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区创新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河南省为例

2014-04-09 07:02张艳红
社科纵横 2014年4期
关键词:科技建设企业

张艳红

(商丘师范学院 河南 商丘 476000)

一、产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一)基本内涵

产业集聚区是以各类资源为依托,以增强产业规模效应为目标,通过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创造局部优化的环境条件,吸引催生并形成各生产要素相对集中,推动科技、教育与生产有机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基地,形成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它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建“三大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

(二)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拉动增长、优化结构、增强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努力增强载体功能。”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作为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的有效途径,在工作实践中对产业集聚建设的重要性也不断得到提升。

1.产业集聚区,是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做强做大产业、实现规模效益的必然选择。从世界产业发展的经验看,产业集聚效应一旦形成,就能在同一区域汇集一大批同类企业、相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从河南产业发展的现状看,目前各种产业分布较为分散,大规模产业效应还没凸显,大块头块状经济实力不够,很难形成行业龙头的带动辐射作用。

2.产业集聚区,是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第三产业发展不是凭空出现的,必须有其发展的客观条件,那就是工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与空间集中。第三产业为生产与生活服务的行业,没有第二产业的发展,就没有服务对象、就没有市场需求,第三产业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3.产业集聚区是提升城镇化水平的空间载体。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须以工业发展为基础。工业发展与空间集聚、劳动力人口的集中、第三产业的发展与集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是城镇发展的活力所在。产业集聚区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结合的空间载体,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来促进产业空间集中,为城镇提供产业支撑,带动人口集中与第三产业发展,自然就会带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产城互动、协调发展。

二、当前产业集聚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全省各地产业集聚区依据本地市场、资源、产业特点和优势,形成一批纵向连接、横向配套、各具特色、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但是,通过调查总结和归纳梳理,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出现新情况。一是集聚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经过近年的推进,全省大部分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引领全省经济转型的增长极。但也有部分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缓慢,落地项目少,储备项目有限,发展后劲不足。二是集聚区之间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确定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中涉及装备制造的超过90个,占集聚区总数的50%;食品工业的近70个,占35%以上;化工产业的超过30个,占15%以上。产业同构现象给集聚区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三是部分集聚区自身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产业集聚区虽然产业集聚程度较高,但只是同类产品企业的“扎堆”聚集,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上下游产业的分工合作关系。四是承接转移不理想。各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转移缺乏统筹规划,没有围绕主导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调控手段。

(二)要素保障乏力。一是项目落地困难。由于集聚区现有存量土地较少,加之国家严格控制新上项目用地审批,仅靠省市配置的用地指标、增减挂钩政策,远远不能满足项目建设需求,直接影响到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二是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在土地缺口普遍较大情况下,部分集聚区未能有效挖潜,对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积极性不高,建设规模普遍较小,建设进度缓慢。三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部分产业集聚区忽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使得集聚区创新能力弱,中小企业融资难、创业难,产业层次低,竞争实力差。此外,由于聚集区缺乏培训机构,中介组织少,部分企业招收技术工、熟练工存在一定困难。

(三)融资存在风险。融资困难仍然是制约集聚区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一方面,大多数县(市、区)政府财政困难,投融资平台融资能力不足,集聚区基础设施及服务平台建设大多采用BT模式,导致融资成本高、政府负债重、还款压力大。另一方面,由于受目前国家货币政策影响,企业项目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十分困难,部分企业不得不民间高息融资,不但生产成本提高,而且经营风险增大。

(四)节能减排困难。一是基于发展压力,个别产业集聚区存在盲目引进项目现象,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开了绿灯,势必进一步挤占全省有限的环境容量。二是随着各类企业项目的快速引进、陆续开工,产业集聚区的减排空间越来越小,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已日渐成为制约项目落地的瓶颈之一。三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废水集中处理、中水回用、垃圾处理、集中供热、热力管网、污水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无法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四是有相当数量的产业集聚区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城镇生活污水管网,挤占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空间。

(五)创新能力不强。目前全省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有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医药、纺织、有色等,而食品制造、纺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还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偏低,多数产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素质不够高,绝大部分行业是低技术行业,随着日趋激烈的竞争,致使行业的整体利润下降。特别是研发、人才、品牌等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还很不足,创新能力滞后于生产能力的发展。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自己的科研力量,民营科技服务企业培育有待加强,致使许多产业发展缺少技术支持。

