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田
(西南交通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制订了一系列重大的强农、惠农、富农方针和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地位不断巩固,农村面貌不断改善。建国后,毛泽东对改善农民生活、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素质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探索,逐步形成了惠农思想。这一惠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全面小康的“幸福梦”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从改善农民生活、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阐释毛泽东的惠农思想,以期促进农民“幸福梦”的早日实现。
“惠”字在《新华字典》中解释为:“惠赠;给人好处。”顾名思义,“惠农思想”就是惠赠农民,给农民好处,让农民得实惠的一系列想法与举措。对于“惠农”,毛泽东主张: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生产,改善农民生活,维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使农民脱贫富裕,使农业基础加强,使农村面貌改变。毛泽东在建国后对农民问题进行了长期探索,在深入广大农村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惠农思想。其主要内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是毛泽东的重要主张。建国后,毛泽东认为农民“因为人力、畜力和农具的不足,生活仍然感到困难,或者还不富裕”[1]177-178。面对这一状况,毛泽东引导广大农民走集体合作化道路,不断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虽然这些探索有些失误和过失,但集体合作化道路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的不断改善。
毛泽东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他强调:“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1]197。”一定要“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共同富裕起来”[1]197。改善农民生活,使农民脱贫富裕,增收至关重要。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2]221。”要努力“使农村中没有了贫农,使全体农民达到中农和中农以上的生活水平[2]222”。
这些论述,无不表明毛泽东对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农民脱贫富裕的极大关注,以集体合作化道路引导农民脱贫、脱困,以战略的眼光通盘考虑农民的生活问题,努力使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
毛泽东重视维护农民利益,提出要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要照顾农民的切身利益。1959年3月,毛泽东在《党内通信》中指出:“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3]33。”毛泽东认为国家和农民的关系问题是农民问题的重要方面,他主张要“兼顾国家农民利益”,要“缩小剪刀差”,要“在合作社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么拿法,都要规定适当[2]30”。在利益分配的问题上,毛泽东说:“我同意这样一种意见,即农业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应该归社员……让农民多分一点[3]52。”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总数80 %以上,农民利益的维护意义重大。毛泽东强调:“农民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2]52。”
毛泽东对农民利益的重视与维护,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进而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强大的群众根基。
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毛泽东一直关心的问题。毛泽东主张,要组织农民,开展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毛泽东依靠合作社,组织农民学文化、学技术,使农民“学习本村本乡的文明、地名、工具名、农活名和一些必要词汇”[4]。提议农民到技术夜校和农业学校学习掌握实用的农业技术。建国后,毛泽东鼓励科学生产,有效增产。1958年,毛泽东主持中央会议,在对江苏、浙江、辽宁、吉林、河南等省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农业增产措施进行了“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精辟概括,被称为“农业八字宪法”[5]。
毛泽东在注重广大农民文化知识、科学素质提高的同时,也鼓励农民从事科学化的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不断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毛泽东惠农思想是毛泽东“三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毛泽东惠农思想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理论源泉和现实基础,又有情感根基。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农民观点是毛泽东惠农思想形成的理论源泉。
对于农民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做出了很多科学的论断,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工农联盟思想、农民是无产阶级天然同盟军的思想等等。马克思在总结欧洲革命失败教训时说:“无产阶级如果把农民从资产阶级的影响下争取过来,作为自己的同盟军,那么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他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定会变成孤鸿哀鸣的[6]”。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批判性地吸收了光辉的马克思主义农民观点,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关注农民问题。正是这些科学的理论成为了毛泽东惠农思想形成的理论源泉。
第二,国内的实际情况是毛泽东惠农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新中国的成立,虽然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临的是一个百业待兴、破败不堪的“烂摊子”,“一穷二白”、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等一系列严峻问题凸显出来。人口多,6 亿多人口,80 %为农民,各项政策落实的重点、难点在农民身上;耕地少,世界农民中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在中国,中国农民用只占世界1/3 的耕地,却养活了超过世界1/5 的人口;底子薄,新中国综合经济力基础薄弱,而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更弱,农民生活状况堪忧。面对这样“一穷二白”的现实状况,中国共产党人如果不依靠农民,“将一事无成”[7]。国内严峻的现实状况,农民的贫困生活,为毛泽东惠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第三,毛泽东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是惠农思想形成的情感根基。
