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社会性别教育探究

2014-04-09 01:49段舒颀赵安民
社科纵横 2014年5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政治思想

段舒颀 赵安民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具有属人性。与知识教育和科学教育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标和价值中,深刻地蕴涵着“建设人本身”的元素,它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克服“道德人”、“经济人”及“工具人”的局限,按照人的属性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人真正成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作为生命个体的两性男女,性别是其最根本的存在方式,而性别关系就成为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它天然的具有两个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性别(gender),即性别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由语言、交流、符号和教育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判断性别的社会标准,是一整套有关男人该怎样行为和女人该怎样行为的观念和规范。”[1](P18)社会性别作为一个独特的、新兴的研究领域,其核心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有诸多的内在契合。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研究社会性别,将社会性别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范畴之中,正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体现,这不仅能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同时也能够引起人们对社会性别教育的重视,从而塑造出健康的、完整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一、解读:中国社会面临的性别境域与困惑

性别(sex or sexuality),即解剖学意义上的男女,指男女两性在染色体、性腺、解剖构造、生理机能、身体形态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生物属性。在儒家文化浸润下的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性别从来都遮盖着神秘的面纱而站在庄严肃穆的主流文化的对立面,成为我们讳莫如深的话题。以此为背景,性别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并没有能够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议题。尽管“男女平等”被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然纵观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近50年的教育实践与研究,却依然对性别保持着疏离的态度。正如闫广芬学者所言,“我国的教育经历着一段漫长的缺乏性别省思的荒漠期。”与之对立,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正越来越多的经历着多元文化的冲击。“性别”,这个曾经被我们“视而不见”的话题已悄然成为中国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一个挑战,成为我们不能再漠视的亦需要我们以严肃的态度来审视的社会问题,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性别困惑。

1.来自性别角色的困惑

作为社会人的我们需要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各式各样的角色,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性别角色将贯穿我们生命的始终。性别角色(gender role)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角色,“是指每种性别在所属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所规定及希望的特定的行为模式。”[2](P50)概言之,性别角色就是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由于生物的“性”不同,社会对其期待也不同,男女两性就会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呈现出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性别气质:男性应当有男子气概和阳刚之气、有社会担当、有责任感,女性则婉转温和,具有阴柔之美。然而,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中性化浪潮却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两性的角色划分,带来性别角色模糊化的弊端。在这种流行文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及青少年们以“中性风”为时尚的风向标和审美的标准来“改造”自己的性别、弱化自身的性别特点,男性向“伪娘”靠拢,涂脂抹粉、说话娘娘腔甚至搔首弄姿,而女性则追求豪放、粗暴的“女汉子”行为并以此为美。这种性别角色的混淆、模糊,不仅会导致社会成员自身的认知偏差和行为的失范,若长此以往不加约束的发展下去,还将造成家庭和社会伦理的混乱。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不同性别的个体各自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并承担起自身社会角色所赋予的社会责任,如果我们的社会缺乏具有智慧、坚毅、富于挑战、勇于承担责任和胸怀宽广的真正的男子汉,那么我们的民族就会失去抵御困难和灾难的勇气和力量。

2.来自性别价值的困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即人作为价值客体对自身及社会的积极效应。这一观点表明,人的价值的实现,既包涵人对“自我”的维护、尊重与满足,又包涵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在我国传统的父权制社会中,男性是社会的核心,其人生价值的实现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社会发展至今天,虽然我们早已抛弃男尊女卑的枷锁,但男性的人生价值却几乎未发生变化,男性在公共领域内取得的学业、事业等成就,不仅能获得自身的满足感,也能获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男性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可融合的,不存在非议与矛盾。1949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不仅从政治上解放了妇女,也在循序渐进中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社会制度,女性更多地拥有了和男性相同的权利,也获得了合法化的政治权力。在现代社会,“女性与男性一样接受尽可能多的教育,她们广泛参与社会劳动,具有婚姻的自主权,获得职场的成就,妇女地位显著提升。”[1](P8)然而,即使是在公共领域获得瞩目成就的女性也必须兼顾好家庭生活中女儿、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否则就受到社会对其不符合“贤妻良母”这一标准的谴责与非难。同时,我国社会习惯于以一种戏谑的、调侃的语气来评价女性之中的高学历者,甚至把“女博士”归类为第三种性别。这一系列社会现象无疑是对女性的歧视和否定,也成为女性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巨大阻碍,“它使得女性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比男性面临更加艰难的选择和更多的痛苦与矛盾”[3](P137),这就是我国社会存在的性别价值困惑,其根源在于父权制意识形态、文化符号具有褒扬男性价值、贬低女性价值的倾向,而文化又通过历史、话语及社会化的过程使不平等的意识形态合理化、合法化,并形成代际传递。来自性别的价值困惑反映出男女两性在现实中的不平等。

