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芳
(鄂州职业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鄂州436099)
毕淑敏1987年走上文坛以来20多年的散文创作历程,以1998年开始系统学习心理学课程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此前主要是“回顾思考自我,分享人生体验”的阶段,此后主要是“自觉的用文学建造灵魂”的阶段。前期主要结合“我”从北京到阿里、从阿里回北京,由军人到医生继而成为作家的一系列人生经历,书写自己对自然、生命、文学、事业、婚姻、家庭的思考;后期成功地集医生、心理咨询师和作家三种身份在创作中,以“大我”的姿态关注生命旅途中无数同路人心灵的真实、身心的和谐和对幸福的追寻,写了大量心理散文,以心灵的美好为旨归,希望将大写的“人”提升到一个崇高美好的境界。
毕淑敏说“诗是用骨髓写的,散文是用血写的,小说是用汗水写的,电视剧是用茶水写的。”[1](P210)毕淑敏“以血为墨”写出的心理散文爱语暖人,妙语警人,美语怡人,意到文成,传递着心灵的正能量,有着让人百读不厌的魅力。
毕淑敏在《〈走进心灵世界〉自序》中说“常常有朋友对我说,我们喜欢你的心理散文,可是它们分散在报刊和杂志上,杂乱无章。你能不能编在一起呢?”“承蒙中央编译出版社曲建文先生将我几乎所有散文读了一遍,然后把它们选了出来,成为一本和心理学有较大关联的集子。”“这本集子里收录的篇章,多半和心理学有点枝枝蔓蔓的关系。有些是我在北师大读心理学硕士和博士方向课程的时候所写,有些是我开设心理诊所的时候所写,有些是我和心理学界的朋友们谈论某些问题后所写。”“其实,到底什么是心理散文,我也说不大清的。”“能够说清的是这其中的每一篇,我都曾倾注自己的情感。有多少学术的背景和意义,我不敢说,敢说的只有一句话——它们是我从心里发出的请柬——请读者朋友和我一道,走入心灵这座幽静繁茂的密林。”[2](P183)
综合读者和毕淑敏自己的看法,笔者把毕淑敏所写的和心理、心灵相关的,关注人的内心世界的散文称为心理散文。毕淑敏的心理散文集有《心灵的力量》、《心灵密码》、《星光下的灵魂》、《走进心灵世界》、《我很重要》、《破译幸福的密码》、《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等等。
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在《正能量》导言中说:“到底什么是正能量?科学的解释是: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正能量指的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3]
毕淑敏认为:“人的内心就是一座‘能量场’,既隐藏着自信、豁达、愉悦、进取等正性能量,又暗含着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等负性能量。这两种能量,此消彼长。大脑和心灵,需要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濡养,否则人生将变得灰暗无序。”[4]“当正能量持久稳定的制造并储备起来,有效使用,你就能驱散负能量的黑暗,人生不断走向精彩。”[3]
既是医生、心理咨询师又是作家的毕淑敏对语言传递能量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她说“作家主要是用语言和文字作为工具进行表达,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沟通,与语言密不可分。恰如其分的语言,用很形象生动的词汇,形容出当事人的感受、困境、矛盾、内心的种种挣扎,都会使来访者有一种‘人生得一知己’的亲近感。他会觉得自己不再孤独,他被人理解,他有了可信赖的人,他会有兴趣有勇气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5](P13)
因为这种对生命的珍爱,对语言传递心理能量的深刻认识,所以毕淑敏说“我喜欢让人有力量的文字,因为人生充满了孤独无助的瞬间。”[2](P188)“语言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罗盘。”“语言是智慧与力量的表达。”[2](P79)“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写作,通过与人的交流,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温暖凝固,长留人间。如果我写的东西不能给人带来快乐,却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我不如不写。”[2](P137)“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为生命的发展做点正面贡献。”[2]P145
(一)悦纳生命,爱语暖人 爱是最大的正能量。[6]毕淑敏说:“我珍爱生命,不单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7](P246)“爱,就是接纳他的全部。”[7](P71)
毕淑敏认为:生命中美好的东西随处可见,如同生活中肮脏和丑陋也存在一样,只是由于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发现的结果不同。“对人类没有仁爱之心的作家,他在作品里宣扬什么呢?丑恶、暴力、凶杀、色情、教人作恶,都是这种东西。我想人类可以一步一步的发展,……一定是美好的东西战胜了邪恶的东西,在比例上一定是高于它,否则人类只有堕落。”[2](P31)正是这种悦纳生命的阳光心态,使毕淑敏的笔下总是流泻出暖人的爱语,传递着心灵的正能量。
她关注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在她的作品中,她总是能心平气和的悦纳每一个生命,善待每一个心灵,即使是剖析人性的弱点,揭示生活的阴暗面,她下笔也总是饱含着爱意,用温暖的话语给人生活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毕淑敏做了三年心理咨询师,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丰富。深知没有哪个人是单纯而强大的,每个人都孤独而立体,常常不能处理好自己内心和外在世界的关系。在《拒绝分裂》中,毕淑敏说:“分裂是个可怕的词。一个国家分裂了,那就是战争。一个家庭分裂了,那就是离异。一个民族分裂了,那就是苦难。整体和局部分裂了,那就是残缺。原野分裂了,那就是地震。天空分裂了,那就是黑洞。目光分裂了,那就是斜眼。思想和嘴巴分裂了,那是心口不一。人的性格分裂了,那就是精神病,俗称‘疯子’。”“分裂耗竭我们的心理能量,使我们衰弱和混乱。”她以一颗包容的心慰藉不堪重负的人们,她说“分裂的实质常常是不能自我接纳。我们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以为它是不正当不光彩的,我们用一种外在的标准修正自己的心境和行为。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欺骗,委屈了自己也不能坦然对人。”[8](P121)
