网络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
目前国内网络犯罪最主要的有三类:第一类是以网络为联络手段的犯罪,即利用网络,进行作案。其以互联网作为信息发布和联络的工具,主要违法犯罪活动在网下实施。如利用网络贩卖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剧毒化学品、毒品、爆炸物等。第二类是以网络为实施平台的犯罪,即依托平台,实施犯罪。其将互联网作为主要活动平台,通过网络空间直接实施犯罪。如利用互联网金融安全防护技术和机制不完善的漏洞,使受害者信息泄露、资金损失。第三类是以网络为攻击目标的犯罪,即侵入系统,攻击目标。如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非法传播计算机病毒、提供黑客工具等危害信息安全和群众合法权益的案件。
从各类案件来看,网络犯罪的智能化、低龄化、集团化、跨境化的特点已经非常明显。未来,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消费的高速发展,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的任务将更为繁重。
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网络管控和执法的能力。犯罪分子的手段越来越智能隐蔽,要求执法队伍执法能力不断提升。当前,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在网络科技上的投入,尤其要关注新技术的应用,如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思维去创新执法方式,打造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网络警察队伍。
另一方面,要不断推动跨域和跨国的网络执法合作。信息安全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打击网络犯罪是全球性问题,这在国际上有共识,也有国际公约。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展与国际刑警组织等机构的合作,积极加入打击网络犯罪的国际合作网络。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有条件也有必要在这方面积极创新探索。
5. 加强公众信息安全教育
近年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通过每年举办“信息安全活动周”,不断增强市民的信息安全意识。去年活动周期间共举办了30余项活动,如发放《我身边的信息安全》手册,提示市民日常上网中常用的安全防范技巧;举办行业信息安全大讲堂,针对不同行业的需求以及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进行交流;举办信息安全技能竞赛,面向全社会进行信息安全技能展示和技术交流。在面向全社会的普及教育下,公众能逐步增强对网络安全威胁的敏感性,并能应对处理比较普遍的网络安全事件。只有通过全社会信息安全意识素养的全面提升,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网络信息安全威胁。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Zhou Guoxiong
(Shanghai Economic and Informationization Committee, Shanghai 200003, China)
Informationization is both the important momentum of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reformation in the world and the domain of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al competiveness. Meanwhile,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obvious, on which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have begun to focus. Counter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as follows: reinforce the administrative mechanism, innovate the systems,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oftware, increase the guidance of Internet sentiments, heavily combat the cybercrime, improve public awarenes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so on and so for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pportunity; Challenge
D630
A
1008-5750(2014)03-0005-(07)
10.3969/j.issn.1008-5750.2014.03.001
2014-04-24 责任编辑:何银松
周国雄,男,中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