三、推动产业集聚区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发展理念。产业聚集区是培育大企业、承接大项目、发展大产业的大平台,是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发展布局、提升发展水平、打造发展制高点的新抓手。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新理念,将集聚区建成产业、城市和生态融合发展的新空间,产业、科技、文化等各种资源要素的集聚区,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示范区,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先行区,体制创新、绿色发展的引领区。

(二)创新融资平台。要加强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对投融资公司的管理指导,特别是在围绕集聚区主导产业开展融资方面,充分发挥投融资公司对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是定期组织召开集聚区企业与金融部门的银企洽谈活动,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对集聚区重大建设项目和主导产业建设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二是增加集聚区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进一步提高担保公司对集聚区企业的再担保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引导资金补助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三)实施创新驱动。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之路,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竞争力。一是着力打造一流的企业自主创新高地。大力引进世界先进科技资源,充分利用集聚区综合资源财富优势,使更多的优质内资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先进科技资源零距离对接。二是鼓励企业进行专利开发。加大专利奖励力度,激发企业及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三是提高科技创新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科技中介机构的扶持力度,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及专业人才融入科技中介机构,为企业科技创新引进外部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提供科技风险资本、科技管理咨询等服务。四是营造科技发展环境。要弱化政府多余的管制和不规范的行政干预,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制定出台一系列新的科技发展政策,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四)创新招商方式。招商引资是一项专业性、实效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把主观愿望、工作动机和实际效果统一起来,做到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提高实效性,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推动机制和促进方式,实现招商引资的更大突破。一是搭建专业化投资促进平台。近年来各地都在专业化招商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尝试性地在重点产业转移区域实施驻点招商。二是推进以商招商。充分发挥企业的联络效应,通过企业主动牵线上下游合作伙伴、商界朋友前来投资。三是创新市场化招商方式。加强与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行业龙头企业的交流沟通,多渠道收集投资项目信息。四是充分利用开放载体招商。通过各种“节会”、产业合作座谈会、中小企业峰会等推介平台,展示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五是积极开展区域合作招商。充分利用各类联席会等载体,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往来,拓展与相关区域在经贸、资源、产业上的合作。

(五)创新体制机制。一方面要创新管理体制。成立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产业集聚区内的规划建设、招商选资、服务管理、协调、宣传推介、专业培训等工作。为加大协调力度,还要把发改委、国土资源局、建设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列为管委会成员单位,并明确成员单位负责人,制定管委会成员单位重点工作推进会和工作职责。另一方面要创新服务质量。树立“企业是政府的上帝,政府为企业服务天经地义,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成立项目指挥部,为招商企业提供360度全方位服务。深入开展“企业发展服务年”活动和“机关干部进企业”活动,认真落实为企业免费招聘工人、免费上岗培训、免费技能提升“三免”政策。

(六)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加快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体系,对重大投诉案件实行直报制和领导包案制,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应随着集聚区建设的发展进度适时调整。分阶段分别设定不同发展建设阶段的考核指标。在起步阶段之后应提高能耗和排放等质量指标、高新企业营收比重指标的权重,降低当年新增建成区面积指标的权重,同时补充进去一些新的指标,如高科技和新兴产业项目比重、科技创新能力的研发投入、专利量和生产性服务业等指标适时转变到以质量指标为主的考核方式上来,要提高增加创新能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以及研发投入、专利量等指标的权重,确保产业集聚区建设沿着科学发展观的正确路径展开,真正成为河南“调结构、保增长、促转型、惠民生”的平台。

[1]宋伟.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问题探析[J]产业科技论坛,2010:(3).

[2]徐洪岭.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问题探讨[J].魅力中国,2010:8(3).

[3]刘晖,翟伟栋.破解产业集聚区发展难题.

[4]民进河南省委.我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

[5]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6]杨留晓,杨小苏,赵山.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思路与对策[N].新华社,(郑州)2011-2-16.

[7]河南商丘:产业集聚区点燃经济新引擎[EB].人民网,2013-12-5.

猜你喜欢
科技建设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科技助我来看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