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丽娜 张晓红
(中国矿业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北京 100083)
学习观是关于知识和学习的认识论信念系统(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bout knowledge and learning),涉及对知识性质、学习性质、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等维度的直觉认识,是在日常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元认知知识。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William Perry 是将学习观概念化的先驱。Perry(1970)指出,大学生的认识论信念存在九种高低不同的立场,进一步可概括为四级水平:二元论、多元论、相对主义和相当主义契约,遵循由低到高的顺序发展。
Marlene Schommer(1990)将学习观重新定义为由相对独立的信念构成的系统,包括稳定观、组织观、能力观与速度观四个因素,即知识的稳定性(确定的~暂定的)、知识的组织性(由分散的事实组合在一起~由整合的概念组织起来)、学习的可控性(学习能力由先天决定~学习能力可通过后天教育和经历改进)、学习速度(学习是要么快速要么不能的~学习是渐进的)。各因素都是频率分布,而非连续体。例如,提及知识的稳定性,个体可能认为其中百分之几是不变的,百分之几是未被发现的,剩下的百分之几是不断变化的。学习观之间成熟度的差异就在于分配给每个种类的百分比,其中频数最高的特定学习观种类决定了学习者学习和解释信息的方法。
学习观可能构成一个“行政控制”系统(Brown,1987),从而引导人们对策略的计划、理解的监控以及对个人分析准确性的评估。它也可能是智力的一个成分,使得人的头脑变得灵活,并通过选择性解码、比较和结合把知识从情境经验中收集起来。每个学生都有一套自己的学习观,有些学习观是合理的,有些则是错误的,这无形之中影响了学习行为、策略和效果。但是人们往往会把行为归因于其他而非学习观,或者仅仅认为行为无法理解。究其原因可能是学习观有更多间接的而非直接的效果。
不成熟的学习观妨害了学习的主要方面,成熟的学习观则促进了批判性思维和更高水平的学习。个体越是相信知识的复杂性和学习的渐进性,越有可能成功地分析并监控自己的分析,采取复合的角度、更灵活的思维,并且对问题深思熟虑;越是相信知识的暂定性,越能准确地解释暂定性的信息,了解事件的多层面并且认识到今天的答案未必适合于将来。知识组织观可能对个体理解复杂情境以及界定自己的知道感有影响。学习能力观可能影响个体对教育学习的总态度、对错误的解释以及面对困难的坚持性。Schommer-Aikins 等人(2002)认为,个体越是相信知识是复杂和暂定的,就越有可能采纳复合的观点,乐意更改自己的想法,直到所有的信息都可用时才做出最后的决定,而且承认日常事件复杂与暂定性的本质。
刘儒德(2002)认为,大学生学习观的发展经历了从客观主义到建构主义倾向的顺序,但学习观的各个维度的变化并不是同步的,并认为这是由于受大学生自身学习经验、所学专业、课堂教学以及学校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
Baxter Magolda(1985,1989,1998)通过面谈发现: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女性更可能把她们的任务看作接受知识,而男性则试图通过提问来掌握知识;在发展的过渡阶段,女性更多聚焦于个人证明,而男性则聚焦于超脱个人情感的证明;在发展的最后阶段,女性更可能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寻求证明,男性则无需与他人的互动获取证明。郭迎新(2011)发现,大学男生的学习观比女生更加成熟,更倾向于建构主义。
一般认为,学习观的发展成熟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Schommer 发现:年级越高,大学本科生越不相信知识是简单和确定的、学习是快速的、能力是天生不变的。而且,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倾向于认为知识常常是不确定的。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学习观有日渐成熟的趋势。但这里存在的问题是,所测查的可能是年龄和教育水平的共同作用,在此项认知成长的细节问题上仍存争议。
Leicester(1998)的研究表明,教育水平预测了学习观的两个因素:知识组织观及知识稳定观,而接受教育的多少似乎不能影响学生对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两个因素的理解。即个体接受的教育越多、教育水平越高,他们越有可能相信知识是高度复杂、而且是不断发展的。Schommer 发现,本科生比专科生具有更成熟的学习观,但并不是所有方面都更成熟。本科生比专科生更倾向于认为学习能力是固定的,而专科生比本科生更倾向于相信知识是确定和简单的、学习是快速的。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年龄相当,但是他们的教育水平有差异,因此可以认为是教育水平导致了他们学习观的不同。这个研究结果同时也验证了学习观各个因素的发展并不均衡同步的观点。
美国学生的学习观是他们教育水平和专业领域的函数,而韩国学生的学习观仅仅是他们专业领域而非教育水平的函数。这个研究暗示了专业领域对学习观的影响。已毕业学生和社会科学的学生倾向于相信学习是采纳不同观点来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处理不确定情境的过程;而未毕业学生和工科学生倾向于认为学习是接受由教师传授的用公式表示的真理的过程。Jehng 等人(1993)、Paulsen 和Wells(1998)发现,专业为“软科学”的学生比专业为“硬科学”的学生更不相信知识的确定性,更加信赖自己的推理能力,并且更不可能把学习看作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姚梅林等人(2004)发现,理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倾向于具有学习的先天能力观、快速学习观。
