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圆模式:中国特色文化道路的思考

2014-04-09 08:44刘广东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传统

蔡 静 ,刘广东

(1.大连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2.大连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报告都以大量的篇幅、单独的章节提出了中国的“文化建设”问题,而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其中一部分,即有关中华文化的理论表述。在这几大纲领性文件中,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清晰可见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或者说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从形式上看,十六大报告中有关中华文化的论述散落在第一部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结尾处;十七大报告是以独立的段落——第三部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显现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则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提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十八大报告提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强调“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从内容上看,四者既有继承,更有超越和创新。如果说十六大时中国共产党还比较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话;十七大时,中国共产党不仅注重外来先进文化的吸纳,更注重本土文化——中华文化自身的挖掘、研究与重构,到了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则提出“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十八大时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如果说,十六大时中国共产党还比较注重文化资本的累积的话,那么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则更加注重文化资本的流通与输出。简言之,经历了从“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到“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再到“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到“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过程,再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一过程犹如同心圆式地推进,从中心向外一圈圈延伸,最外层影响更大,这是伴随着中国实力的日渐增强而推进的,也是反思、对话、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过程。

一、文化寻根——中国共产党越来越重视中华文化精华的挖掘、整理与保护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包含着不断发展的基因。回顾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一,中国曾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艺术文化诸领域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与西方近代文化接触之前,她一向是一个文化辐射源,在她目力所及的“天下”,没有可以与之分庭抗礼的文化中心。这种情况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错觉: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是普天下文化最发达的国家,这就是当时所指的华夏中心主义。但是,自15世纪以后,随着传教士的东来,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闻所未闻的陌生世界的一部分文化,华夏中心主义开始受到挑战。此后,中华文明屡经种种磨难,甚至几临倾覆的厄运。但直到今天,她依然能转危为安,巍然屹立,如凤凰再生于烈火之中,如大鹏搏击于乌云之上。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富有影响深远的精华。像大同和谐思想以及诚信谦和、敬业乐群、尊师重教、敬老爱幼、扶危济穷、助人为乐等,都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这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正如此,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特别注重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弘扬中华文化。正如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所强调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束缚, 也必然包含腐朽和没落的成分, 所以,在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上, 要善于扬弃,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因此,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是今天对待传统文化的一个清醒的态度。只有总体肯定中华文化,才能理直气壮地弘扬中华文化,才能不因自己骨子里存活着中华文化的基因而感到自卑。

但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当中华文明在与西方文明交锋的时候,尤其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国人对传统文化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淡忘。如端午节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为公民的法定假日已经6年了,但人们更多的还仅限于其放假的意义。如何使中华文化重新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积累中焕发出新的夺目光彩,则需要我们更好地挖掘和保护中华文化的合理内核。

二、文化流通——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注重文化的对外交流,注意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传播是文化资本的流通过程,金融资本要流通,文化资本也是如此,也是在流通中生存和发展的。金融资本一定要流通,流通也是资本传播的过程。文化需要流通,流通也使文化的传播过程,只有传播了的文化才有生命力,才会被人接受。文化与传播也是相辅相成的;有生命力的文化更加容易传播,传播使文化的生命力更强。

当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取得很大成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特别是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所创造的灿烂辉煌的文化和文明相比,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还比较弱小,这成为在国际社会中制约我国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因素。美国学者西格尔就认为在全球文化中,中国文化实际上并不是很重要,与印度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相比中国文化具有封闭性[1]374。虽然其理解与解释具有片面性,但是确实指出了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不足之处。中国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对外文化战略对于树立中国对外形象,展示中国文化与文明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在文化输出方面占据优势的美国,对外文化战略是全方位和立体性的。这固然与美国自身实力有关,美国的综合国力决定了它参与国际文化事务的高频率和积极性;而另一方面,这也与美国重视文化在外交中的地位,周密地制定对外文化战略并不遗余力地不断推进有关。面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大国的文化影响和文化渗透,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充满危险与机会的战略机遇期。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具有更多进行对外文化交流的可能性,产生越来越多的对文化交流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我们中华文化具有辉煌的历史和日益蓬勃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外文化交流。此外,我国依然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取长补短,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为我所用。

三、文化输出——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注意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争取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话语权

前已述及,文化传播是必要的。传播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有目的经营,甚至是苦心经营的、强行经营的。按照文化社会学理论,文化资本越被传播,它的资本价值就增加的越大,越被传播,文化的资本价值也被更广大范围的人所认识、接受,并继续传播,这是文化意义上的“马太效应”。而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同时又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因而,随着文化的逐步深入,其经济、政治实力也随之逐步增强。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与文化战略将成为决定未来国际社会发展和国家自身发展的决定因素,文化作为软力量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就认为文明的冲突将成为未来国际政治的主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学者、政治家、经济发展官员、士兵和战略家都转向把文化作为揭示人类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最重要的因素。”[2]39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力量的强弱直接成为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能否在斗争中取得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中国共产党越来越能深刻地理解文化的意义和影响。

同时,一个国家文化的强大与其经济力量的增长和政治地位的提高密不可分的。文化特色的发扬离不开强盛的国力。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对外交流空前活跃,中国在国际文化事务中的发言权不断增加,这为中国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这些提法足见中国共产党的真知灼见和英明抉择。

总之,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中国共产党关于弘扬中华文化的态度,既要全面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也要理解中国所接触到的各种文化,并在互相交流中吸取别国文化长处,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经历了一番反思、对话最后走向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同时,在当今全球化历史语境中,又不可避免地与其它文化交叉、碰撞,在谋求不同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同时,更需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中国才能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最终达到费老讲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这些思想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特色文化道路。

【参考文献】

[1]Gerald Segal.“Does China Matter ?” [J].Foreign Affairs.1999,Vol.78,No.5.

[2]塞缪尔·亨廷顿.再论文明的冲突[J].李俊清,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1).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传统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