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移民生活状况研究——以河南省宝丰县移民新村为例

2014-04-09 07:02:46
社科纵横 2014年4期
关键词:宝丰县新村南水北调

万 果

(平顶山学院政法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一、问题的提出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经过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勘测、研究及规划,在2009年年底启动。如果说南水北调东线的工程主要压力在于治污,那么中线工程的主要压力在于移民。为了保证丹江水库具备足够的高度和容量,便利引水入京,降低因为地势高度落差不够而引起的更多投入和更多技术难题,中线工程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丹江水库的大坝进行加高,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要从157米加高到170米。为此,丹江水库上游地区需要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移民34.5万。

移民工程不仅使原来移民所在的社会结构破裂,并且要构建一个新的社会结构。从历史经验来看,大量水利水电工程的移民破坏了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导致生活水平严重下降,使移民陷入长期的贫困中。因此,搬迁后移民的生活状况如何,国家的各项移民政策是否得到有效执行需要了解。

笔者选择河南省宝丰县宋湾移民新村村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无结构访谈法了解村内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发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二、南水北调中线宝丰县移民新村生活现况及问题

(一)宝丰县移民新村概况

1.南水北调中线宝丰县移民新村村民来自于原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宋湾村255户1132人口的迁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09年启动以来,移民及其安置工作一直是党政机关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使工程以更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效益,淅川县人民顾全大局,响应党的号召,开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移民工程。他们离开了世世代代居住的故居,至9月份全部搬进平顶山市政府为他们修建的位于宝丰县移民新村。在豫、鄂、陕三省交界的淅川县农村,由于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发达的交通状况),虽然同处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共享工业文明,但大多数人仍从事农业生产,世代定居在狭小的空间,平常接触的是与生俱来的熟人社会和熟人事物,并逐渐形成特有的乡土文化和乡土社会结构。

2.从移民来到政府为他们修建的“新家”至今已有将近四年时间。总体看来移民已经能在新的环境里慢慢适应。本文仅从住房、交通、耕地、教育、医疗、就业这六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以期获得宝丰县移民生活状况的基本情况。

经过对新村内移民的大量调查访问,宝丰县移民生活的真实情况已逐渐显现。有些移民更是表示没想到会住上楼房,以前离开家乡的那种思乡之情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乔迁的喜悦。同时移民中也存在着另外一种现象,即经过一年的乔迁之喜,一年的缓慢适应,一年的问题暴露。如今已是移民在新村居住的第四个年头,问题的出现在所难免。其中主要集中在对周围邻村的相处问题,对耕地的诉求问题,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对看病贵的问题以及政府作出的承诺未兑现的问题等。所有这些问题的暴露需要关注、调查并加以总结,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找出解决的方法。

(二)宝丰县移民新村生活状况存在的问题

1.宝丰县移民新村的基础设施不健全

在2013年5月和12月进行的两次调查充分地了解了移民的生活状况,其中新村的交通、房屋、水利等硬件设施都已完工且得到移民不同程度的赞扬。在充分肯定政府业绩的同时,存在一些政府的后续工作不力的问题。对两次调查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总结后,找出一些村民不满意的地方,其中基础设施方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移民认为新村住房设计结构合理及房屋够用,但对房屋的质量问题表示质疑。因为之前房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漏雨,政府及时对新建房屋进行了一次整体的维修(房顶添加防雨棚)以作为补救,只是对房屋内部的维修却很少,如地基有的已有裂缝等。

(2)移民普遍对新村的水泥公路感到满意,但新村到附近的城镇的交通工具却不便利。例如:在笔者初次到新村进行调查时,有一路公交车且车费比较便宜。而在2013年年末笔者第二次去做调查时,之前的公交车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红色三轮车。这种车最多载人量可达十人之多,车费与原来1元相比,提高到现在的3元,增长3倍。经过询问之后,原来的公交车是私人所开,因为利润不大,原来的路线被迫取消,这给移民在出行方面带来了不便。

(3)在2013年5月初次调查时,移民对新村的治安环境普遍存在担忧,这主要是当时新村的硬件设施还没有健全,如新村围墙还没有建起,导致存放在院子里面的电车、拖拉机等丢失,导致新村的治安环境比较差。第二次对新村进行调查时,新村内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2.宝丰县移民新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缺陷

移民新村启用之后,村民们的生活保障问题凸显。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陷进而引起耕地、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出现。其中有些问题,例如教育和医疗问题,已经随着新农村建设之际得到解决。有些正在解决,对移民新村部分问题的现状总结如下:

(1)耕地问题是移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争议最大的问题,经过调查有80%以上的移民已划分到户,其他未分到户的移民由于种种原因而暂时搁置。此外据移民普遍反映的情况是原政策规定的每人划分1.4亩耕地降为每人实划分1.19亩。笔者从新村的副支书那里了解到的情况是耕地确实少划分每人0.21亩,但多出的耕地是为了以后的公共基础设施。同时移民反映所分耕地是洼地且沙地,而对新的耕种方式尚未适应。其中移民对耕地的使用也分为两种,一种用做租赁,占总耕地面积的91%,其价格为每亩600元;另一部分仍留自家耕种。

