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菩萨”傩戏的教育意义与传承研究
——以贵州省毕节市沙包乡为例

2014-04-08 16:07杨福梅
红河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傩戏菩萨面具

杨福梅

(云南民族大学,昆明 650032)

“跳菩萨”傩戏的教育意义与传承研究
——以贵州省毕节市沙包乡为例

杨福梅

(云南民族大学,昆明 650032)

贵州是中国傩文化最丰富的地区。在贵州省毕节市沙包乡广泛流传着一种地方傩戏,被当地人称之为“跳菩萨”。文章以沙包乡为例,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跳菩萨”傩戏所隐含的教育意义,旨在通过分析这种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当地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来促进当地以更好的方式注重和传承这种文化,在传承此文化的基础上促进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当地各项事业的良好发展。

“跳菩萨”;傩戏;教育意义;传承

一 “跳菩萨”傩戏简介

傩戏,产生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唐宋时期,是当时先民以保家庭幸福和安康为目的,以驱逐鬼疫、鬼神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为一体而衍化而来的一种民间信仰和祭祀仪式。它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一种戏种,并被称为研究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国戏剧活化石”[1,2,3]。伴随傩戏产生的是形象鲜明的傩面具。傩面具是从村民身边与他们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的各种动物和事物出发,通过变形臆想、拼凑连接而产生的怪物面具[4]。傩戏孕育于宗教文化的土壤之中,是多种宗教文化互相渗透、混合的产物,各地傩戏,明显地受巫道、儒、释、宗教思想的影响[5]。

穿青人,一个未定民族,广泛居住于贵州黔西北一带,“跳菩萨”是穿青人一年一度举行的独特的傩文化事项及祭祀仪式,因当地人每家每户都供奉五显坛,敬奉“五显菩萨”而且举行这种祭祀仪式是以五显坛为中心,因此“跳菩萨”又称“庆五显坛”简称“庆坛”,也是居住在贵州黔西北一带的穿青人所进行的独特的傩文化事项的俗称。在当地,每年阴历九月二十六日到二十八日即开始举行“庆坛”活动,据说这天是五显神的生日。庆五显坛是家祭性质的活动,举行庆坛的人家一般处于祈福许愿;兄弟分家;人畜不旺,灾病侵扰等原因而举行,通常是一年一祭。

二 “跳菩萨”傩戏的文化本体

(一)“跳菩萨”傩戏的表演形式

傩戏是组成傩文化内容的一部分,是傩文化中具体的表演形式,配备傩坛、傩面具、傩歌乐之后进行,在进行傩戏表演的过程中,要以供奉“傩公”“傩母”以及悬在堂屋正面的“五显坛箩”为中心(五显坛箩里面装着五谷、盐茶和金银、符灰),借助牛角号、鼓、锣、拔、钗等器乐,利用调兵遣将用的“主持杖”然后穿戴具有象征意义的服饰和面具进行跳舞或者是举行一些技术性的表演[6],通常牛角号的吹响就代表傩戏的开始,在表演过程中“主持杖”既作为一种表演道具同时作为一种法器,做对天兵天将的调遣之用。

其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其中一种形式叫杂技混合的形式,例如“上刀梯”,这种形式就是一个人或者是几个人慢慢顺着插满刀子的梯子往上走,充满了惊心动魄和刺激感。另外还有“过火海”即在进行傩戏活动的场地生大火,待大火快熄灭时赤脚在火堆上行走,以显示一定的“功力”。此外还有与武术混合的形式,如操练兵马,主持杖(耍师棍)开路;还有载歌载舞的“二人转”形式,例如“玩仙娘”;除了这些表演技术的形式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表演历史事件等的戏种形式,例如,三英战吕布等等。其形式在总体上是属于“既娱神又娱人”的一种仪式[7]。并且在“跳菩萨”傩戏的表演过程中,始终是以传承下来的“科书”作为基础,这些科书在外行人看来颠三倒四,文理不通,不知所云。但它以其神秘性和可操作性世代相传,成为傩坛艺人传承的“教科书”。演出时以“殿”为单位,一“殿”即是一“幕”。含一个或几个故事,大多以说唱形式演出,唱念均是科书韵文,多反映世俗事。仪式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起坛”“庆坛”(同时也是道士作法事的过程),“收坛”三个过程。

(二)“跳菩萨”傩戏的文化要素

1、物质文化

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学会制作工具来帮助自己捕猎和获得食物,可以看出物质是基础,它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并且让我们的活动更加具有实现价值和意义。

从表演形式来看,“跳菩萨”傩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它借助当地特有的、自制的、用木粗雕而成的傩戏面具而进行。面具形象逼真,怪异。而这种怪异又表现出了怪异中存在的美感,充满了民间气息。让这种仪式充满了神奇色彩,吸引人的注意力和眼球。此外,穿戴特制服饰,也使得这种祭祀仪式充满了民族特色和神秘感。借助一定的乐器和主持杖等道具,也让仪式更加鲜活、生动,更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

2、精神文化

马林诺夫斯基曾在《文化论》中提到过这样一句话:习惯或风俗是精神文化的最基本要素。“跳菩萨”傩戏作为穿青人特有的一种祭祀仪式,代表了穿青人的精神追求和寄托,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代表,包含了丰富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民族认同等情感在内。庆坛的过程中,以“五显坛”作为活动的中心,反映了穿青人对神灵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的一种精神寄托与归属。而进行傩戏仪式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许愿和祈福,希望人畜兴旺,因此其中又包含了先民的伦理道德观。在“庆坛”的整个过程中,是以时代传承下来的“科书”做为基础进行颂唱,表现了后人对前人的尊敬与怀念,以及对这种文化的崇敬与敬仰之情。从“跳菩萨”傩戏的表演形式到说唱词目,都从各个角度说明了这一文化本体所包含的精神层面的文化与内涵,表现了先民的智慧和精神,表现了后人对先人的无限崇敬之情。

