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个案分析
——以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4-04-09 04:33:32
关键词:培养人才闽台校企

林 超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6)

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个案分析
——以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林 超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6)

近年来,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成为一种新型的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各高校已经越来越重视闽台合作项目的发展并将联合培养人才视为学校的重点发展方向。以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校校企”闽台合作项目为例,对这一模式及其取得的成效进行研究,分析合作办学项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校校企;闽台合作;人才培养

自2009年开始,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在福建大陆率先推出。该项目由福建高校、台湾高校、台资企业三方联合制定“订单式”培养计划,共同选定专业、课程和教材,并引进台湾高校课程、教师,选派学生赴台学习半年或一年,旨在为在大陆台资企业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也实现了两岸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1]。

1 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及研究概况

近年来,闽台“校校企”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截至 2012 年底,该项目在旅游、会展、物流等97个福建省海西发展急需的专业开展联合以培养人才,办学规模已达14 000余人。先后有4批共37所台湾高校、27所福建高校与75家台资企业加盟合作[2]。而且今后每年赴台学习学生将达3 000多人次。经过多年的探索,该项目已颇具鲜明的闽台合作和校企合作的特色[3]。

在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研究方面, 海峡两岸学者大多从宏观角度指出项目实践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如,大陆方面的刘超(2012)分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欠完善、闽台院校师生欠缺双向交流等问题。台湾方面着重从立法、两岸政策方面进行研究。如,黄瑞彬(2010)对新形势下的两岸高等教育政策的研究等[4]。通过对文献的研究,笔者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于单项研究闽台“校校企”项目的文章较少,选择一个具体的学院为载体分析校企合作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文以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闽台合作的成果为依托,着重分析闽台“校校企”在人才培养上的意义,探索人才培养新的模式,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2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项目个案分析

2.1 “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项目概述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福建省最早与台湾开展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之一。两岸高校依托闽台两岸的地缘优势,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前,学院开设4个“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专业,即旅游英语、物流管理、市场开发与营销、会展艺术。学院与20多所台湾高校、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自2009年以来已选派50多名教师和365名学生赴台交流学习。值得关注的是,自2013年9月开始,学院与台湾育达科技大学联合办学,将台湾职业教育模式引入校园,并与厦门灿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联合制定“订单式”培养计划,共同打造“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开创闽台职教模式的先河。

厦门灿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由台湾灿坤集团以500万元人民币全资设立,是大陆首家以台资性质引进的旅行社。灿星旅游作为台资企业灿坤集团旗下的主要事业体之一,凭借在台湾发展旅游的雄厚基础和成功经验,在大陆地区扩大投资布局,对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合作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对闽台高校“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极大的保障作用。

2.2 “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创新点

2.2.1 首创闽台专班模式

为进一步深化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打造闽台职教合作精品项目,学院对物流管理、市场营销2个专业的闽台合作模式进行深入的改革创新。2013年9月,学院与台湾育达科技大学首创开设专班授课,成立育达专班。

2.2.2 全方位吸纳台湾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

由台湾育达科技大学选派教学管理团队和专业师资,常驻学院进行教学过程实施、教务管理、学务管理,并对实习、实训、社团活动、社会服务、产学合作、学术研究、专业发展等进行一系列指导,同时按课程评估体系和标准,对合作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考核和质量监控,且做好对接推广教育工作,全方位营造具有台湾职教特色的教学、研究以及服务氛围。

2.2.3 全面引进台湾高校的教材和课程体系

“闽台班”使用台湾原版教材,由台湾育达科技大学教师全程实施原汁原味的台湾国际化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管理和成绩考核等。学院除承担体育、德育与时事等国家规定必修的13个学分课程外,由育达科技大学承担通识、基础、专业、社团活动指导与实训实习等所有其他课程,毕业后除颁发学院毕业证书外,同时颁发80个学分的推广教育学分证书(相当于台湾的专科证书)[5]。

2.2.4 台资企业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

厦门灿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与旅游英语专业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公司主要负责选派企业一线员工与领导担任实践教学和部分理论教学,灿星公司作为旅游英语(闽台合作方向)专业实训基地,接受学生顶岗实训,并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为学生搭建与行业、社会亲密接触的平台,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高校服务社会的理念,并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

2.3 “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效果分析

自学院开展“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以来,通过两岸校校企三方的紧密合作,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3.1 在教学上促进新模式产生——新课堂、新方式

学院首创将台湾课堂搬到大陆的做法,学生第一年在大陆高校学习,除体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由大陆教师担任外,所有的专业课程及教材都原版照搬台湾高校的做法,以台湾育达科技大学专班形式为载体,聘请台湾教师来校授课,将台湾原汁原味的课堂搬到大陆。学生第二年赴台学习,强化实践教学,完全融入台湾先进的教育理念,实地感受台湾企业文化。第三年学生回到大陆高校,台湾教师继续承担所有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任务,并带学生到台企实训基地实习、开展社会服务等,学生将在台湾与大陆所学融会贯通,很快达到了大陆台企的要求,校校企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国内各大媒体如《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海峡都市报》的广泛关注。

