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大学排行榜利益相关者分析

2014-04-09 05:02:12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名次排行榜用人单位

陈 琳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637009)

一、民间大学排行榜简介

据统计,自1987年开始的二十多年间,中国先后有二十家机构发布了一百多个大学排行榜,在这些排行榜中,既有民间研究机构发布的,也有大学研究机构和准官方机构发布的[1],尤其是民间机构对推出大学排行榜乐此不疲。民间机构进行大学排名反映了社会主动参与的愿望,其所具有的民间性和独立性弥补了政府单一垄断局面下造成的缺陷,满足了多元主体的价值需求。[2]由于民间机构往往各自为政,按照自定的标准进行排名活动,这导致各排行榜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同一所高校在不同榜单中名次有所差别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高校的名次在不同榜单中却呈现匪夷所思的跳跃性。各主办机构按照自定的科学性尚待商榷的评价标准对所有的高校勉强进行评价也许能排出名次,但不一定能测出各高校的真实名位。尽管高校之间的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别,但各排行榜结果的矛盾和各院校间缺乏显著的差异却表明,对所有高校进行排行是毫无意义的。[3]

民间大学排行榜已成为当前一个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的热门话题,排名内部逻辑体系的先天不足和实际操作中的技术问题,虽说引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时不时爆出的主办机构与某些高校的钱名交易丑闻,则是引起人们质疑和责难的集中之处。尽管民间大学排行榜自其出现之日起就备受争议和诟病,却没有因此销声匿迹,反而蓬勃发展。究其原因,也许可以从公众、高校、媒体、用人单位、教育主管部门和主办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反应中寻得端倪。

二、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民间大学排行榜的反应

(一)公众—热情而包容的需求者 当今高等教育资源仍然是一种相对稀缺的资源。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信息的不透明,公众能接受到的高校间的比较参考信息还相当缺乏。然而大众尤其是考生及其家长迫切需要更多的了解高校教育质量信息的途径以便做出最理性的选择,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不仅意味着家庭要做出什么样的投资,也意味着考生毕业之后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回报和个人发展前景。大学排行榜为公众了解高校打开了一扇独特窗口,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对高等教育相关信息的需求。不难想象,公众对教育知情权的渴求和获取相应信息的困难使得他们对民间大学排行榜表现出高度的包容,即使明知排行榜存在明显的缺陷。所以,各排行榜一经公布,总能得到热烈追捧,吸引无数关注。

(二)高校—难以独善其身的被评价者 民间大学排行榜的流行说明其存在有市场,各排行榜在引起社会广泛讨论的同时已使高校被动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管理者即使难以接受排名,也不得不面对它,越来越难以独善其身。面对排行榜中不尽如人意的名次,不同高校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处于顶端的高校所受影响较小,可以泰然处之。处于中间名次而又急于被社会认可的高校态度是复杂的,虽明知排行榜有失偏颇,又担忧名次下降对自身造成不良影响,陷入两难之境。某种程度上大学排行榜为这些高校力争上游提供了契机,也为他们携手创造了机会。作为大学排行榜的直接利益相关者,有高校被指责与无良排名机构同流合污,并非空穴来风,某些民间主办机构向高校索要“排名赞助费”的丑闻多次见诸报端。更有甚者,某些心浮气躁的管理者竟然主动铤而走险去“花钱买名”,这种行为不仅扭曲了排名的宗旨,也使得高校偏离教育的使命。

