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琴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
上官婉儿,为唐代女官、诗人,西台侍郎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庭芝之女。武则天时,其祖父因冠以“谋反罪”被杀,婉儿与母亲一起被发配掖庭。十四岁时,才华受到武则天赏识,遂命其跟随左右,掌管诏命。中宗时,更是对其信任有加,册封为“昭容”,有“巾帼宰相”之称,并在文坛有着显要地位,“劝帝侈大书馆,增学士员,引大臣名儒充选……婉儿常代帝及后长宁安乐二主,众篇并作,词旨益新。又差第群臣所赋,赐金爵,故朝廷靡然成风”[1]。后,临淄王兵起,婉儿与韦后一同被诛。开元初年,玄宗皇帝惜其才华,命张说收录其诗,成二十卷,现已失传。《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有关她的诗歌后世研究不多,王卢生先生《大唐才女上官婉儿诗集》对她所有诗歌作的简单注释,能使读者对上官婉儿其人、其诗、其文章有较全面的认识,但王先生对一些疑难语词尚未作注。笔者参考此书,并结合工具书,指出王卢生先生部分语词释义有失妥当的同时略加考释,以期还原文本真相。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暂尔游山第,淹留惜未归。”王卢生注本(以下简称王注本)曰:“‘暂’,短时间,跟‘久’相对。”[2]“暂”作此释义在古诗中很常见,但结合整首诗的意境,作此释不甚恰当。应是众人初次结伴游长宁公主流杯池,初见这山第如此美景,流连不能返。此处跟游人的心理感触有关,故此处应释为“初次”较合理。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对“暂”作了详解:“‘暂,犹初也;纔也;刚也。’”有诗为证,如李益《宿石邑山中》:“晓月暂飞千树裹,秋河隔在数峰西。”[3]“暂飞”,犹云初升,言晓月初升,秋河已远而将沉也。但张相的汇释和《汉语大字典》都把“初也”与“刚也”,“纔也”同时列为一条,难免混乱。《唐五代语言词典》则单列出来,释义更为清晰,曰:“‘暂’,初,或作时间副词,或作程度副词。”[4]如钱起《送杨著作归东海》:“酒酣暂轻别,路远始相思。”“暂”,“始”相应,表时间,与婉儿诗义同。又如李益《来从窦车骑行》:“读书良不武,学剑暂非智。”[4]427此处“暂”与“良”相应,表示程度。“暂”表示此义时,通常充当时间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如《论语·祸虚》:“始闻暂见,皆以为然;熟考论之,虚妄言也。”何逊《七夕》:“逢观暂巧笑,还泪已涕妆。”[5]皆表示初次、才之义。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暂游仁智所,萧然松桂情。”王注本将此处“暂”释为“忽然”,似显得突兀,要表现一种好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状态,使得游赏姿态悠闲,自然比较好。此处根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暂”(四)应释为“偶尔”“间或”更为恰当,用在句首,副词,表示频率。张相引李白《猛虎行》曰:“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暂到”,犹云偶到或适到也。又韩愈《出城》:“暂出城门蹋青草,远于林下见春山。”“暂出”,偶出也[3]188。《汉语大字典》亦有相关例证,如《齐民要术·漆》:“世人见漆器暂在日中,恐其炙坏,合著阴润之地,虽欲爱填,朽败更速矣。”又如王昌龄《武陵开元观黄錬师院》:“暂因问俗到真境,便欲投诚依道源。”义同上[5]645。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山中真可玩,暂请报王孙。”山中如此美景,且去呼朋引伴,共赏良辰美景。此处“暂”用在句首,表示一种迫不及待的状态,可释为“暂且”,“姑且”。张相曰:“‘暂’,犹且也。”[3]185《唐五代语言词典》:“‘暂’,且,聊且。”并引《变文集》卷四之《降魔变文》:“太子叉手启丈人:暂听分雪不须嗔。”[4]426此处即谓且听风雪之义。“暂”释为此义多用于唐人诗句中,如李白《月下独酌》:“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1]1859意谓且伴月与影也。李端《江上逢司空曙》:“唯当执杯酒,暂食汉江鱼。”[1]3242“暂食”,意谓且食。又如韩愈《戏题牡丹》:“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1]3854即且眼明。又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4068“暂凭”,即且凭也。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王注本曰:“逐,依次排列曰逐。这里指纸翦的彩花随着剪刀的剪切一朵朵舒展开来。”[2]23王先生站在“纸花”的角度作此释义,很合理,但结合全诗意境,此解缺少些灵气,显不出彩花的可爱,也与婉儿作诗讲究用词的特征不符。