3.来自性别道德的困惑

性别道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它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以善恶为评价标准,它是调整男女两性相互关系的心理意识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代表着社会主流的、正面的价值取向,集中地反映在恋爱婚姻家庭道德之中。中国的传统社会强调天与地、阴与阳、夫与妻之间的自然秩序,这种等级秩序赋予男女两性截然相反的性别伦理,婚姻很少对男性提出要求,而女性则必须保持贞洁,相夫教子、孝顺公婆。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从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社会的原有面貌,建立起一套与传统社会全然不同的现代经济、政治、社会和心理结构,传统的性别道德也被彻底颠覆。然而,在人们追求思想解放与个性独立的今天,一部分人却乐于站在社会主流道德的对立面,不断刷新自身性别道德的底限,制造出“二奶”、“婚外情”、“约会暴力”、“换妻”等新的社会性别问题。我们的社会是由男性和女性所共同构成的“大家庭”,两性的性别道德问题并非只是涉及男女两方,更是涉及了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性别道德的滑坡会给家庭、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二、反思:以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研究社会性别教育的必要与可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的思想品德生成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发展至今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流价值观念和政治思想的灌输。作为人们性格、思想和灵魂的塑造者,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随社会发展的脚步而适时地调整自己、完善自己。它要乐于并善于发现新暴露出的社会问题,通过理性的思考和理论抽象来科学地把握、透析问题的本质,进而形成正面的主流价值观并以此来引导公众——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所在。面对我国社会目前存在的性别角色、性别价值和性别道德的困惑,开展社会性别教育应然地被提上议程。于是,怎样把社会性别教育落向实处就成为我们教育领域需要探索的一个新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天然地具有区别于通识教育的综合性及应用性,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研究社会性别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担当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为社会性别教育的研究开辟新的视界,也能够独立地承担起社会性别教育的重任,为社会性别教育创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1.关注社会性别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要求

从目前我国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并没有为“社会性别教育”界定出一个精准的内涵与外延。笔者认为,社会性别教育的概念应与“性教育”做出严格区分。它是一种性别敏感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是关于男女两性如何学会做人的教育,其本质是引导男女两性完成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并在这种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完美人格”。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或教育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它的本质不仅体现着教育的本质,更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既具有属人性,也具有工具性。于是,塑造“社会的人”,提升“人性”、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之中,我们总是习惯于将人抽象化、概括化。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人”恰恰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并且首先是具有性别的人。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来关注社会性别教育,使个体在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实现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对人的最基本的关怀。

2.关注社会性别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效用及意义问题。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4](P162)概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始终是以作为主体的“人”为中心的,是对于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肯定。社会性别教育关注的是具体的、有性别的、自主的人,旨在让人们“从性别的视角出发来认识自我、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从而正确的面对现实,塑造自我,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5],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诸多的内在契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考察社会性别教育,可以理解为一种“回归”,这种回归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重新审视教育视野中的“人”,把人理解为具有高度可塑性的、不断生成中的生命,帮助人们建构正确的性别意识和性别道德、塑造健全的人格,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及社会价值。

3.关注社会性别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指向的、社会的、文化的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它的“源头活水”,存在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之中:社会的变迁不断地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期待和要求。在国际社会中,社会性别意识已成为与人口意识、环境意识相并列的21世纪三大现代意识,它被纳入联合国的人类发展统计指标以及国际社会发展规划,成为衡量各个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以此为背景,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性别视角就成为我们需要反思的重要问题,而我国社会转型所显现出的一系列性别困境则以一种更加迫切的姿态来呼吁、唤醒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性别意识。因此,关注社会性别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超越学科的边界向现代化发展、向社会化发展的需要。超越学科的边界,指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学文化活动中淡化学科意识和学科边界,促进学科之间知识的互补和综合,在思维活动中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广泛吸取和借鉴各门学科的精髓。”[4](P14)它突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精神,折射出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性”的尊重,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以一种开放的胸怀和创造性的观念来打破传统教育对性别的淡漠及回避,并以“参与者”的身份主动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紧密结合社会的实际来更新、完善自己,不断地拓展自身理论的深度及实践的广度。