此模式的益处在于:其一,学生在校三年间可以不间断且较为系统地接受台湾的教学,而不是尝试性地接受短时间的台湾教学理念和方式。其二,将台湾课堂搬到大陆的做法也使台湾的教育理念与大陆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两岸教师在教学上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其三,由于两岸高校收费的区别,直接在大陆接受台湾课堂的教法,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学生的负担,使更多的学生愿意选择这种方式。其四,促进了合作高校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同时也推进了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2.3.2 在学生培养上——提高了学生素质、提升了学生技能

学院引进台湾高校博雅教育理念和资源,开设博雅课程,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素质。同时通过校校企三方共建的实训基地订单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充分满足台企对人才的需求。例如,学院与台资知名企业灿星公司、La New集团等采取“订单培养”的形式,充分发挥企业技术、设备、人才和学院师资、管理的优势,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学生毕业之后就可以零磨合地进入企业工作,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就业竞争力,也解决了企业人才储备培养的问题。

总之,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了福建、台湾高校及台资企业各自的优势,不仅实现两岸职教互补,更能创造两岸双赢。通过与台湾高校开展“零距离”合作办学,深化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打造闽台职业教育合作试验区,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深度融合闽台职业教育。本着“资源共享、系统整合、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以部分合作专业为核心,辐射带动相关专业集群建设,同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博雅教育等,使高校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

3 “校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自2009年闽台“校校企” 联合培养人才项目推行至今已有5年,该项目已日渐成熟,颇具规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校校企”合作办学目前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此就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3.1 教育部门需加强对闽台合作专业的统一宣传

实践证明,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对于开拓学生眼界、培养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需求的人才有较大的作用。这个项目有长期存在并良性运转的必要性。但是,目前大部分专业在招生环节都会遇到学生及家长对项目的官方主导性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这对招生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建议教育部门通过大众媒体、高考志愿信息发布等渠道,宣传闽台合作项目的官方主导性质,消除民众的误解。

3.2 搭建台企与闽台合作项目毕业生供需见面的桥梁

通过三年的“校校企”交叉学习,学生对台湾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较高,到台企实习就业的意愿强烈,可是部分专业的合作台企接收能力有限,令学生较难获得专业对口的台企工作机会。从企业角度来看,了解台湾社会、民众及企业特性,能较好处理两岸差异,帮助台企完成对闽事务的高校人才是各类型的台资企业所需要的,但大多台企也许并不知道闽台合作项目毕业生大多符合此要求。双方信息的不对等使闽台合作培养人才项目最终难以践行。这就需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社会人才交流中心乃至台资企业共同携手搭建台企与闽台合作项目毕业生供需见面、沟通交流的平台,让供需双方及时找到各自的需求,实现人才输出与就业的平衡及良性互动。

3.3 集各方之力解决闽台合作项目经费问题

在闽台联合办学上,虽然对部分优秀学生赴台已有资助,但总体上学生赴台费用较高,存在着生活费、住宿费、考取台湾技能等级证等方面的较大费用支出,同时专业建设、教师互派、远程教育建设等方面产生的费用也相当高,福建高校大都在资金方面给予闽台项目倾斜和支持,但仍然难以满足“校校企”项目的持续开展。针对经费困难问题,教育部门应给予闽台合作高校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并呼吁台资企业和相关行业为高校注资,共同实现人才培养之目标。

4 结语

人才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推动力。海峡两岸在人才培养方面取长补短,通过闽台高校和台资企业三方平台的紧密合作,培养出符合两岸需求的优质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海西建设,为海峡两岸全面合作贡献力量。

[1]孟昭丽.福建率先推出“校校企”闽台高职联合培养人才项目[EB/0L].新华网,2010-06-07.http://www.fjsen.com/b/2010-06/07/content_3298453.htm.

[2]祁建斌.闽台高校“校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3):37.

[3]陈金建.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实施与思考[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3,(1):4.

[4]刘超.关于闽台高校“校校企”联合人才培养项目的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63~66.

[5]吴开龙,刘严毅.对推进“校校企”闽台高职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建设的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13~115.

责任编辑:卢宏业

10.3969/j.issn.1674-6341.2014.06.038

2014-09-30

林超(1987-),女,福建南平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2

A

1674-6341(2014)06-0079-02

猜你喜欢
培养人才闽台校企
工匠精神面对高职装备制造培养人才研究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52
立足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4:42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 08:42:12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培养人才振兴乡村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海峡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 15:22:19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浅析独立学院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