(三)部分媒体—偶尔角色模糊的把关人 多数媒体都能够理性对待民间大学排行榜,但也有部分媒体受“眼球经济”的影响,因排行榜有市场卖点,能够引起舆论的注意,便积极参与其中。一些公布排行榜的媒体更是积极采用多种营销手段为之摇旗呐喊,甚至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恶意炒作,以求获得不菲销量,忽视履行把关人职责。媒体若为一些失真内容鸣锣开道,推波助澜,很容易混淆视听,误导公众,干扰高校的健康发展。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犹如墙头草,摇摆不定,对排行榜无底线媚从。针对民间大学排行榜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教育主管部门—态度复杂的管理者 教育主管部门对待民间大学排行榜可谓态度上引导,行动上未强行干涉。这并不表示教育主管部门已对此默认,排名活动一旦滑向机会主义,教育主管部门就不宜再袖手旁观。《人民日报》曾点名批评并揭露某民间主办机构的大学排名存在“潜规则”的丑闻,即给钱与否可以使排名升降。教育部发言人续梅明确表示:“教育部不支持搞大学排行榜,不赞成对高校进行简单的综合排名;教育部坚决反对排名机构对高校拉赞助行为,坚决制止类似的贿赂行为。”[4]然而,大学排行在客观上也完善了政府对大学的监管职能和向公众公开大学信息的职能,因而,从政府的本意来讲也未必具有彻底制止大学排行的根本动机。[5]

(五)社会用人单位—言行矛盾的关注者 用人单位在选拔员工时重视毕业学校的现象并不鲜见,对毕业于名校的学生青睐有加,有的单位甚至直接挑明只要某些高校的毕业生,其他高校的毕业生直接被拒之门外。尽管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常甩出重能力轻学历的口号,但对外宣传中又往往强调自身拥有的各层次人才的数量和比例,对各层次人才划分的关键依据即是员工的学历层次或是否毕业于名校,用人单位言与行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受我国传统等级文化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用人单位对大学排名的热切关注是很正常的现象,大学排名在一定程度上向用人单位提供了其需求的参考信息,有助于减少搜寻人才的费用。但是,倘若用人单位参考的是不科学的大学排名而又盲目予以信任,则未必能够实现筛选合适人才的初衷,反而可能利益受损。

(六)主办机构—易受利益驱动的制作者 高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制作一份科学可信的大学排行榜是一项高难度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否认,目前有纯粹出于学术研究的目的认真做大学排名工作的机构,但由于我国目前的大学排名活动还缺乏有效的管制,政府尚未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定和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对排名资质也没有任何要求,这就给缺乏自律的投机者以寻租形式谋取个人利益提供了可乘之机。在极度缺乏规范的情况下,排行榜潜在的巨大经济利益使得某些排名者“经济人”的逐利本性暴露无遗,追求商业利益几乎成为最大驱动力甚至是唯一驱动力。[2]部分机构从事排名活动因为洞悉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这些机构以追名逐利为主要目的却披上公益的外衣从事纯粹的捞金活动,冠冕堂皇地误导社会和公众。当这些投机者的真实面目被揭露,则会严重影响人们对民间大学排行榜的印象,甚至那些认真做研究的主办机构也成了“城门池鱼”受殃及之累,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指责。部分机构的不良行为有可能会毁坏整个行业的清誉,使整个行业蒙羞,阻碍了民间大学排行榜的健康发展。

三、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待民间大学排行榜的应有态度

(一)公众和用人单位—理性的需求者 随着民间大学排行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当公众和用人单位举棋不定时,大学排行榜在客观上所起的导向作用是不可小觑的,这对高校来说意义重大。我国的大学排名实际上和高等教育市场毫无关系,相反和大学的知识生产紧密相关。[6]因此,公众和用人单位应理性看待大学排行榜,尤其是面对大相径庭的排名结果时应认识到排行榜只能作为决策时的一个参考依据,绝不是唯一的依据。