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未收录“逐”,但《汉语大字典》中“逐”一条释:“竞争,争先。《尔雅·释言》:‘逐,彊也。’郭璞注:‘皆自勉彊。’《玉篇·辵部》:‘逐,竞也。’”《左传·昭公元年》:“自无令王,诸侯逐进,狎主齐盟。”杜预注:“逐,犹竞也。”《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逐”与“竞”“争”对举。《后汉书·冯异传》:“当兵革始起,扰攘之时,豪杰竞逐,迷惑千数。”李贤注:“逐,争也。”[5]1598将“逐”释为竞争,争先,可以将诗中纸翦彩花拟人化,如鲜花般竞相开放,从而增添几分生趣,也应是诗人要表达的效果。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逐仙赏,展幽情”中的“逐”王注本未作校注。“逐”“展”同作副词,即是“展”,动作急不得,应是井然有序,慢条斯理,按景物陈列的次序,逐次观赏评论才对。《汉语大字典》中“逐”作“依次,挨着次序”讲时,符合本诗语境,义谓依次欣赏如仙境般的景物。“逐”释作此义亦有诗文例证,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6]《魏书·艺术传·江式》:“训诂假借之谊,佥随文而解;音读楚夏之声,并逐字而注。”[5]1598“随文”“逐字”对举,作“依次”讲。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志逐深山远,途随曲涧迷。”此处王注本亦未作校注,“志逐”“途随”对举,则“逐”当作“随,跟随”讲。《玉篇·辵部》:“逐,从也。”[5]1598如储光羲《江南曲》:“逐流牵荇叶,沿岸摘芦苗。”南朝梁吴均《同柳吴兴何山集送刘余杭》:“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逐”,“随”对举,义同上。又如《史记·匈奴列传》:“而单于之厅直代、云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6]2879《唐五代语言词典》“逐”条也收录相关诗句,如王梵志诗:“使者门前唤,忙怕不容迟。倮体逐他走,浑舍共号悲。”[4]452此义一直沿袭到当代,毛泽东《送瘟神二首》之一:“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7]此处的“逐”依旧指跟随,固有“随波逐流”之说。
同“虚”,《干禄字书·平声》:“‘虚’,虚的通行体。”,此处应根据“虚”字进行释义[5]1177。
《彩书怨》:“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虚”王注本亦未作校注,“月落”指月亮落下,黎明将来;“锦屏”,古时指妇人的居处,指月落后房间里黯淡无光,顿觉空虚冷清。则此处应释为“空虚”,由房间的冷清暗示诗人空虚的内心。《汉语大字典》中收录相关诗句作为例证,如《荀子·宥坐》:“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老子·三章》:“虚其心,实其腹。”[5]1178“虚”与“实”对举,意谓空虚。又如《史记·平准书》:“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6]1422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直愁斜日落,不畏酒樽虚。”此处描绘皇族宴游作诗的场景,将酒樽倒满放在流杯池中,到谁跟前,便一饮而尽,随即作诗。则此处释为“空着”,使酒樽空着。在前代诗文中,《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6]2378“虚左”,空出左边的位置,虚尊位以待贤能的人,古代车位以左为尊,故虚以待之。《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度虚馆以候之。”韩愈《王公神道碑铭》:“天子复思,且征以代,虚吏部左承位以待之。”杨亿《受官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好问虚前席,征贤走传车。”王谠《唐语林·雅量》:“旁设一虚坐。”[5]1178“虚”即释为空着。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由“摘蕊”可知,“虚”此处应释为“不足,缺损”。《易·损》:“损益盈虚,与时偕行。”“虚”“损”对举,缺损之义。《吕氏春秋·精通》:“月晦则蚌蛤虚,羣阴亏。”高诱注:“虚,蚌蛤肉随月亏而不盈满也。”五代时期张蠙《寄友人》:“相思不我会,明月几盈虚。”[5]1178“盈”“虚”互为反义,月满则盈,月亏则虚。
《驾幸三会寺应制》:“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王注本曰:“‘宸翰’,指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官。‘献酬’,敬酒。”[2]32“仰”字未作注,但据前文,此处应指这些文官向天子敬酒时表现出的仰慕之情;另《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王注本曰:“‘睿词’,同睿藻,圣哲的辞藻,颂扬帝王诗文的用语,宋之问《夏日仙萼亭应制》:‘睿藻光岩穴,宸襟洽薜萝’,睿,明智,智慧。‘昭回’,谓银河里星辰光耀回转。”[2]26可知,此处的“仰”也应释为“敬慕,期盼”。
