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青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

2014-04-09 02:11夏文贵
思想战线 2014年6期
关键词:广大青年特色政治

夏文贵

论当代中国青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

夏文贵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广大青年的利益相关性极为密切。当代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当代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面临深刻挑战。因此,必须积极推进当代青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水平建设。

青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价值;路径

一、当代中国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价值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今中国的主流价值形态和主导社会发展模式,与人们的利益相关性极为密切。当代中国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归宿感、效忠感和使命感,于未来中国及青年自身发展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巩固对党的执政地位的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①刘云山:《在 “欧洲学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研讨会上的讲话——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几个维度》,参见http://cpc.people.com.cn/n/2014/0710/c64094-25263821.html,2014年7月10日。当代中国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本质上就是坚定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领导核心,“当今中国的一切发展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刘云山:《在 “欧洲学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研讨会上的讲话——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几个维度》,参见http://cpc.people.com.cn/n/2014/0710/c64094-25263821.html,2014年7月10日。邓小平曾深刻指出: “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80页。这表明,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福祉的大事,党的发展与国家、民族、个人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广大中国青年对党的执政地位的认同,具体体现在其对党的情感、组织和价值认同之中。对党的情感认同,就是从心理、情感和态度上肯定党的历史,坚定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党情、国情、世情而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信心,能够客观、理性看待党执政以来的成绩、曲折和问题。对党的组织认同,是个体在认知、心理和行为上对党的组织架构、制度模式、执政方式等的认同,标示着个体对党组织的忠诚和拥护。对党的价值认同,就是对党所追求、奉行的理想信念、价值原则,对党所施行的执政理念的认可和信仰,本质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和自信。

(二)有利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④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6页。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政治认知、情感和态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续发展需要稳定的秩序保障。人类社会的政治实践表明,稳定的社会秩序是政治体系存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社会政治体系的存续和发展源于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这种认同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无疑,广大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可和拥护,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发展所需的秩序基础建构和保障。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续发展需要有力的人才保障。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激烈竞争的人才本质趋势深刻凸显,各国无不把人才的培养、选拔、争取,作为重大的国家战略加以推进和展开。在各种人才形式中,作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广大青年,是国家最为集中的人才形式和宝贵资源,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程度,直接关系着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最后,当代中国青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主力军。我国当代青年成长于开放、多元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具有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等良好素质,这决定着其在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必然居于主体地位。同时,广大青年只有把自身利益的追求、实现与民族、国家利益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方能更好地获得发展和进步。

(三)有利于当代中国青年的人生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涵着丰富的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首先,有利于思想政治认知的发展。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人类和思维的基本认识和方法,开阔了广大青年观察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思维和视域。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青年辨别政治方向、理解政治策略、认识政治优势的根本依据,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别于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的价值模式和实践模式的认知。其次,有利于能力素质的提高。 “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当代青年充分展现才能、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广阔的实践锻炼机会和平台。同时,改革开放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增强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最后,有利于人生境界的锤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蕴含的新观点、新理念、新价值,影响着当代中国青年的人生境界:一是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民本情怀熏陶;二是和谐理念倡导下的开放包容心态、求同存异气度引导;三是正确价值观的形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矫正人们的价值偏差;四是兼收并蓄的胸襟拓展。强调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博采众长的要求,激励着当代青年要善于学习、借鉴和运用一切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五是任重道远的担当精神升华。

二、当代中国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现实分析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呈现出多元、多样的发展态势。基于这样的视阈,深人探析广大青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现实应关注以下三方面:

(一)政治参与的有限性阻塞了广大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真切感受

亚里士多德关于 “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①转引自唐士其 《西方政治思想史》(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页。的观点表明,人天然地具有参与政治的冲动和愿望。政治参与是 “公民对政治过程的介人,是以公民为主体的政治行为”。②周 平:《政治学导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5页。一般而言,政治参与包括:一是对社会政治过程的参与,如政治选举、政治投票、政治集会、政治接触等;二是政治表达,即公民在政治生活领域,通过一定言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要求、意见、建议、不满或压抑的过程。政治参与程度取决于公民的政治素质和政治体系的现代化程度,政治参与的充分保障,有利于造就公民对国家和政治系统的高度责任感、归宿感和效忠感,进而保持社会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但当下我国政治参与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与成长于较为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的广大青年对自由、民主的较高认同、向往和热情极为不协调、不适应。一方面,广大青年的公民能力不足,如政治知识贫乏、政治技能欠缺、权利意识淡薄,限制了政治参与的实践能力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认知;另一方面,广大青年的政治参与机会较少、参与方式较为有限。受制于我国政治参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广大青年的政治参与权利和要求得不到有效的制度回应和保障,进而对政治系统缺乏具体感知和体认。另外,参与渠道的有限、不畅或缺失,造就了部分青年的政治冷漠心理,认为参与与否、表达与否,结果无非就那样。