毕淑敏说“其实,我挺欣赏基督教里的说法:接受你不可改变的那一部分。”[5](P182)这种悦纳生命的真爱,使她能一扫小女子的铅华与造作,能在今生的五百次回眸中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在仰望穹苍、俯瞰大地和生死之后显出一种超脱于俗世而仍然爱满人间的大气,为人类做爱的守望。在《爱情没有快译通》中她说“直面惨淡的人生,逼视淋漓的鲜血,该是人生勇敢和智慧的大境界。”[1](P115)在《家庭的天平》中她说“爱是家庭天平中最沉重的砝码,一缕真情,抵得过所有金钱的总和。”[1](P170)《爱无专利》《爱是不能比的》《我爱我的性别》《爱怕什么》《爱最怕什么》《爱的回音壁》《母爱的级别》《关于爱的奇谈怪论》《非血之爱》《青虫之爱》——这些爱的话语,一次次温暖着漂泊在尘嚣中的心灵,给人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的力量。
(二)洞幽烛微,妙语警人 “做心理咨询师的经历,让我对人性有了较深邃的了解。同时也对自己有了较锋利的剖析。”[7](P219)正因如此,毕淑敏总是能洞幽烛微,用她的慧眼发现人们认识的盲区,用充满睿智的妙语来警醒人们,带给人心灵的震颤,给人向上的动力和希望,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
人们都渴望幸福,可是很多人总是在提醒防范灾难,并不知道在幸福是什么。在《提醒幸福》中毕淑敏说:“世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蝗虫的,有预报瘟疫的,有预报地震的。没有人预报幸福。”“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它只是你心灵的感觉。”“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简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1](P25)这富有哲理而简明的语言如禅师的开示,让人有一种明心见性的顿悟,给梦里寻他千百度的人们幸福转身的力量。
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人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我不重要”。我们在“我不重要”中活得太久了,以至于人们常常自卑、轻视自己,毕淑敏在《我很重要》这篇散文里以一位智者的眼光,从个体生命的诞生开始,用形象生动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语言,用一系列的排比句以排山倒海之势揭示了我们在亲情、爱情、友情、事业中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性。[1](P38)她告诉我们: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的生活着。毕淑敏这篇充满睿智、情文并茂、振聋发聩的散文已经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它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为无数人鼓起生存和奋斗的勇气。
人们对愤怒有很多负面认识。在《珍惜愤怒》中毕淑敏独辟蹊径,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道“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8](P153)独 特 的 视 角,新 奇 的 比 喻,绝 妙 的 语言让我们对不失理智的愤怒有了全新的认识,对生命中的愤怒多一份珍惜,多一分理智。
毕淑敏的心理散文总是在娓娓道来中为我们打开心灵之窗,让我们在峰回路转中看到柳暗花明的澄澈,让读者的心灵进入更高的境界,让我们有勇气、有力量去追寻生活的美好、生命的阳光。
(三)语言灵动,美语怡人 毕淑敏的心理散文常常以信手拈来的取材表达新颖的立意,文字飘逸,语言灵动,思维跳跃,节奏明快,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心旷神怡之感。
比如:《柔和》从分析“柔”“和”两字的偏旁部首起笔,继而指出柔和和阳刚有着同样重要的美学和实践价值。[8](P177)接着引用早年学医的经历,酒精消毒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无声的渗透进去,效果才佳。由此作者引发议论:“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柔和是一种品格与风格。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柔和是内在的原则和外在的弹性充满和谐的统一,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和冷暖相宜的交流。”整篇文章叙事议论收放自如,整句散句错落有致,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而且增强了说理的气势和力度。让人在酣畅淋漓的阅读中感受到语言之美,认识到“柔和”的内涵与价值。并集聚濡养心灵的正能量!
《造心》由“蜜蜂会造蜂巢。蚂蚁会造蚁穴。人会造房屋,机器,造美丽的艺术品和动听的歌。”[9](P248)引出一个疑问:“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自己的心,谁是它的建造者?”毕淑敏指出“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接着她用一系列排比句来描述材料、手艺、时间、规模……不同所造之心不同。一篇《造心》“继承了我国古代散文韵散相间的传统,读起来朗朗上口。”[10]语言灵动飘逸,由物及人,由造心到做人,以心灵的美好为旨归,以雕琢永不沉沦的灵魂为快乐,给人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当代散文评论家王兆胜认为毕淑敏这种精神明亮、心灵纯良的散文书写是一种人心和人性层次的环保,这种属于心灵环保的写作“可以称之为绿色心灵写作。”[11]这也道出了毕淑敏心理散文传递心灵的正能量的魅力所在,和毕淑敏帮助人们健全自我的医者仁心。
[1]毕淑敏.我很重要[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
[2]毕淑敏.我敬畏生命的过程[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
[3](英)理查德·怀斯曼.正能量[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4]杨燕.毕淑敏:给心灵注入正能量[N].云南日报,2013-01-19.
[5]毕淑敏.毕淑敏心理咨询手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6](美)韦恩·戴尔.正能量:实践版[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7]毕淑敏.星光下的灵魂[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8]毕淑敏.心灵的力量[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9]毕淑敏.我的人生笔记[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7.
[10]李桦.毕淑敏散文的个性特征[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
[11]王兆胜.坚守与突围:新时期散文三十年[J].当代作家评论,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