《字汇·人部》:“仰,心慕之辞。”《汉语大字典》中“仰”释为此义的释例有二:《南史·循吏传·甄法崇附甄彬》:“檀越乃能见还,辄以金半仰酬。”《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元年》:“下官等皆受朝眷,未敢仰从!”[5]53“慕仰”,即仰慕。又如《诗经·小雅·车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郑玄笺:“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8]白居易《偶作寄朗之》:“仰名同旧识,为乐即新知。”[1]5265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仰循茅宇,俯眄乔枝。”王注本“仰”处未作注,但“仰”与“俯”互为反义,则“仰”应取其本义,“抬头,脸向上”。《说文·人部》:“仰,举也。从人,从卬。”[9]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八:“仰,谓举手也。”此义被广泛运用于诗词,如《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庄子《天运》:“且子独不见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又如曹植《三良》:“揽涕登君墓,临穴仰天叹。”《淮南子·天文》:“冬日至则阳乘阴,是以万物仰而生。”[5]53引申为万物向上而生长。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桃将李”前后皆为名词,则可知“将”词性应为连词,“相乱”,谓互相嬉闹,“将”应释为“与,和”。《唐五代语言词典》“将”字条四:“与,兼作介词与连词。”如皇甫冉《酬权器》:“南望江南满山雪,此情惆怅与谁说?”此处作介词,而李群玉《洞庭风雨》:“水将天共色,云与浪争高。”[4]184此处作连词,与“桃将李”义同。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将”二条已阐释甚详[3]337,此处不再赘述。“将”释作此义在诗词中运用很广泛,如李白《月下独酌》:“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1]1859此处云月与影也。卢照邻《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赠柳九陇》:“倘遇鸾将鹤,谁论貂与蝉。”[1]519“将”,“与”对举,连词性质,皆与也。又如岑参《太白胡僧歌》:“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1]2063与上同解。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书引藤为架,人将薛作衣。”此句为并列句式,“薛”作“将”的宾语,此处指花叶树条,与“藤”对举,以花叶树条作衣服,古时借指隐士[2]62。则“将”此处应释为“持,取,拿”。《唐五代语言词典》“将”一条:“动词,持。”寒山诗:“我见瞒人汉,如篮盛水走。一气将回家,篮里何曾有?”又如元洁《宿洄溪翁宅》:“老翁八十犹能行,将领儿孙行拾稼。”[4]184另《汉语大字典》也收录有此义的诗句,如《荀子·成相》:“君教出,行有律,吏谨将之无铍滑。”杨琼注:“将,持也。”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平等寺》:“将笔来,朕自作之。”[5]994又如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1]1684此处释义就更为明显了。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此句看似在同桃和李对话,颇有情趣,实际有隐藏更深的含义。婉儿的时代,是男权思想占绝对统治的封建社会,世人认为女性统治天下是“牝鸡司晨”[2]12。而武则天却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并且统治天下以来,颇有建树。站在婉儿及后世立场,武则天堪称杰出帝王,“相乱”此处借指女性掌权与男性掌权。婉儿这句实则在问:“女皇统治天下已多年,那女性掌权与男性掌权有什么区别吗?”由此可知,此处“欲”表动作已完成。《诗词曲语词释例》亦有相关例证,如杜甫《王录事许修草堂眦不到聊小诘》:“为嗔王录事,不寄草堂眦;昨属愁春雨,能忘欲漏时?”意谓有鉴于过去屋漏之苦昨正愁春雨将至。杨凝《春霁晓望》:“书剑学多心欲懒,田园荒废望频空。”谓已懒于猎取功名[10]。又如杜牧《书怀》:“只言旋老转无事,欲到中年事更多。”[1]6047又如卢仝《忆金鹅山沈山人》其二:“君爱炼药药欲成,我爱炼骨骨已清。”[1]4394“欲”“已”对举,释为“已经”。
“欲”表示“已经”可以追溯到西汉。明钞本《说苑·正谏》:“楚庄王欲伐阳夏,师久而不罢,群臣欲谏而莫敢。”[5]372后《校证》和《御览》虽删“伐”上之“欲”字,但此处的“欲”已表示“已经”义,以上两书当不知有此义而删。