学业任务、学习和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可能会反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即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观。另外,学习经验的性质影响了学习观。如果学生所接触的知识经常互相矛盾或者随着时间变化,他们就可能转变对知识确定性问题的看法,对知识发展变化的本质更加了解和接纳。学生如果总是接受传统的结构良好的知识灌输,他们就可能产生比较僵硬的知识性质观。
有研究者认为,学习观是家庭和正规教育的产品,孩子所形成的学习观受他父母内隐的学习观以及教养方式的影响。另外,不同社会文化对个体学习观的影响在于它为个体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机会、有利条件和阻碍因素,致使形成和发展起不同的学习观倾向。
大学本就是开放和包容之所在。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实质上是从文化的角度对大学生学习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干预作用。必须牢牢把握课堂教学主阵地,鼓励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和理念,积极有效地与学生沟通,与时俱进推动教风改革;同时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齐抓共管,把学风建设纳入到学校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为优良学风建设提供思想和管理上的支持。另外,努力丰富第二课堂建设,开展文明健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
大学生应自觉摆脱中小学生单一学习的概念,努力成长为有胆有识、有志有慧的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树立“主人翁”意识,全面塑造自己,拓宽视角、创新思维,充分培养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大学四年应不断跟进针对性的学业生涯规划,发掘潜能,激励自身去获得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与技能,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创造性地和愉快地应用它们。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克服困难的坚持性、良好的学习情感、顽强的学习意志和期望成功的愿望等。所以,我们提倡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着手,梳理成长路径、提升意志品质、提高学习效率、陶冶生活情趣、勾画成功愿景,心理因素和智力因素形成良性循环,以使得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后,更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1]刘儒德.大学生的学习观[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4) :74~78.
[2]姚梅林,项丽娜.不同经验群体的学习观比较[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1) :43~46.
[3]王学臣,等.大学生的学习观及其与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31(3) :732~735.
[4]郭迎新.徐州地区大学生学习观、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策略关系研究[D].泰安:曲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5]朱平莉.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观研究——以海南大学为例[J].海口:海南大学学位论文,2012.
[6]魏新婷.“90 后”大学生学习观新特点调查研究[D].温州:温州大学学位论文,2013.
[7]Leicester.The influence of age and education on epistemological beliefs[J].Th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8,68(4) ,551~560.
[8]Herman Buelens,Mieke Clement & Geraldine Clarebout: University assistants' conceptions of knowledge,learning and instruction[J].Research in Education,2002,(67) :44~52.
[9]Marlene Schommer-Aikins,Orpha K.Duell & Sue Barker.Epistemological beliefs across domains using Biglan's classification of academic disciplines[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3,44(3) ,347~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