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功效*

2014-04-09 02:22张庆武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全民青少年

张庆武

(安徽中医药大学体育部,安徽合肥 230038)

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功效*

张庆武

(安徽中医药大学体育部,安徽合肥 230038)

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和体育学等方面的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资料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对“阳光体育运动”和“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的开展和实施、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公民体育权利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及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功效.

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功效

家庭、学校、社区三方面合作教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共同关心的问题.如何使这种合作关系随着合作进程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不断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1].在美国、日本及西方各国,都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推进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教育,并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与国外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举措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目前,我国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还处于一定程度上的互动状态.本文通过对我国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功效的研究,提出强化家庭、学校及社区体育合作的相关思路,为更好地发挥家庭、学校及社区体育的教育和服务功能,以及三者一体化进程的有效推进提供参考.

1 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

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定义是:“遵循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基本规律,通过家庭、学校、社区体育的互相渗透与有机结合,并建立一定的组织和保障措施,共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体育学习能力以及持续发展的过程[2].从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不同空间相互合作,在充分发挥各自功能与优势的前提下进行优势互补,达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建立体育人才、物质、信息等资源合理交流与整合的合作体系.表现为过程的连续性;以各子系统的作用发挥为动力及其整合的发展过程;以一定的组织与措施为保障及其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

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已成为一种共识,但依据针对的对象不同出现两种提法:一是针对青少年群体提出的“一体化”,即建立以学校体育为主体,家庭体育为基础,社区体育为依托的一体化体育教育网络;二是针对广泛的社会大众群体提出的“一体化”,即建立以社区为中心,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依托的一体化网络.这两种“一体化”模式都是通过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互相渗透与有机结合,使三者相互联系并构成统一的整体,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全员性的体育.通过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形成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大体育格局.其特点有:① 互补性.可实现体育资源的共享,互通有无;② 整体性.体育教育贯穿学校、家庭、社区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③ 终身性.体育教育不仅存在于学校,还存在于家庭、社区的自我教育之中.

2 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群众体育事业取得巨大发展,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提升,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进一步增强,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更加强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体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体育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和环境进一步改善.群众体育科学化与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关系到体育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体育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等一系列重要体育政策法规颁布实施,为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些政策法规明确提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整合街道辖区单位、学校的体育设施、体育人才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学校体育共同发展;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十二五”期间,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实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提升等,为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广阔空间.

2.2 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群众体育领域,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不足,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组织体系建立、科学健身指导等方面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已成为我国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的基础性薄弱环节.

在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方面: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偏小;体育锻炼人群的组织化、科学化程度偏低,群众的体育健身科学素养相对落后;群众体育的公共财政投入明显不足,群众体育的健身基础设施严重短缺且质量较差,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社区体育主管部门的体育公共服务能力薄弱,公共服务职能尚未完全有效发挥;街道、社区缺乏体育管理人员,社区体育工作不能得到落实;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程度较低,并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总之,体育发展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待深化,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有待提高,体育理论建设、政策研究、队伍素质等方面都面临新形势下体育发展与改革的严峻挑战.

3 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功效

3.1 有利于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和“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的开展和实施

2007年4月29日,我国政府正式宣布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旨在促进大、中、小学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水平的,由学校、社会、家庭多方组织的一体化体育工作,其工作重点和中心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3].《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以各级各类学校、体校、公共体育设施及社会各类性质的体育设施为载体,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网络建设;探索创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青少年体育的氛围,促进更多的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全面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4]

“阳光体育运动”和“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都是以“增强青少年体质”为核心任务,是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对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的发展及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全面完善家庭、学校、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使家庭体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互结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以及组织和保障措施,实现青少年体育锻炼途径的多元化,以满足青少年便捷、安全参加体育健身的需要.这是一个长期需要坚持的过程,必须保证“阳光体育运动”和“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一体化正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共同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和“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的宣传、推广、开展和实施,并保证其长期有效地发展.“阳光体育运动”和“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的开展和实施与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2 为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提供服务和保障

全民健身体系是一个由能够为不断满足全体公民体育健身需求,改善全社会体育健身环境条件,明显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提供服务和保障的要素和关系构成的整体[5].“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为重点.国务院2009年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强调:基层文化体育组织、学校、家庭应加强合作,支持和引导学生参加校外体育活动.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作为全民健身大系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形成合力,有利于实现体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三者协调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全民健身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学校拥有众多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和体育人才资源,特别是近年来体教结合的快速发展,使得学校拥有众多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和体育专业学生,如果这些人群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成为全民健身的骨干力量,对丰富全民健身的内容,提高全民健身服务的质量,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和组织体系等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社区拥有丰富的体育场地资源,广泛的基层体育社会组织,丰富的综合服务与管理经验.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的一体化发展,能有效提升社区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充分调动社区内青少年学生和家庭成员广泛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提高活动的普遍化、经常化、科学化和社会化水平.

