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丽
(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 湖南株洲)
设备是进行科研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设备管理对设备从规划、设计、制造、调试、使用、维护、改造直至报废的全寿命管理,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和认识研究所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探讨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使设备管理工作能够持续发展,设备效能得到最大发挥,确保在科研生产活动中能够安全、可靠及合理地发挥作用,保障科研生产任务的顺利进行,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所开展设备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研究所提供先进、可靠而又经济的技术装备,使科研生产活动能够建立在最佳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保障科研生产任务顺利进行。在科研型号研制和加工生产活动中,从型号产品的设计、试制、加工到试验验证,都离不开设备,设备技术状况直接关系到新产品研制的进度和成败。由于研究所面临的科研生产形势非常严峻,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和强度越来越大,如果没有较高的设备管理水平和良好的设备运转状态作保障,很难完成预期的科研生产任务。不但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失去客户信心,还会对研究所的长期与健康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安全生产是研究所搞好科研生产的前提,没有安全生产,一切工作都会功亏一篑。根据有关安全事故统计,除去个别人为因素外,80%以上的安全事故是由设备本身的不安全因素造成的。因此,从安全的角度来看,要确保安全生产,必须有运转良好的设备,而良好的设备管理,正是消除大多数事故隐患和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
众所周知,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绝大部分是在设备上实现的,设备状态的好坏直接决定能耗的高低。设备状态不好不但会出现很高的废品率,造成原材料的大量浪费,还会使设备运转时的能耗大幅度增加。因此加强设备管理的重点,是使新设备充分发挥性能,保持较高的利用率,预防和消除故障隐患;老旧设备则通过修理、技术改造或更新等提高性能,改善和提升服务科研生产的能力,实现节能降耗和建设节约型研究院所的目标。
(1)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由于研究所的设备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和周期长,要管好、用好、修好和更新改造好设备,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既科学又严密的设备管理组织保障体系,合理确定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明确各级职能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将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能有效的控制起来,确保设备管理工作的持续和有效开展。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设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伴随着设备寿命周期的全过程,应做好制度建设,规范设备管理内容,实现设备综合管理。针对设备从规划、选型、购置、安装、验收、使用、维护、改造、更新、报废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应根据研究所的实际情况,贯彻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规定,不断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验收与完好标准》、《设备操作规程》、《设备日常维护保养细则》、《设备大、项修管理规定》、《设备检查与考核制度》等,使设备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通过制度来约束和规范管理流程及员工操作、维护设备的行为,使设备管理工作开展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不断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1)设立监督与考核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各部门对相关制度的贯彻落实与执行情况。设备管理制度是否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设备技术状态能否得到控制与保持,关键在于制度的贯彻与落实。既要加强检查,又应加强考核。由主管领导组织督查设备管理体系文件的贯彻执行情况,并依据检查情况奖罚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结合实际修改相关的规章制度,实现设备管理的持续改进。
(2)实行目标管理,使设备管理工作受到各级领导重视。为加大设备管理监督检查与考核力度,研究所实行了设备管理检查情况通报制度,每个季度设备管理职能部门要组织设备检查,并编辑设备管理通报,对全所的设备管理及检查情况进行通报,着重报道检查中的问题。结合科研生产制定了设备管理考核办法,将相关的考核指标纳入各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中,达到设备管理工作“做好了有奖,做差了受罚”,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保障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
(1)做好使用前的准备工作。在设备正式投入生产前,应在合理配置和满足生产需求的前提下,按照“6S”的管理要求开展相关工作,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设备管理部门应及时组织使用等相关单位进行全面验收,验收合格后记入设备台账和移交使用单位,并纳入日常管理范畴。使用单位要针对设备及人员的具体情况,建立设备使用维护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岗位对设备维护的职责。单人操作的设备,实行个人负责制;分班作业或两人以上操作的设备,建立机长负责制,并实行交接班制度;无固定人员操作的公用设备,由使用单位指定后实行专人负责制。
(2)确保正确操作。只有正确使用设备,才能保持其良好的技术状态和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率。因此,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十分重要,独立操作设备前,应组织培训和考试,确保掌握设备的结构、性能、操作及维护保养等内容,能快速掌握“三好”“四会”等基本知识。能按照使用维护说明书正确操作和合理使用设备,定期检查运行状况和及时准确填写运行记录,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重要、关键和进口试验设备,应请生产厂的专家讲解工作原理、操作注意事项及维修要求等,严禁违章指挥和操作,严禁在超温、超压和超负荷情况下运行。
合理的进行设备维修与保养,能长时期保持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降低加工产品的废品率,提高经济效益。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对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进行控制,编制年度修理及改造计划,对全年需要修理、改造的设备及实施内容和进度进行科学安排。监管设备修理质量,签定设备修理技术合同,对承修单位的修理质量进行全程跟踪,组织和做好修后设备的验收及遗留问题的整改工作。使用单位和责任人按照设备维修、保养要求开展维修与保养工作,改善设备的运行状况,有效地保持设备技术状态的完好,保障安全运行,避免不必要的维修费用和停机损失。
为随时了解设备运行状态和历史情况,需建立完备、详实的设备档案信息,由设备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组负责,包括技术资料的收集、记录、填写、积累、整理、鉴定、归档、统计、提供利用等。随着设备大型化、复杂化、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设备档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能反映在科研生产中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如设备的型号规格、技术参数、维修档案和预防措施等。设备管理及使用人员要及时收集出厂时的随机技术资料、保修卡,做好投用后的维修保养、使用运行记录和大项修理、技术改造资料整理,以及设备故障和事故记录等,通过建立详实的设备档案信息,为正确使用、维护保养、故障分析、修理方式和提高设备可靠性等,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实施现代设备管理的必然趋势,随着研究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推进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工作日益重要。它是以设备为中心,对全寿命周期中发生的各种事件进行跟踪的主要管理手段,在现有的设备管理方法基础上,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手段进行辅助管理,实现设备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目标。首先是提高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地位,充实业务内容。其次,通过对业务、数据等流程的分析提出设备管理系统的逻辑模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系统设计,包括功能模块设计、信息编码设计、数据库设计和安全性设计。第三,根据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结果,开发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模型和程序。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主要有系统管理模块、基础信息管理模块、采购管理模块、设备台账管理模块、设备保养与维修管理模块、设备事故与故障管理模块、备品配件管理与指标评价模块、设备调拨管理模块、设备报废管理模块和定时提醒模块。
由于研究所的设备点多、面广和种类繁杂,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结构组成也越趋复杂,仅靠操作和少数维修人员的维护显然是不够的,设备管理已不是几个人的行为,而是现代设备信息化管理和全员参与的主要内容。建立全员参与设备管理的意识,树立“维护设备人人有责”的理念,使各级员工都能自觉和认真的参与设备维护工作,实现从“事后维修”到“事前保养”的转变,确保设备稳定运行。
随着中航工业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的不断发展,大量新设备将被陆续安装与投入使用,不断改进和做好设备使用与维护工作,推进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从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日常管理、考核奖惩机制上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步改进和完善各项管理措施,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确保设备正常、稳定运行,使其发挥最大效能,才能创造出最好的经济效益,为科研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