三、求索: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性别教育中的职能与功能

随着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我国的召开,社会性别的概念开始在我国普及,学者们不断地在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研究、发展社会性别理论,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然而,如前文所言,我国学者却并未对社会性别教育做出统一的、系统的解释。理论的“缺场”致使我国的社会性别教育实践至今为止依然处于一个“模棱两可”的模糊状态,人们或对社会性别教育存在着种种误读,或将其与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混作一谈。

如果对“社会性别”这一概念追本溯源,我们会发现它脱胎于现代西方社会的女权运动、女权主义理论及妇女研究,它是指基于自然性别的差异而被一定的社会文化所建构了的“性别”——社会性别理论的关键意义在于其明确了社会文化及社会意识形态赋予“性别”的社会属性,它的终极指向,是揭示社会性别体制状况并最终实现两性平等。那么,隶属于社会性别理论范畴的“社会性别教育”,应当是一种基于性别平等视角的、颠覆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性别敏感教育。区别于强调生物属性的性生理教育,它是强调社会属性的男女两性“性别角色社会化”教育,其实质就是男女两性价值观的生成以及社会化的过程,目标直指人格的全面成长。而作为人们价值观念的塑造者、引导者,作为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传播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它的“工具性”本质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目的性”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把社会性别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将社会性别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个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性别教育中的职能与功能,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性别教育引导正确的方向,在正确的方向下化解人们性别角色的困惑

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性别教育引导正确的方向,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活动及实践,从宏观的角度为社会性别教育的目标、发展路向进行规定与导向,避免社会性别教育“误入歧途”。同时,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以科学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引领,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借鉴,以启发等方式为手段,帮助人们理解、认同、接纳社会对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期待,扭转及纠正错误的性别观,并最终引导人们完成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以求化解我国社会存在的性别角色之困境。有学者认为,虽然“性”与“性别教育”都是有价值观的存在,但我们不需要、不应该把性别教育变成教育者灌输性别价值观的教育,而应当充分尊重个体的性别取向。此种观点笔者并不认同。盲目地尊重个体“性别选择”的自由仅仅只是一种理想,它会使得受众在性别角色的困境中更加迷惑。在多元性别文化的背景下,对于公众所呈现出的不同性别观点和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有责任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引导,这正是其职责所在。

2.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性别教育规范健康的内容,在健康的内容中化解人们的性别价值困惑

在媒介融合时代信息过剩的背景下,“露骨宣扬情色且不具有任何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文字、图片及视频铺天盖地地存在于互联网空间之中。这种信息因为与人类各层次基本需要的密切联系,比其他任何信息都能更高效持久地吸引注意力。”[6]这一客观现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担起“把关人”的责任,严格规范社会性别教育的内容,适时、适度、适当地从网络、书籍、期刊等大众传媒中选择、发掘社会性别教育的资源,对于不良信息做到不宣传、不渲染,以保证社会性别教育内容的健康、高尚、向上,避免社会性别教育流于俗套或落入低级趣味。规范、健康的性别教育,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人格教育”,它帮助男女两性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高尚的性别道德,帮助男女两性发展成为健全并富有创造力的生命个体,帮助男女两性正确理解和评价性别价值,并最终寻求男女两性在现实中的平等。

3.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在和谐的性别文化中化解人们的性别道德困惑

所谓文化整合,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特定组织通过某种方式和手段,在容纳多种文化因子的基础上确立共同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使一定群体成员在保持各自立场、看法的前提下,树立群体成员对组织的基本思想与价值认同,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有序性的过程。”[7]所谓先进的性别文化,是指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性别文化。它以男女平等为视角,“承认男女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以立足现代、推进性别关系和谐、推进男女共同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为目标,以权利的个性化、选择的多样性和向弱势群体的倾斜为原则,具有批判性、能为大众所接受”[3](P170)。而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先进的性别文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多元性别文化的冲击下,发挥自身的社会文化选择功能,对中国传统性别文化及现代西方社会性别文化所进行的撷取与吸收、排斥与舍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对人们进行性别文化选择的引导,让大众在文化的交流和冲突中正确认识、甄别性别文化,同时注重对社会公众性别意识的启发,消除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使大众树立高尚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性别道德。

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性别教育的研究开辟新的视野,我们应不断探索,扭转社会性别在教育领域的“弱化”、“异化”现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性别教育的双赢发展。

[1]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冷舜安.当代中国性别和谐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37.

[4]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2.

[5]胡晓红.性别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7):71.

[6]张恒,于国辉.媒介注意力稀缺背景下的网络色情及其治理[J].东南传播,2012(12):74.

[7]朱志刚.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J].理论学刊,2007(11):93.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