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瑛管恩琦
(1,2.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邓小平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刘鸿瑛1管恩琦2
(1,2.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创者和建立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他始终抓住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适时地提出契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具有重大突破性的理论观点,最终促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成功确立。邓小平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思想包括: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由原来的基础性作用上升为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由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为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虽然历经波折和磨难,但最终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成功确立。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探究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条件下,对于医治战争创伤、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对于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原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显现出僵化的缺陷,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邓小平提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2]1979年11月26日,他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3]在邓小平的这一讲话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但实际上包含了这一独创性思想。1980年,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我们在发展经济方面,正在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其中包括扩大企业自主权和民主管理,发展专业化和协作,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先进技术和中等技术相结合,合理地利用外国资金、外国技术等等。”[3]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后来,邓小平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1989年,他在接见首都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中再次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实际工作中,在调整时期,我们可以加强或者多一点计划性,而在另一个时候多一点市场调节,搞得更灵活一些。以后还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2]邓小平多次号召全党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他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在很多场合作了关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讲话。邓小平的这一重要观点对于革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解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具有重要意义,是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具有关键意义的突破口,为后来成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1978年冬,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1984年,全国粮食增产达到4070亿斤,开创了历史最高纪录。粮食大丰收,需要市场销售渠道,需要农业生产资料。然而城市还是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条块分割,经济管理还是单纯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各种弊端不断凸显。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在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中,商品经济就是资本主义,是与计划经济根本对立的。有的地方抑制甚至扼杀商品经济的发展,把商品经济完全归类于资本主义的范畴。农村改革迫切要求城市改革。此时,要进行城市改革,首先要在理论上进行突破。
早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坚决实行按价值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的论点。对此,邓小平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指出:“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现在看得很清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2]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关系的系列讲话,《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个企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而这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所不能做到的。”[4]《决定》还指出:“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5]
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提供了依据。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改革突破了原来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结构;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使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改革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至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展开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受国际局势的影响,国内出现了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有些人对改革开放产生质疑,引发了关于姓“资”姓“社”的争论。姓“资”姓“社”的争论严重阻碍了当时经济的发展。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和徘徊不前的国内经济局面,邓小平感到十分焦虑,1990年,他敏锐地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资本主义就没有控制,就那么自由?最惠国待遇也是控制嘛!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6]1991年,邓小平在视察上海时再次强调:“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6]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谈话。在这次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7]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提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邓小平的一系列谈话包含的主要思想是: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具有制度属性。这种思想是对市场经济理论认识的深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彻底打破了束缚人们思想的传统观念,改变了把“计划”与“市场”盲目对立的错误观念,进一步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进入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在此基础上,1993年3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用。”[8]《决定》将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基本原则进一步具体化。按照十四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经济体制改革沿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各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1996年召开的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提出,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纲要》构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9]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积累了丰富经验。今天,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就是要牢记他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认真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17,306-307,149.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246-247.
[4]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R].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4,367.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8]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20.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白继英)
D610.1
:A
:1008-9012(2014)03-0022-03
2014-06-23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变迁研究》(14BDJ015)。
刘鸿瑛(1990-),女,辽宁阜新人,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政党史研究。管恩琦(1972-),男,内蒙古呼伦贝尔人,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党史党建、国际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