毛泽东生于农村,和农民有较多的接触。他深入到农村,调查农村和农民情况,对贫苦农民怀有深厚感情。毛泽东曾回忆说:“我开始在湖南徒步旅行,游历了五个县。我们走遍了这五个县,没有花一个铜板,农民给我们吃的,给我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都受到款待和欢迎[8]”。通过对农村的实地调查,对贫苦农民的深入了解,培养了毛泽东对农民的深厚情感。建国后,毛泽东指出:“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1]26”。毛泽东对广大贫苦农民的真挚情感,为其惠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情感根基。
毛泽东研究农民问题不是照搬照抄马列主义著作,而是在立足中国实际,深入广大农村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心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惠农思想。它寄托着当时中国农民追求改善生活、实现脱贫富裕的梦想,它更寄托着毛泽东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宏伟夙愿。毛泽东的惠农思想不仅对当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新生民主政权、发展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幸福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是历史意义。对当时而言,毛泽东以“改善农民生活、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惠农思想,实现了广大农民群众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梦”;克服自然灾害,解决温饱问题,实现了农民的“脱贫梦”;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互助合作,实现了农民的“丰收梦”。巩固了新生民主政权,稳定社会经济政治秩序。
二是当代意义。对当前而言,毛泽东的惠农思想就是要求我们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问题,这是核心,是关键,是主要矛盾。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解实难,为农民谋实利。要切实改善农民生活,要真正维护农民利益,要不断提高农民素质,要努力增进农民福祉,真正促进农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全面小康“幸福梦”的早日实现。
“幸福梦”是每个人奋力追寻的梦想,它承载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憧憬。农民“幸福梦”是农民奋力追寻的梦想,它寄托着农民过上好日子,享受发展成果的殷切期望。
农民“幸福梦”的内涵是:实现农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全面小康。其中,生产发展是基础,生活富裕是体现,安居乐业是保障,全面小康是目标。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体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全体人民的富裕;没有农民“幸福梦”的实现,就不会有全体人民“幸福梦”的彰显。然而,随着我国进入改革攻坚期、发展转型期,一些制约农民“幸福梦”实现的因素依然存在:
第一,农民生活水平有待改善。
农民是我国人数最多的社会群体,但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却显得疲软。我们不能否认,改革开放35年来,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收入增长缓慢的态势却未能得以改变。2003年,在GDP 总量中,农业创造的部分只占14.6 %,而就业的劳动力占到了49.1 %,农业人口占72.6 %;2012年,在GDP 总量中,农业创造的部分只占10.09 %,而就业的劳动力占到了35.2 %,农业人口占70.3 %。在城乡差距方面,1995年为2.72∶1,2003年扩大为3.23∶1,2007年为3.33∶1,2012年为3.10∶1。农民收入在增加,城市居民增收更快,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农民怎能不贫穷。
第二,农民社会地位有待提高。
农民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无论是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还是社会地位都十分地弱势。利益维护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社会福利等的层层阻碍使农民弱势地位更加显现,日益被边缘化。
第三,农民整体素质有待增强。
农民生活状况有了些许改善,面貌有了些许改变,但农民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在农村依然存在着一些陈规陋习,腐朽落后思想。愚昧无知、视野狭隘等依然在农民身上烙有印记。另外,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都需要不断提高,培养新型农民是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面对我国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农民对“幸福梦”的殷切期待,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一是第二代领导核心对农民“幸福梦”的关注。
早在70年代末,邓小平就指出:“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9]”。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的重大决策,中央从1982-1986年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问题进行了持续关注,使农民的积极性得以调动,农村活力得以释放,为新时期农民幸福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是第三代领导核心对农民“幸福梦”的重视。
江泽民认为:“‘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这不仅是个重大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10]120”。1994年,在江泽民主持、部署下,颁布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 000 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995年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召开,江泽民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全党要更加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江泽民同志始终心系农民,关注农民生活,提出解决“三农”问题,根本是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各项权益。2000年,在前10年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基础上,正式启动以遏制“三乱”现象为主旨的农村税费改革。
三是第四代领导核心对农民“幸福梦”的聚焦。