《彩书怨》:“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此为并列句式,“欲奏”“贪封”都表示希望,希望借《江南曲》寄托相思;希望能多一些来自蓟北的书信。所以,此处“欲”应释为“想要,希望”,体现一种闺中少妇对远方心上人苦苦期盼而不可能的复杂心态。其他诗文中如《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汉书·枚乘传》:“欲人不闻,莫若勿言。”又如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5]372皆指“希望,想要”,后来成语“畅所欲言”,即为此义的沿袭。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欲知堪悦耳,唯听水泠泠。”意谓料想此诗山中最为悦耳的声音,应是潺缓的流水声吧!此处“欲”应释为“料想”。如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枝。”[1]1848又如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1]3950《唐五代语言词典》释为:“推想,料想。”[4]422
《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王注本曰:“‘昭回’,谓银河里星辰光耀回转。”[2]26此句化用《诗经·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注曰:“回,转也。”[8]1193则此处“回”应为其本义“运转,回绕”。另《驾幸新丰温泉宫献诗·鸾旗》:“鸾旗掣曳拂空回,羽骑骖驔蹑景来。”“回”“来”对举,鸾旗在空中回旋飘扬。《说文·口部》:“回,转也。从口,中象回转形。”[9]129此义亦常见于其他诗词中,如《淮南子·原道》:“动不失时,与万物回周旋转。”《汉书·李广传》:“东道少回远。”颜师古注:“回,绕也,曲也。”《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五名五恭》:“出则击之,不出则回之。”[5]300又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回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2057“回”“转”互文,指回转。后又引申为“包围”义。
《驾幸新丰温泉宫献诗·三冬》:“遥看电跃龙为马,回瞩霜原玉作田。”钟惺评曰:“‘遥看’,‘回瞩’倶有分晓。”[2]35两者描绘相反动作,遥看电闪越;回瞩霜原雪。则“回”应释为“掉转”。《汉语大字典》亦收有相关诗句,如《楚辞·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5]300又如白居易《长恨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1]4829王维《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1]1278,皆为掉转,回头义。
婉儿生于唐朝的混乱时代,经历大唐国祚的萎靡,武周的兴盛,李唐的光复以及韦后之乱[2]7。她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仪态雍容,才华横溢,精明干练。吕温《上官昭书楼歌》赞其曰:“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1]4185作为女诗人的她,诗歌创作虽多应制却不失磅礴大气;体现宫廷诗歌词章华丽的同时,也开启了盛唐诗歌的恢弘气势。因此,深入研究上官婉儿及其诗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清]彭定求,等.全唐诗( 增订本) [M].北京:中华书局,1999:62.
[2]王卢生,注译.大唐才女上官婉儿诗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62.
[3]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187.
[4]江兰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427.
[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3204.
[6][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59.
[7]臧克家.毛泽东诗词鉴赏[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186.
[8]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74.
[9][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附检字) [M]. 北京: 中华书局,1978:164.
[10]王锳.诗词曲语词释例[M].北京:中华书局,198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