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丽
(山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随着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人们主张在管理和伦理的结合上来拓展管理学研究的新领域,管理伦理学也随之提出。经过专家学者的多年研究,管理伦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充分认识到管理伦理学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然而,当人们静心观察和思考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各种社会道德问题时,发现企业管理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者们所关注的理论之间仍然具有很大的差距。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道德忧患意识的变化,人们发现,道德治理无疑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新的视角。道德治理不仅是企业管理的升级版,是企业管理的高层次追求和目标,也是对企业管理本身的性质和企业管理本身目标的批判性质疑,是引导企业自身走出内在发展困境和价值观困境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企业道德伦理才能实现内化或者实践化的基本路径,同样才能把虽有名而无实的道德理论变成现实。
企业的道德治理是对企业发展更新更高需要的一种追求。治理最初是一个政治学概念,旨在控制和操纵,随着学科的发展,人们对治理的内涵予以新的界定。道德治理作为治理的一种形式,具有道德规范性和道德自律性的特性,是社会组织和机构、个人对涉及道德的问题加以整治和理顺的活动。具体讲,道德治理承担着扬善抑恶的功能,是以净化团队的行为并取向于合乎社会整体需求的活动。企业道德治理,不仅是我国企业应对管理中道德困境的现实之需,也是整个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的构成部分。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健全的情况下,现阶段我国企业治理制度正趋于完善和成熟。如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董事会与监事会的成立、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股权结构的优化、独立董事的引进、信息披露制度的形成等。尽管企业在制度管理建设更加规范化、更加科学化,但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实用主义利益驱使下,相继出现了有毒食品药品、商业贿赂、环境污染、煤矿安全事故等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地损害了员工、顾客、竞争者、政府等相关利益人的合理权益。毋庸置疑,这些不道德之举,既损害了经济秩序,也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自然环境,也充分说明了目前我国企业仅以制度治理为导向的管理还存在着不足,刚性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无法直接约束企业的不道德行为。从我国企业现状来分析,有些企业陷入发展困境,究其原因并不是缺乏管理,而是管理工作陷入新的瓶颈期,忽略了道德伦理对企业失德行为的柔性制约,忽视了道德治理的软环境建设。“大胜靠德小胜靠智”。因此,重新审视企业的伦理道德行为,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企业道德治理机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十分迫切的重大问题。
当然,企业道德治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1]。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道德生活领域出现了突出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企业道德滑坡、商业诚信缺失、假冒伪劣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等。针对企业严重的道德混乱和伦理缺失行为的解决,道德治理已逐步成为社会的共识。当前企业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诚信缺失的世道人心和混乱的社会秩序。因此,企业道德治理的重点就是要重塑社会诚信伦理,规范社会竞争的道德秩序,提高公民道德意识,促使企业和个体自觉遵守社会活动规则。在中国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多元化的时期,中国进行道德治理已不再仅仅是党和政府社会管理的责任,而是更广泛、更多元的社会主体的责任。在各种社会主体各尽职责、通力合作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有效的道德治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应在其特定的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
相较刚性的企业制度管理而言,企业道德治理的弹性管理,能够较好地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通过指引正确价值观、培育企业品牌文化等方法来规范员工个人意识和个人行为,从而使企业管理达到刚柔并济、全方位灵活治理的效果,最终实现企业的无为而治。
