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4-04-09 04:33:32张全辉
关键词:民族服饰苗族服饰

熊 云 张全辉

(保山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保山 678000)

昌宁县耈街乡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是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美学价值,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依赖农耕文明的昌宁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也和其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遭遇着被边缘化、被遗忘、被破坏甚至消亡的严重威胁。在这一严峻的现实面前,对其传承保护现状的调查就显得异常重要和紧迫。

1 打平、土皮太苗族服饰保护现状

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自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已得到县上划拨的一定的保护经费,一部分用于建立传承人资料库和补助传承人,一部分用于在土皮金叶小学内建设民族文化活动室,以供小学生学习苗族传统的纺织、刺绣工艺。经过与乡干部和村干部座谈后了解到,自当地苗族服饰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有近20 人次前来参观考察。乡干部介绍了目前乡上保护此项目的一些做法:首先,收集传承人资料进行数据录入,并发放给传承人一定的补助金。其次,努力为苗民创设种火麻的条件,因昌宁县被评定为无毒县后,就禁种大麻,而苗衣制作需采用自植、自纺、自染的火麻土布,禁种大麻对苗衣制作有一定影响,现乡里已向县上申请批准种无毒大麻,批准文件也已下发,允许种植火麻。最后,在苗族聚居的小学建立民族文化活动室培养学生织麻、绣花的技能,继承传统文化。

苗族服装没有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前,当地人对苗族穿着也司空见惯,不以为奇;自被评为保护项目后,对当地上百年来就有的苗装也另眼相看,凡乡上举行重大活动时,就让苗族群众穿戴民族服装后进行表演,如2008年耉街乡集镇扩建工程竣工典礼上就由四位苗族姑娘做礼仪,让来宾一睹耇街的民族风情。

耉街乡少数民族中彝族所占比例更多,但比起居住在深山里的苗族被汉化的情况更突出,特别是着装上汉化更明显。苗族则较完整地保留了民族传统服饰,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汉化,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基本不穿民族服饰,但是在重大的节日中是必须穿戴民族服饰的。由此可见,现代信息的发达,直接影响到民族乡镇,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价格便宜、式样新潮的服装也深受各民族人民的喜爱。

对于本民族服饰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当地苗族人民还是引以为自豪的,但以它作为资源开发,提高经济收入则表现出较茫然的态度,对本民族服饰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没有足够的认识。在土皮太原村支书熊发智家座谈时,曾经当过兵的他表示对本民族服饰成为保护项目还是感到高兴的,认为是一件好事,但如何去利用、开发它就没有想过,并且觉得也不会起什么多大的作用。

2 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传承与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于2009年5月、7月,2011年4月及2012年2月多次深入苗族村寨调查采访,收集材料,分析研究,进而对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传承与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如下总结:

(1)当地政府部门已认识到保护苗族服饰文化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加以保护,但力度不够。如前文所提到的建立传承人资料库,颁发传承人证书,给传承人一定的物质奖励,有一定程度的扶持;为苗族地区申请种植无毒大麻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为苗族服饰技艺的传承也创设了一定的条件;意识到这一文化精华要得以传承下去,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通过在小学建立民族文化活动室为苗族服饰技艺的传承创设一定的空间;但毕竟还处于摸索探寻的第一阶段。虽然有一定的措施,但却还没有形成制度,还没有形成规范的、系统的、全面的政策法规。

(2)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人们普遍对苗族服饰的关注。少数人知道苗族服饰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具体情况并不熟悉,如: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加以保护?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是什么?人们对此缺乏认识了解。而对当地苗族文化、苗族服饰文化研究几乎没有,对如何传承保护、开发利用的分析研究也是空白。

(3)当地苗族村民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就算是一些受过教育,有文化有知识,甚至是机关工作人员对自己本民族的这一文化精华反应也较为淡漠,没有认识到蕴涵其中的重要价值,这一民族文化在未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4)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外界信息的无孔不入,苗族服饰汉化情况明显,传统技艺的传承受到一定的影响,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服饰兴趣不浓,制作技艺明显不如上辈。如在以前年轻姑娘在出嫁前要为自己一针一线地精心制作嫁衣,唯恐手艺不精遭人嘲笑,从而努力学习刺绣技艺,而且盛装的制作,往往是由一个人完成;而今的年轻姑娘制作嫁衣时往往需要别人的帮助,否则难以完成。现在年轻一代制作传统服饰技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退化的倾向,苗族服饰制作工艺面临消亡的危险;而制作工艺消亡也就意味着服饰衰败,随之,服饰文化也将走向消逝。

(5)当地苗族服饰受现代一些审美观念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如在包头后面的装饰原采用彩色毛线制成缨子挂在其后,如今大量取代的是30、40 厘米长的红色或黄色的中国结。受其他民族服饰或本民族其他地方服饰的审美影响,服饰在局部上有所改变,如乡文化站所采集到苗族服饰照片中,在大围腰的上部分出现了阿诗玛的刺绣头像及阿诗玛三个字;文山苗族的绣花绑腿出现在小媳妇的腿上,并认为只要其他的苗族妇女看到自己漂亮精致的绑腿也会竞相模仿。

(6)现制作的苗衣采用麻布的部分越来越少,而采用现在很流行的十字绣的布料,这固然与20 世纪90年代以来县上禁止种麻有关,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信仰文化的变异。再如据老支书熊发智介绍,过去老人去世给老人穿长麻衣,系麻腰带,现在也没有那么多讲究。年轻一代对服饰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知之甚少,只认为穿着漂亮就行了。

(7)20 世纪90年代以前普遍穿着本民族服饰,现在则在重大节日时才穿着,方便实用的现代服饰深受苗民喜爱。苗族男性服饰已基本被周边其他民族的服饰尤其是汉族服饰同化,部分女性着装基本还保留着传统的特点,但已融入大量其他元素,体现出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时代性、各民族服饰相互融合的特点。

(8)昌宁苗族服饰技艺的传承主要还是以家庭内部老一辈向下一代讲授传承为主。老支书熊发智说,女孩要掌握针线活,制作嫁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年幼时没有好好学习则会遭到别人的歧视,老辈总是告诉晚辈一定要好好地学,才能制作出漂亮的服饰,才不会被别人看不起。但年轻女性掌握传统的服饰制作技艺大为衰退,部分传统的装饰工艺被省时省力的机械化加工代替,如部分苗衣采用的刺绣图案是机绣,而且多数采用现成的装饰花边缝在衣袖上、围腰上,并出现大量的塑料饰品,装饰在包头、围腰上,使传统的由造型、图案、色彩、技艺组成的符号系统的文化性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视觉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由此而改变。

猜你喜欢
民族服饰苗族服饰
苗族蜡染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学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44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雪人的服饰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20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44
苗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