3.3 有利于公民体育权利的实现

“十二五”时期群众体育的发展目标是:全面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强化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建立和完善以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组织建设、活动开展、健身指导、科学评估等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4].《全民健身条例》强调:“公民有依法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依法保障公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体育权利是人民群众生命延续的主要手段,是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重要保证,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权利和利益问题之一[6].在某种程度上,公民体育权利能否得到有效地实现和保障,不仅关乎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开展,还关乎整个体育事业能否稳定、持续、健康地发展,甚至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公民体育权利实现的程度已成为衡量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公民体育活动的开展通常需要专门的场地、器材和专业人员的指导,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组织与协调等各项条件,而这些条件仅凭公民的个人力量和能力可能无法达到和顺利实现.而通过建立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能让广大的师生、家长、社区居民互相利用学校和社区的体育资源,开展互利互惠的合作活动,满足他们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权利在获得保证的基础上得以充分实现.

3.4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政治理念,是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的全方位协调发展与进步,它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和谐社会是各类社会系统良性运行和互相促进的社会[7].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家庭、学校和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积极因素,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构建和谐家庭做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通过家庭体育的开展,既能增进身心健康,又能增强家庭成员的凝聚力,使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从而营造和谐、向上、团结的美好气氛,这对一个家庭的稳定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均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社区居民或学生的家庭成员,参与社区和学校等公共场合的各种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有助于建立平等友爱、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进而促进和谐社区、和谐校园的建设.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下,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这也是三者积极配合的前提和基础.和谐社会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健全、稳定的社会健康机制,这需要政府从社会管理角度为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和帮助,取决于社会成员成长过程中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的养成.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加强个体、学校与社区间的合作,能促成家庭、学校及社区间在“共建”“共管”和“共享”的格局中达成有机整合和融通.因此,正确、全面、充分的认识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既是服从、服务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3.5 有助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

研究表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面临的供给困境主要体现为:供给的主体单一、供给的对象有限、供给的总量不足、供给的结构失衡、供给的方式简单和供给的制度缺位等[8].当前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加大政府投入、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力量、生产更多更好的体育产品、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等,有效扩大体育服务供给[9].

《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体育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体育社会管理和服务,实现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强化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建立完善以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组织建设、活动开展、健身指导、科学评估等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一体化满足了这种精神和主张.通过建立完善的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一体化组织、管理和服务体系,对社区和学校内的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场地资源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通过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和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有效解决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开放使用率低等问题;通过发挥学校体育人力资源、社区体育指导员、基层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优势,为社区居民、学生和家庭成员提供健身组织服务、健身指导服务及体育活动服务,保障他们参加健身活动的权利和需求,形成社区居民、学生和家庭成员日常锻炼的公共体育服务网络体系.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一体化能有效缓解当前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体育资源总量不足、物质和产品都不能充分满足群众基本需要的现实,夯实体育发展基础,增强体育发展活力,拓宽体育发展渠道,使我国体育事业的管理体制、资源配置、内部结构和运行方式等能主动适应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的要求,满足社会各类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有效地促进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3.6 有利于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主动接受体育指导、教育、参加体育锻炼,是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也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终身体育的目标是将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终身享用,其核心是体育贯穿人的一生.终身体育的目标与我国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是一致性的.

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家庭体育是终身体育的起点和保证;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和重要环节;社区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发展和延伸.三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贯穿人成长的始终,是终身体育的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统一,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能共同推动终身体育的发展.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每种体育形态的优势,从而形成终身体育思想下的“体育合力”;有利于实现各种体育间的互相作用,加强体育的整合效应;有利于促使人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帮助人们实现体育锻炼的经常化、整体化、系统化与科学化.这也是终身体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4 结语

目前,我国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必须加快步伐促进家庭、学校和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三者的关系密切,又不可互相代替,必须有效地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以取得最佳功效,为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1]彭茜,郭凯.家庭、学校、社区合作的功能及其运行机制[J].教育评论,2001(4):28-30.

[2]沈建华.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体育发展的基本含义、基本要素和基本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3):81-85.

[3]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7,14(8):11-14.

[4]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1-04-01).http://www.sport.org.cn/p news/2011-04-01/348735.html.

[5]董新光.关于全民健身体系的理论构架[J].体育文化导刊,2005(5):5-7.

[6]谭建湘,胡小明,谭华,等.“十二五”我国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研究[J].体育学刊,2011,18(4):1-6.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

[8]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等.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困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8):1-4.

[9]国家体育总局.完善体育服务体系要准确把握理论实践问题[EB/OL].(2012-11-28).http://www.sport.gov.cn/ n16/n1077/n1227/3622268.html.

The Efficiency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mong Family,School and Community Sports

ZHANG Qingwu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fei 230038,China)

By us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 education,sociology,sports science,etc.,and adopting the approaches of literature research,data analysis,comparative studies,etc.,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grated sports development among families,schools and communities.The researches show that the integrated sports development among families,schools and communities have positive promoting efficiency in carrying out and practicing the“Sunshine Sports”,“Juvenile Sports Promoting Program”,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fitness system,the achievements of national sports rights,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and the perfection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system,and the realization of a life-long sports goal,etc.

family sports;school sports;community sports;integrated development;efficiency

G806

A

1009-1734(2014)10- 0062- 05

[责任编辑 高俊娥]

2014-07-15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11-12D178).

张庆武,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E mail:zhang_qw@sina.com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全民青少年
全民·爱·阅读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青少年发明家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