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艳,刘 成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湖北 十堰 442000)
美学大师宗白华一生淡泊名利,清净无为,留下的文字除哲学、美术、艺术供人们研究外,还有一部小诗集。这部诗集《流云》(共49首)1924年1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1929年9月,宗白华将《流云》重新编过,为每首诗增加了标题,并改名为《流云小诗》,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再版发行。这些小诗诗句玲珑剔透,宁静独特,意趣深远,引人入胜,是20世纪初期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最早的诗集之一,它的出版奠定了宗白华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在二十世纪初兴起的小诗运动中,《流云》并不逊色于小诗殿军冰心的《繁星》、《春水》。宗白华本人也极其看重这些诗作,在89岁高龄时,将其全部收入文选《意境》,并在《艺境》前言中提到该诗与他的学术文章同等重要:“诗文虽不同体,其实当是相通的。一为理论的探究,一为实践之体验。”[1]1
《流云小诗》的语言,是白话了的诗的语言,它在新诗的白话运动的基础上,使诗具有了更多的诗味,让诗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又迈进了一步。《流云小诗》的整体风格就是清丽淡远,虽然它是经过锤炼、修饰的,但未留下明显痕迹,这更显诗人的功力。
宗白华是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现代文人,他一直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在现实生活中,他很留意生活中的口语,并将之提炼成诗的语言。同时,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他又能把古典文学中意蕴丰厚的词汇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中。在一行行或长或短的诗行中,在引诗援典或遣词造句中时而化用或借用某些文言词汇,如“万花”、“万星”、“清泉碧水”、“临风欲堕”、“疏林”、“斜阳”等等。这些词句的运用仿佛信手拈来,作者并不是简单的文白相加,而是在白话口语中恰到好处地点缀文言,并对白话口语精心提炼、加工,使文言、白话相互融合,浑然一体,从而形成清丽淡远的语言风格。
在修辞上往往多用比兴,虽多用排比、反复等重复咏叹的方式来铺陈情绪,但给人感觉并不强烈。诗人常常在错落有致、长短相间的句式中恰当地穿插排比、对偶,使整个诗行犹如行云流水,既有文言文的凝炼、华美,又有白话文的流畅、明晰。细读《流云》,我们不难发现,宗白华很善于用重复的词语做诗眼。如《眼波》:“她静悄悄的眼波/悄悄地/落在我的身上。/我静悄悄的心/起了一纹/悄悄的微颤。”[1]24其中“悄悄”一词作为诗人悄然心境的概括,贯穿诗的始终,并四次重复,成为诗的情绪所在。另如《解脱》中的“幽凉”,《月夜海上》中的“如镜”等,都是此种用法。
《流云小诗》简洁明快,没有雕琢堆砌,清淡中出明丽,朴实中出文采,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淡泊自得的情趣。
在二十世纪初的新诗运动中,宗白华无意间加入了“小诗运动”的行列,可能正如他所说:“读冰心女士的《繁星》诗,拨动了久已沉默的心弦,成小诗数首,聊寄共鸣。”但其偶作《流云小诗》却成为小诗的殿军之作。这种收集“零碎的思想”的方式,寻求画面感,追求意境。它形式短小,与古诗中的绝句和词中的小令有相同之处,但没有绝句和小令严格的章法和句法的限制,形式灵活多变,诗行可多可少,排列不必整齐,崇尚随情绪的变化而起伏的自然的音节,不拘于严整的格律,给人一种自然清新的韵律感。
宗白华十分赞赏这种“很短的充满了诗情画意和哲理的三言两语”的诗的形式,认为它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这种简洁的形式更富诗意,更有艺术的含蓄凝炼,这源于他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结构的推崇。宗白华十分喜爱唐代的绝句,他在《我和诗》中谈到自己写诗的渊源时说到:“唐人的绝句,像王、孟、韦、柳等人的,境界闲和静穆,态度天真自然,寓顶丽于冲淡之中,我挺喜欢。后来我爱写小诗、短诗,可以说承受唐人绝句的影响,和日本的俳句毫不相干,泰戈尔的影响也不大。”[1]189
《流云》小诗共49首,绝大部分都是形式简短的小诗,如《断句》:心中的宇宙,/明月镜中的山河影[2]36。这首诗短小得令人惊叹,但却充盈着磅礴的气势,诗人以明月为镜,月光遍洒大地,包容世间山河景象,而这山河景象,正是诗人心中的宇宙。宗白华并没有单纯为了写小诗而固定在四、五行之内,需要表现稍显复杂的情绪时,他会不自觉地增多诗行。如《东海滨》联想更为开阔、丰富,情感世界更为复杂,其诗行不自觉就增多了。
宗白华在1920年1月7日给郭沫若的一封信里提到:“你的凤歌真雄丽,你的诗是以哲理做骨子,所以意味浓深。不像现在有许多新诗一读过后便索然无味了。”[3]226在《新诗略谈》一文中,他也要求诗人多与哲理接近,认为养成诗人健全人格的必由途径之一便是“读书穷理”,“哲理研究”。宗白华从最初步入学问旅程,就开始了对哲学世界的不懈探索,他在康德哲学研究中以知、情、意为纲,构造了一个谨严缜密的批判哲学体系,把诗歌创作的本质要求“情绪、情感”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具体诗歌创作中,宗白华又以一个哲学家的睿智和深遂来看待世间万物。从宗白华致郭沫若的信中可以得知,他是主张诗歌的哲理性的,即所谓的“以哲理做骨子”。这种主张不是简单地用诗去宣扬某种哲学主张,而是用哲学家的智慧、哲学家的情怀去把握自然,乃至整个宇宙。而这种哲学家的智慧和情怀,又必须通过“完满的‘诗的构造’”才能表达现来[4]。