(2)移民对新村小学的教育设施如教学楼、教室内桌子、凳子等感到满意,并表示比原来淅川的硬件教育设施完善。有些移民表示看到孩子们能上到条件这么好的学校很放心。同时希望学校的师资力量能提高。

(3)新村内医疗设施比较健全,且每家都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上解决了移民看病贵、看病难的局面。与原医疗条件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医疗室内的工作人员仍为原来村内医生。

(4)2013年5月调查时,新村内有大量待业青年,其主要原因是移民对当地地理还没有熟悉。这也使移民对政府承诺安排工作而未兑现的不满。2013年末再调查时发现新村内的待业青年都已在附近城镇工作。

3.宝丰县移民存在被边缘化现象

南水北调中线宝丰县移民在面临原有关系的断裂而新的社会关系尚未建立的同时,也经历着因差序格局的结构变化带来的对原有关系的依赖。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横向的弹性结构,“差序格局”即中国人在与人建立关系过程中,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如同水波一圈一圈推出去,与己越远关系越薄。人际交往中差序格局的存在使得笔者在社会中的社会关系网络包括血缘、业缘地缘等多方面表现为丢石头所形成的圆心波纹的性质,而这些关系中又以血缘关系、亲属关系为最突出也最重要。因此,对于具有浓厚乡土的农村移民来说,让其在非自愿的情况下背弃原有的社会关系,重新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关系,最容易产生“边际人”心理,进而使移民与周围村民之间产生隔阂,被边缘化[1]。

三、南水北调中线宝丰县移民新村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于南水北调中线宝丰县移民新村存在的基础设施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缺陷以及移民的“边际人”心理等问题,不能仅仅从政府或者移民单方面去分析,而应该具体地、系统地从造成这些问题的各种因素去分析。传统的分析方法是从失业、失去土地、边缘化、社会组织结构解体等因素分析。本文所采取的分析方法是从移民的经济、社会、文化三个角度分别解释移民新村存在的问题。

(一)宝丰县移民新村经济因素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讲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分析一个群体,首先要从他的经济地位入手。如果移民在搬迁的过程中失去土地、失业、失去家园而被边缘化,相应的移民政策不能明确地为移民的生产、生活、住房改善条件或是拆迁补偿费用是按照估价而不是按照重建所需费用进行赔偿,将会造成很多移民无家可归。如果在移民新村分得的土地质量不高,土壤不够肥沃,耕种无利可获,导致大多数移民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趋于恶化。这样将直接导致移民的幸福感降低,进而产生社会压力。移民工程不仅要减少移民的危机,而且要为移民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基础,使移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恢复并加以改善,这样他们的收入水平可超过搬迁前的水平,应将移民安置当作改善移民经济发展的良机,使移民享有公平的发展权益。传统的移民安置方法以成本—效益分析为理论基础,忽视了移民的利益。工程成本—效益分析中未包括全部的移民成本,社会成本在目前核算过程中通常被忽视,实际上让移民自己承担。

(二)宝丰县移民新村社会因素分析

1.对移民的关注度降低

移民工程启动之际,社会对移民的关注相当高,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纷纷出台有利于移民的政策,各级地方政府更是对移民进行慰问和及时解决移民所诉求的难题。但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结束,对移民的关注降低,移民的诉求不能得到关注。出现新村内后勤供应跟不上,导致垃圾不能及时处理影响环境,房屋后勤维修不及时影响移民正常生活。关注度的降低使移民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边际人”感受。

2.新村移民与村干部信息不对称

新村内的移民和村干部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移民不理解政策。如:移民对耕地的不满主要在于原政策规定的每人划分1.4亩耕地而实际每人划分1.19亩。这点使得移民对村内干部心存不满,产生误解。而笔者从村支书口中得出的实际情况是每人少划分土地将用作新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备用土地。因此,村干部应该多和群众进行沟通,形成一种村内和谐的景象。

(三)宝丰县移民新村文化因素分析

南水北调中线宝丰县移民大都集中在南阳市淅川县,该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地理特征大体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依然保持着厚重的乡土文化这种时代积淀下来的文化,一方面使社会更加趋于稳定,另一方面造成与外部社会的适应性困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非自愿性移民到迁入地表现出来的种种不安与不适应,其根源就在于乡土文化传统的不适应。由于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移民平常接触的是与生俱来的熟人社会和熟人事物,并逐渐形成特有的乡土文化和乡土社会结构。在这种乡土社会结构中,淅川县的村民们在生活上空间常常被土地乡村文化阻碍社会适应他们与外部社会接触较少,生活相对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这样的社会圈子,最终成为乡土社会中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意识形态,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的社会也正是这种感觉的存在,使得生活在乡村社会中的人们像是生下了根,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当面临着搬出世代生活的区域,面临社会环境的急速变迁时,各种心理上的矛盾在所难免。

四、对南水北调中线宝丰县移民新村现存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对新村的社会救助投入,完善新村建设