1.企业通过道德治理可以更加突出人文情怀。企业管理者与员工间上下级感情的和睦对其管理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企业现实管理执行过程中,如果员工触犯了规章制度或违纪组织纪律,按照传统管理方式,便会受到物质或精神上的严重惩罚,这也就无形中导致了领导和员工间的矛盾,影响并制约企业的和谐发展。而企业道德治理可以将相关管理命令内化于心,有效实现员工自我管理的自律性,减少管理过程中的矛盾与抵触,也有利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换位思考,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2.企业道德治理可以防止制度管理对员工的硬性伤害。众所周知,道德治理不是通过刚性的规定来约束和制约人们的行为,其核心在于通过宣传学习、交流沟通等方式,潜移默化地让员工广泛接受企业的管理理念,实现员工对企业管理“由认知到服从再到自我遵从的渐进蜕变过程”[2],并使之成为他们的日常工作行为本能,从根本上实现了对员工的管理,使员工自觉地遵守企业规章制度。
3.企业道德治理可以培育企业特色文化。传统管理方法比较看重管理的强度和效果,严重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建设,往往出现领导孤掌难鸣,员工一盘散沙局面。而道德治理通过精心组织企业的文化建设,结合企业开展业务范围和发展前景,积极培育企业特色文化,并努力推出企业品牌文化,既可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也可将团队合作、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等管理思维渗透其中。
当然由于企业道德治理缺乏执行的强制力,不可能代替制度管理。因为从本质上来讲,企业道德治理属于以德治企、以德化人的范畴,相比制度管理仍属于依法治企,以权治企的范畴。所以,只有通过道德治理完成管理内化于心,以及制度管理保障管理外化于行,把道德治理与制度管理巧妙结合,最终确保企业管理工作取得实效进展。
对企业道德失范的治理,要不断创新管理的思维与方法。应从制定企业道德治理规范、树立企业道德榜样、定期召开思想交流活动、优化企业道德治理环境等具体途径,来切实提高管理者和员工道德规范的认知水平,激发人们的道德自律,方可从源头上上减少道德失范现象频繁发生。
1.制定企业道德治理规范。由于道德思想具有开放性,我国的企业难免会出现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单纯经济指标、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狭隘观点,忽视环境责任、尊重员工、贡献社会等目标与利润动机之间的协调。简言之,企业道德治理规范就是要正确引导与社会统治思想相矛盾的观念,树立道德高尚的企业目标,建构正确的伦理价值观。一般企业道德治理思想都是与社会意识形态相统一的思想。要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自信,进而为实现最美中国梦贡献企业最大力量。同时,也要做好企业道德思想的反馈工作。控制是企业管理五大基本职能之一,而反馈又是控制论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只有组织企业道德思想反馈,重视员工道德思想信息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制定企业道德治理规范。
2.树立企业道德榜样。企业在树立道德榜样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工作,“选择道德榜样、宣传道德榜样、向道德榜样学习”[3],让优秀的道德员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形象具体的诠释,以道德榜样为样板,组织企业全体人员学习其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使榜样的品质行为转化为员工自己的品质行为,完成道德行为的改造。
3.举行思想交流活动。有效的思想交流可促进企业更好地实现和谐发展,促进员工对各种道德思想的互识,最终达成与企业治理思想相一致的道德共识,同时,在道德思想共识的基础上大家能够更好地实现求同存异,强化对企业道德治理思想的认知,以减少道德思想矛盾,促进思想关系向和谐发展,形成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预警防范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
4.优化企业道德治理环境。企业文化环境和员工的心里环境的优化,可帮助员工鉴别假丑恶与真善美,分清是非对错,从而影响员工每个人的行为。通过道德大讲堂、道德论坛、企业道德模范评选等形式深入开展员工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不断探索更多员工喜闻乐见的道德教育形式,借助手机短信、网络视频、微博微信、公益广告、企业网站、漫画、动漫、微电影等方法,使企业道德文化形象化、故事化表达,企业道德舆论进行广泛宣传,促使企业利益和员工需求向道德规范发展。
纵览世界知名企业的发展, 企业道德治理是兴企之本、立企之基,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道德管理的成败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和生存,是企业成功的必由之路。企业只有积极探索道德治理模式,增强企业伦理自治能力,提高企业道德治理水平和竞争力,方可立于市场竞争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03).
[2]游啸.浅谈思想管理对制度管理的弥补作用[J].管理文化,2012(3).
[3]姚超雄,余仰涛.论思想管理[J].管理世界,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