胡锦涛反复强调:“‘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11]。”从2004年至2013年,党中央连续十年颁布和实施“一号文件”,就农民增收、农民利益维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措施。为解决农民问题,实现农民幸福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农民“幸福梦”的深化。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接力棒”,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在不懈奋斗。当今社会,“三农”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根基性问题的现实没有改变。“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发展农村”是习近平对“三农”问题的统筹考量。习近平主张,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兼顾的思想,重视农民切身利益。习近平多次强调:“把农业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农村的繁荣进步放到整个社会进步中统筹规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体格局中统筹安排,把农村和城镇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12]。” 在改革攻坚期和社会转型期,做好“三农”工作,落实惠农方针政策是固本强基的工程。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统筹”的视角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幸福梦”全新的方法,真正使惠农的多方力量得以凝聚,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真正使农业得到发展,真正使农村得到繁荣,是“三农”工作又一个黄金十年的重要指引。
农民一直是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主体和动力。农民“幸福梦”的实现,一定要真正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不断整合社会资源,多主体参与,多方面配合,形成合力。只有这样,农民“幸福梦”才能及早实现。
进入新世纪,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尤其关注着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党中央从2004-2013年连续十年颁布的“一号文件”对农民问题都做出了相关规定。2004年的“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各级政府加强对农业领导,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 2005年的“一号文件”着力于“农民减负前行”。2006年的“一号文件”指出:“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2012年的“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2013年的“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提高农业集约化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
这些政策和举措,都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增强了农民生产能力,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不断使农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全面小康的“幸福梦”一步步接近。
农民是社会中人数众多的群体,“农民强则国家强,农民富则人民富,农民安则社会安”,这是质朴真实的道理,尤其在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体现得更为明显。毛泽东惠农思想与农民“幸福梦”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第一,毛泽东惠农思想是农民“幸福梦”的指导和源泉。
毛泽东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在建国后对“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和探索,结合中国国情,深入广大农村,形成了以“改善农民生活、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惠农思想。“改善农民生活”要求我们在实现农民“幸福梦”时要时刻关注农民的现实生活,解决农民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维护农民利益”要求我们在实现农民“幸福梦”时要不断探求农民的切身利益,真正地利为民所谋;“提高农民素质”要求我们在实现农民“幸福梦”时要心系农民的全面发展,造就新型农民。
第二,农民“幸福梦”是毛泽东惠农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农民“幸福梦”归根结底是农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全面小康”的生活憧憬和企盼。“生产发展”是毛泽东惠农思想中“改善农民生活”的延续,就是要使农民生活得以改善;“安居乐业”是毛泽东惠农思想中“维护农民利益”的体现;农民“幸福梦”就是要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民利益不断实现、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是毛泽东惠农思想的跨时代彰显。
第三,毛泽东惠农思想与农民“幸福梦”统一于改善民生的伟大实践。
民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在我国,农民是最大的群体,民生的改善取决于农民生产生活状况的提高。毛泽东惠农思想着重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温饱问题、生产积极性等方面进行探索,对农民基本生计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幸福梦”着重从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全面小康”等角度进行丰富,对农民发展前景问题的描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农”问题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一以贯之的根基性问题,实现农民“幸福梦”是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永恒主题。毛泽东的惠农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毛泽东的惠农思想以改善农民生活、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素质为主要内容,对当今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筑农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安居乐业的幸福梦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党和政府不断从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关注着农民的问题。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改善着农民生活;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护着农民的利益;整合各种资源,促进着农民素质的提高。在继承毛泽东惠农思想的前提下,不断鼓励农民生产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全面小康的“幸福梦”正在一步步地得以实现!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55.
[5]沈雁昕.建国以来毛泽东的惠农思想[J].现代哲学,2006(5):46-5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699.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8.
[8]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122.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7-78.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20.
[1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1).
[12]习近平.“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J].党政干部文摘,2006(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