基于此,宗白华的小诗虽小,却能写出大的境界。《宇宙的灵魂》一诗寥寥四行,在意象转换之间,呈现了廓大灵致,大化流行的宇宙气象,将诗人对于自然生命的感悟呈现出来。再如《郊游》:“墙外的水轮,/依然转着。/磨坊里的主人,/已从流水声中老了!”[2]83简单的五个意向却如一副充实的图画呈现在面前,传达出无尽的寓意。年华悄然消融在潺潺的流水声里,青春变成鱼尾纹的感伤溢于言外。《流云小诗》里,我们领略到的是偏重于生命意识和宇宙情怀的哲理化追求,体会到的是诗人充满智慧与深刻的哲理性思索。
在宗白华的内心世界里,人生的审美化、艺术化,始终是他不灭的理想追求。他把这种理想追求以诗歌的形式诠释,并倾注自己的满腔深情。其《流云小诗》,注重哲理冥想与沉思,饱含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宗白华是一个热爱大自然,崇尚大自然,讴歌大自然的诗人。在回忆写诗的缘由时,他曾提到:“我小时候虽然好顽耍,不念书,但对于山水风景的酷爱是发乎自然的。纯真的刻骨的爱和自然的深静的美在我的生命情绪中结成一个长期的微渺的音奏,伴着月下的凝思,黄昏的远想。”[2]3在《流云小诗》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深静的美的观察与敏感的体味,对大自然的内在精神的直觉与把握,更能感受到他对大自然深沉的爱意。如《诗》:“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2]27在细雨的微光里,在落花流水的自然音韵中,在幽远的天际里,诗人用他那玲珑剔透的诗心,深深地沉入大自然中,去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去寻求精神的自由与诗意的人生。此外,《流云小诗》中也不乏对爱情的歌颂。《系住》中“那含羞伏案时/回眸的一粲/永远地系住我/横流四海的放心。”[2]54把女性的脉脉柔情和自己内心的刹那感受婉转地传达出来,凸显着无尽的深情灵韵。
人类真实的情感,忽起忽灭,宗白华怀着一颗虔诚而真挚的心,诉诸笔端,记录下“在忙碌的生活之中浮到心头又复随即消失的刹那的感觉”,这些忠于内心刹那感受的小诗,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深情歌吟和爱慕,就是人类最真挚动人的情感。
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大多是吟颂诗人对人生、自然、爱情等的真情感受、内心体悟的作品。宗白华的心底深处有种发乎天性中对于大自然的深情酷爱。这种情感使得自然万物在他单纯清灵的心里有着莫大的势力。所以,自然界中的 “风声、水声、松声、潮声,都是诗歌的乐谱。花草的精神,水月的颜色,都是诗意,诗境的范本。”[1]20在宗白华的眼里,自然就是最好的诗篇。因此,他把自然界的星空、明月、流云、朝霞、细雨、森林、大海、暮霭等自然景象作为诗歌描写的具体对象,在这些自然景象中,宗白华把自己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情,对宇宙万象的含情关照,浸润于一个个客观具体的自然景象之中,在情与景的交融互渗之中,使客观景象呈现为满含深情的艺术意象。
在《我的心》中:我的心/是深谷中的泉/他只映着了/蓝天的星光/他只流出了/月华的残照/有时阳春信至/他也啮咽着/相思的歌调[2]20。这里,沁人的花香,梦里迷人的镜象,映着星光,流出月华的山泉,是诗人内心情绪的直接呈现。“心”在“景”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心的感动、心的意欲、心的波澜、心的宁静,但诗人内心的情感之动却跃然在目、意象分明。这种心景合一,以景写心,以景寓心,自我心灵与自然万物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
王静安曰:“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境界具,而三者随矣”。《流云小诗》是以“境界”为出发点的,它不同于那些纵容物欲和情欲,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私语化写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宗白华,其《流云小诗》亦如中国古典诗词,注重“化景为情,融情于景,境与神会,美在神韵。”即诗的意境营造。
宗白华用“绘画的文字”构筑出一幅幅自然图景,注入个人情绪的想象与意境,情思与景物相交融,在这些梦幻般的缕缕情思中,读者自然领悟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5]这种独特的视野传递给读者最强烈、与众不同的意境,其形式所传达的或飘忽、或清晰、或幽远、或精致的境界,带着诗般的隽永。细读《流云》,许多小诗境界虚实相生,偏于廓大空灵。如《宇宙的灵魂》、《系住》、《月落时》、《我的心》……,有美的意蕴缓缓淌过心灵,有空灵的大意象扑面而来,无始无终,无来源无尽头,似来自莫名的远古,又如走向未知的未来。读者在这种空灵幽深的意境中,不会再停留于直观表相和世俗情感,而是在蕴涵哲理的意境中,获得超然物外的回味,心灵得以澄静,精神得以洗礼。
《流云小诗》是诗中的珍品,语言清丽淡远,思致细幽深远,境界闲和静穆。其中的每一首诗,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它正是诗人宗白华心灵的再现,透过这些小诗,我们可以体会到宗白华的人生境界,没有轰轰烈烈的灿烂,只有彻彻底底的平淡,却能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这是阅历的震撼,这是底蕴的震撼,这是紫陌红尘的震撼。正如风吹云散才能看到万里天穹的苍凉,尝尽七盆八碗的酸甜苦辣咸才能将一碗清水奉为鲜汤。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189.
[2] 宗白华.流云小诗[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83.
[3] 林同华.宗白华全集:第1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226.
[4] 欧阳文风.以哲理做骨子:宗白华的新诗理念[J].理论与创作,2005(9):9-13.
[5] 宾海恩.试论宗白华的小诗[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