(二)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弱化了广大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和政策创制能力的信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开放战略的前瞻性、真理性和实效性已为实践所证明。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负面问题,及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较为引人注目,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贪污腐败、贫富差距、诚信危机、道德沦丧、生态失衡,以及不良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等。诚然,这些问题的出现,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代价”,但同时也深刻表明,我国现有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步伐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还较为不协调,本质上是政府政策创制能力的不足或欠缺,从而不能有效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正义与生态效应之间的良性循环。塞缪尔·亨廷顿指出:“一种政治体制首先必须能够创制政策,即由国家采取行动来促进社会和经济改革,才能成功地处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117页。在现代化的推进中,代表一定政治体制运转的现代政府,必须要在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具有较强的政策创制能力,进而方可形塑和坚定人们的政治信心。我国改革开放主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一个经济社会充分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涉及人们价值观念、态度、期望、文化水准、教育等的全面推进过程。在现代化进程中,现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创制能力,必然会转化为人们内在的效率感、公平感和福利感体验,进而影响或形成人们对政治体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广大青年在社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当其通过各种形式看到、听到、亲身感受到社会中存在的这些负面问题和现象后,难免引发心灵上的冲击、困惑、迷茫、压抑和愤懑,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怀疑,对现有制度安排及其政策创制能力能否引领社会发展、实现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产生动摇。

(三)全球化的负面效应冲击着广大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信念

全球化的本质是各种要素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互动,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同质化过程或倾向。其中,西方话语主导下的思想文化的全球化对我国主流价值形态的负面冲击甚大。首先,多元价值取向削弱了主流价值形态的主导性。全球化视域下的我国改革开放,在极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各种文化思潮大量涌人,客观上造就了多元价值取向的滋生繁衍。伴随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利益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价值选择的独立、多样、多变和差异深刻显现,也随之出现了价值模糊、混乱、迷茫,一定程度上削弱、淡化了主流价值观的主导性。其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和输出,干扰着广大青年的价值判断、选择和确认。一方面,西方国家通过书籍、广播、网络等媒介宣扬资本主义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的普世价值。另一方面,积极宣扬所谓的 “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尤其受苏东剧变的深刻影响,让极少部分当代青年确信,资本主义在自由、民主、人权、社会保障、生活环境等方面远优于社会主义,部分青年思想西化倾向严重,政治信仰淡化。最后,伴随全球化的推进,发端于西方国家的一些错误思潮,如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或隐或显地丑化、矮化着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些错误思潮的共同特点是,以自由、民主、人权以及质疑和反思历史为旗帜,极力倡导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想观念,试图蛊惑、扰乱人们的思想,混淆人们的认知和判断,对广大青年危害极大、影响极深。

三、深化当代中国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路径分析

当代中国青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现实表明,必须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水平建设。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广大青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的促进作用

立足政治学视阈,我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做出以下突破:首先,应有益于促进广大青年的公民能力建设。公民能力是 “公民行使公民权利、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能力”,②周 平:《政治学导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4~175页。是公民政治素质的核心。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强化意识形态教化之时,应融人旨在提高公民政治素质的政治性知识的教育和普适。其次,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自由民主、三权分立的宪政理念和实践,是影响当代中国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因素。因此,消除广大青年对西方竞争性、选举性为核心的宪政理念与实践的盲从和误区具有重要意义。毋庸讳言,作为价值形态的宪政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追求和发展的基本趋势。但作为政治体制的宪政民主,其实践形态、实现路径却不是单一的、惟一的。③例如,目前,除了西方选举民主、代议民主模式而外,还有代表制民主、协商民主等形式。事实上,西式民主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生已深刻表明,历史并未终结于西式民主,民主的形式和发展应与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相适应。一种政治制度的好坏,不在于其形式的完美和精致,而在于其所能够创造的社会秩序、福利、安全和正义。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蕴含的政治发展模式 “不是反民主模式,而应当是一个民主改善模式”。④郑永年:《民主的危机及其未来》,参见http://www.zaobao.com/forum/views/opinion/story20140513-342655/page/0/1,2014年5月13日。该模式在国内建设和应对世界经济危机中的制度优势和力量已渐次显现,是西方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和发展。最后,突出形势政策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国内外的大事和大势,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开展以形势政策教育为主题的论坛、讲座或宣传,引导广大青年正确认知国情和国际情势,消除疑虑、困惑、迷茫和不满,引领社会心态和情绪。①关于社会心态、社会情绪的分析,参见夏学銮 《当前中国八种不良社会心态》,《人民论坛》2011年第4期 (下),该文对此作出了颇有见地的分析和梳理。