(二)高校—充满危机感的被评价者 如今,高校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提供高等教育的服务场所,面临着为争夺生源和资金时常展开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面对此种境况,高校应充满危机感,既重视硬实力的建设,亦关注软实力的开发,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满足社会需求是高校赢得社会各界认可的重要方式,各界的认可则是高校长足发展的助推器,因此,高校应对外界的评价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在与大学排行榜的博弈中,高校越在乎名次,排名的不良影响就会越发加剧。虽然有某些非常现实的办法可以帮助高校提升名次,但以教书育人和文化传承为使命的高校没有必要追求脱落现实的徒劳无益的名次提升,应以平常心理性对待排名活动,既不无视排行榜的存在,也不能被排行榜所左右。倘若仅仅将排行榜作为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发展战略的参考依据,从中看出高校的发展状态和实力水平,进而审视优势和劣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根据麦克波特的SWOT 理论,这将会有助于推动高校的发展。如果排行能促使高校对其工作进行回顾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为高校乃至国家的发展设定新的目标,那么,排行就可以对高校的改进产生积极的影响。[3]

(三)媒体—严守职业操守的把关者 媒体以向社会公开高等教育相关信息来满足公众知情权的方式在教育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尽管公众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但信息社会传媒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媒体不能因为大学排行有噱头,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就与不良机构同流合污推出带有欺骗性的排行榜。在媒介化时代,经济效益不能作为媒体经营的唯一指标,作为社会精神食粮的媒体应严守职业操守,切实担负起把关人应尽的社会责任。媒体应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排名活动所引发的争议,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一切工作均本着对公众负责的严肃态度进行。

(四)教育主管部门—有所作为的规则指导者 排行榜乱象横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相关的法律约束,倘若大学排行活动的开展有一系列的指导性政策可以依循,就会利于各方利益的平衡,防止一方为追求个人私利而做出危害社会利益的行为。治理理论研究专家斯托克曾说:“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在于政府的权力,不在于政府下命令或运用其权威,政府可以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来控制和指引,而政府的能力和责任均在于此”。[7](P34-35)因此,对于民间大学排名活动,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寄希望于主办机构的自律,必须加强他律约束,对主办机构进行系统的整顿,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和完备的监督机制,不断完善大学排行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指引作用,切实担负起教育部门规则指导者的职责。唯有如此,方能助民间大学排行榜实现以排名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改进的初衷。

(五)主办机构—肩负责任感的公益倡导者 人们对排名结果的接受程度往往受排名制作是否科学和公正的影响,因此主办机构必须认识到教育的首要特征是公益性,不能利用公众对高等教育信息的渴求将大学排行榜作为牟利的工具,同时应该正视由于无法掌握高校的全部信息及操作中不可避免的技术性问题,对所有高校的评判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所以作为大学排名的制作者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大学排名活动,一方面应具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运用排名的导向作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大学排行榜,为排名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更加有利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应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排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发挥排名应有的积极作用。当主办机构主观上纯粹出于科学研究的目的制作大学排行榜,客观上保证排名结果经得起各种验证,那时不仅其地位难以撼动,也能真正赢得人们的尊重。

[1]郑兴刚.大学排行榜乱象—表现、成因及治理[J].社会科学论坛,2010,(13).

[2]翟亚军,王战军.中国大学排行榜:如何才能走出误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5).

[3]杰米尔·萨尔米[摩洛哥],阿勒诺什·萨拉杨[加拿大].汪利兵,阚阅[译].作为政策工具的大学排行榜[J].教育研究,2010,(1).

[4]佚名.教育部称不支持搞中国大学排行榜[J].21 世纪,2009,(06).

[5]申超.大学排行榜的形成机理及其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7).

[6]罗燕.大学排名:一种高等教育市场指引制度的构建—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分析[J].江苏高教,2006,(2).

[7]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名次排行榜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 11:57:24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反歧视评论(2021年0期)2021-03-08 09:13:16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 00:56:32
排行榜
电子竞技(2019年23期)2019-03-07 05:17:47
把所有名次都考上
莫愁(2018年33期)2018-11-14 02:11:48
排行榜
划船比赛
幼儿100(2018年7期)2018-03-08 18:42:16
排行榜
全国新书目(2017年9期)2018-01-28 20:12:47
考试名次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就业与保障(2015年9期)2015-04-17 0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