首先,移民作为一个阶段性的特殊弱势群体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全面救助,包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养老救助、司法救助等,同时还需要注意到他们的损失不但有直接的还有间接的,不但有物质性的还有精神性的,所以对他们进行救助就不能仅仅是一次性地发放现金补贴和实物救济,还要着力重建他们的生活秩序和社会关系网络,保证其具备快速恢复生活的能力。因此在移民社会救助的具体内容设计中还需要包括心理救助的内容,以帮助他们重树生活信心,摆脱抑郁、焦虑等心理阴影,对其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和修复有时意义甚于实物救济和政策帮扶。其次,从我国先后出台的各种移民条例到已有的研究成果都很少提及“移民参与管理”的相关词句,这说明在有关移民救助的法规中,移民还只是作为被管理者而存在,他们的前途将主要由各级政府、移民机构所决定。这不仅难于保证救助制度制定的客观性、严谨性和科学性,也难以使移民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事实上在移民社会救助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应强化移民的参与,包括救助对象确定、救助方案实施、救助后的评价等全部环节,都应引入移民参与的机制。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移民初期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在移民反映之后,政府都采取了及时的补救措施,如移民反映房屋漏雨问题给予了解决。这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移民新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问题自己解决,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救助。如今又有一些问题出现:环境的污染、生活垃圾的处理、后勤的处理等问题都需要移民去提出并寻求政府对移民新村的财政投入,进而在完善新村设施的同时推进新村的建设。

(二)建立移民培训中心,增强移民就业能力,创造就业机会

通过对丹江口水库移民外迁初期的问卷调查,在了解移民安置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其安稳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移民安置规划或政策,较好地贯彻落实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移民总体获得较满意的土地、住房、基础设施,短期内社会适应性尚可,但存在部分移民收入降低、支出增加以及基层帮扶较少等问题;移民搬迁后家庭收入比搬迁前越高、搬迁后家庭最主要支出不是日常生活开支、对安置地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适应度越好、乡村干部帮助作用越大,则移民对未来的发展信心越大。今后,安置地应进一步加大生产扶持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移民教育培训,加强基层帮扶工作等,促进移民稳定发展。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具体的做法有:(1)当地政府已经就移民就业问题采取了相关措施,如在距离新村不远的地方有新建的工厂,移民可以就近选择就业岗位。(2)村干部应在有关移民优惠政策的有利条件下增强移民的就业能力。

(三)借城乡一体化之际,完善新村社会保障体系

在我国一直提倡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完善移民社会保障体系。凡符合政策条件的移民,要纳入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新增生活困难的移民家庭,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低保范围和给予临时救助。2011年5月,移民新农合覆盖率达86.7%,仅有13.3%的受访移民明确表示参加未参加新农保,原因是新农保实施相对滞后。2013年5月调查时,因安置地加快对新农保的普及推广,并完善新农合政策,新村移民的医疗保险已百分之百入保,从而为移民减轻家庭负担,解除后顾之忧。在笔者的调查中了解到国家对移民的社会保障具体做法是:2009年刚开始搬迁的半年每人一次性补助1200元生活费以用作安家费,第二年又每人一次性补助1000元,之后每人每月补助50元一共扶持20年[2]。

(四)关心移民心理,丰富新村文化活动,建设移民文化

由于丹江口库移民河南境内大都集中在南阳市淅川县,该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七县结合部,地理特征大体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依然保持着浓厚的乡土文化。这种时代积淀下来的文化一方面是社会更加趋于稳定,另一方面又造成与外部社会融合困难。因此在新村内产生的非自愿移民表现的出种种不适应是有历史与地理原因的。要克服移民的这种心理就要加快移民落地生根,提高移民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增强对新环境的归属感。特别是河南省教育厅的相关领导结合自身业务的特点提出“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文化目标。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具体做法有:(1)加强文化交流,强化当地认同。移民在与当地居民交流的过程中,其“边际人”心理会变弱。移民会在平时的交往中学习了解当地文化,自觉调节原有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冲突,最终会形成移民所特有的“移民文化”。如新村内在2011年新春之际举办的文化晚会中,当地的旱船文化令移民耳目一新,移民新村的村干部登台演唱也令当地居民倍感亲切。当地居民的行为被移民认同后,移民的心理芥蒂就会减弱,进而增加了两地居民的认同感。(2)搭建文化平台,加速心理融合。在当地政府和新村干部的组织下,移民和当地居民的交流不断加深。如在农忙时相互之间借农具时常发生。这种相互之间的帮助大大提升了移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淡化了“边际人”心态,消除被边缘化的危险,强化了落地生根的观念。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6-11.

[2]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关于移民的各项补贴[Z].2008.

猜你喜欢
宝丰县新村南水北调
中国画《林涧·新村》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建设
山东水利(2020年12期)2021-01-18 05:59:04
宝丰县
南水北调运行管理研究
中华建设(2019年8期)2019-09-25 08:26:18
宝丰县获“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称号
资源导刊(2018年1期)2018-02-08 06:34:51
宝丰县商酒务镇北张庄村
中州建设(2017年14期)2017-07-25 09:09:12
宝丰县
南水北调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DRAINING THE SOUTH
汉语世界(2015年2期)2015-03-26 09: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