(二)加强以政治参与渠道多样有效为重点的政治体系改革,增进广大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真切体验

“现代政体之有别于传统政体就在于它的政治参与水平,而发达政体之有别于不发达政体则在于它的政治制度化水平。”②[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60~61页。政治参与程度和政治制度化程度,是政治体系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发展。改革和完善政治参与机制,是我国政治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进一步规范和深化体制内的参与行为。拓展广大青年在政治选举、投票、结社、聚会、游行示威中的权利保障,通过切实的政治过程参与和体验,培养和锻炼其良好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感知和体验。另一方面,积极引导、规范体制外的参与行为。伴随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制度外的参与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自由化,参与活动也倍加频繁。通过网络公共平台,人们自由地表达观点、意见和建议,发表对社会事件、时事的看法,宣泄疑虑、愤懑,寄托希冀,形成了备受网民追捧的以 “网络大V”为代表的意见领袖和网络舆情,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为此,规范和引导体制外的参与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引导舆论方向势在必行。

(三)加强以提高政府政策创制能力及其公共政策绩效为核心的现代政府治理能力建设,增进广大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现代政府治理能力建设的核心,在于提高政府的政策创制能力及其公共政策绩效。公共政策绩效是政府政策创制能力的具体化和衡量标准,体现为经济效益、社会效果、生态效应的有机结合以及人们内心的效率感、公平感和福利感体验。加强现代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是夯实广大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具体包括如下标准:一是权力运行的规范化。权力的运行是政府治理的核心。因此,要不断完善权力制衡机制和权力监督体系,保障政府权力按照既定的规范运行,杜绝任何超越法律制度规范的权力运行;二是法治化。现代政府治理的规则必须法律化、制度化,要体现宪法和法律的最高权威,不允许任何组织或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三是民主化。现代政府治理必须体现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要有利于人民的参与和表达;四是适应性。现代政府治理必须适应和体现我国社会正由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的要求,不断革新传统治理模式,摒弃不当治理方式;五是协调性。现代政府治理既涉及各层级政府间,还包括社会组织、企业、民众等社会治理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六是体现效率与公平。现代政府治理必须体现行政效率、经济效益、生态效应及社会效果的统一,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由此,不断化解改革开放进程中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消弭人们心中的困惑感、焦虑感、失望感和不公平感,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加强对广大青年切身利益的关注和解决,增进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归宿感和效忠感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27页。在社会生活中,形式多样的各种需求和利益是人类自身存在的必然性。同样,作为独立鲜活个体的当代青年也有着各种形式的切身利益要求,如个人发展、就业、安全、健康、尊重、自我实现等。这些利益形式和要求,是广大青年始终绕不开的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切的核心利益,关系着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归宿感、使命感和效忠感。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来说,在经历学校教育,完成学业后,何去何从便成为青年学子首先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这既是理想与现实的考量,也关乎实实在在的生计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本质上是对现实政治体系的要求,能否恰当、有效地回应和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反映着现实政治体系的吸纳能力。目前,现实就业渠道的有限性所造就的 “公务员热”、 “事业单位热”,本质上是 “体制内”和 “体制外”的传统职业划分模式弊端所致。这种人为的划分标准在现实中最直接的体现便是薪酬福利、未来保障、社会地位、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在这种制度驱使下,寻求 “体制内工作”便成为当代青年学生的职业首选。因此,政府在有效拓展就业渠道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社会制度改革。

(责任编辑 段丽波)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13JDSZ2047)

夏文贵,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云南昆明,650091)。

猜你喜欢
广大青年特色政治
特色种植促增收
新发展阶段要践行“两个维护”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中医的特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完美的特色党建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学雷锋要有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