3、语言文字文化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人们在语言交流中互相认识、交流感情、传递信息,作为传递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递工具,语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穿青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丢失了本民族语言特色,但是“跳菩萨”傩戏在表演过程中以祖辈传承下来的“科书”作为内容进行,这种被记载下来的语言文字,深刻的表达了先民的意志和思想,在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的作用下,后人继续继承着这种特有的文字文化,祖祖辈辈继续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表现了对先民语言文字的尊敬和感情。

4、组织文化

人以群居的形式而存在,沙包乡是穿青人聚居区域,“跳菩萨”是一年一祭的仪式,是一种群体仪式。由于世世代代形成的家族村落形式和家族意识,在这种仪式的举行过程中,村民们自然的聚集在一起,没有邀请也没有通知,更多的是一种自发的自觉意识作用的结果,会跳的、不会跳的都会过来参加,不分男女老少,在无结构的形式下聚集而成,但是他们却在这个严肃的场域下,无意识的遵循着某个特定的规则。显示了人们强大的团结意识和集体意识、乐于助人的品德和强烈的家庭和家族观念,在这个过程中也强化了集体意识、集体记忆,也给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 “跳菩萨”傩戏的教育意义及其对当地的价值

(一)“跳菩萨”傩戏的教育意义

1、敬:“跳菩萨”傩戏所使用的面具,是从离村民生活最近,跟村民关系最密切的自然事物、动物出发,经过臆想、拼凑连接而雕刻成的怪物面具,面具虽然看起来面目狰狞,但是其中也蕴含着一种怪异的美,表达了先民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在进行傩祭仪式的时候,所用素材比如说唱内容、舞蹈等都源自于最贴近自己的生活圈,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尊敬与热爱。

2、竞:在傩戏的表演过程中,存在上刀梯、过火海等充满杂技色彩的表演形式,这种表演形式不仅代表了人们的勇敢,同时也表达了先民和当地人民跟恶劣的环境相抗争的强烈的生存竞争意识。环境再恶劣也不怕,人的意志是坚不可摧的。

3、劲:“跳菩萨”傩戏在表演过程中还体现了人的顽强有劲的毅力。再以上刀梯为例,面对锋利的刀梯,表演者没有畏惧感,虽然在此过程中也会或多或少的遭受到一定的危险性和伤害性,但是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道道难关,给大家展示了精彩的表演,体现了傩戏表现者所具有的顽强的毅力和坚定不催的精神。

4、静:“跳菩萨”傩戏是穿青人特有的一种祭祀仪式,这种仪式只在当地举行,由于条件比较落后、交通比较封闭,这种当地傩戏还没有“走出去”,但是当地人民每年都会举行傩祭仪式,仪式规模庞大,没有因为自己所处的恶劣环境而对这种仪式失去兴趣,而是以一种乐观积极的不与世俱争的、平静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本民族的文化,享受着先民遗留下来的文化带给大家的视觉享受和精神财富。

5、晶:“跳菩萨”傩戏面具来源于生活事物,其说唱内容也来源于生活,从面具以动物为基础、以最贴近生活的事物为基础可以看出,它教育人们要有一颗对生存环境、对动植物、世间万物的感恩的心、晶莹剔透的善良的心,心存感恩,心存善良,人生才会充满幸福和祥和。

6、紧:傩戏中还有“踩九州”的表演形式,这种形式就表现了人们从热爱自己的故乡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傩戏是一种祭祀祖先神灵的仪式,从此也可以看出人们对祖先的崇拜之情从未减退,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内聚力。也教育人们要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团结一致、增强内聚力,是族群、社群,胸怀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

(二)“跳菩萨”傩戏给当地带来的价值

1、教育价值

“跳菩萨”傩戏所具有的教育内涵告诉我们,它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教育人们热爱故乡、热爱祖国,尊敬大自然,面对恶劣的、不利的环境时要有顽强的意志,坚定不催的精神,平静的享受生活的心态和与世不争,创造幸福、祥和的安定心态和团结一致、热爱祖国的强大内聚力[14]。

2、经济价值

“跳菩萨”傩戏是当地特有的祭祀仪式,因当地所处地理环境封闭,因此这种地方仪式还没有“走出去”的状态。如果将这种地方祭祀仪式放到舞台上得到更好的表演传播,形成一种经济形式,这将对本地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将本地特色文化推广出去的同时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当地成为一个特色文化地,充满开发价值,促进当地的发展。

3、文化价值

傩文化丰富多彩,各地的傩文化其中所含的意义和文化价值有所不同,“跳菩萨”傩戏表现的是当地世居居民穿青人特有的“庆五显坛”的文化。对于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存在着巨大的开发价值和经济价值,更具有进行研究的文化价值。

4、历史价值

傩戏产生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唐宋时期,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这种祭祀仪式流传到现在,在这个过程中,因历史的发展其表演形式等必然会发生一定的改进与变化,其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因此其历史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5、艺术价值

“跳菩萨”傩戏所佩戴的面具和服饰以及道具是当地特有的形式,其面具虽然面目狰狞,但是是先民从自然环境出发,从跟他们联系紧密的动物为基础,经过臆想、拼接等过程创造出来的,其面具具有较强的艺术研究价值,是一种意识的物化符号,它滋生于蒙昧时期人类对大自然的依附和恐惧,先民们展开想象的双翅,用他们对自然界有限的认识,极其大胆地创造出虚无飘渺的鬼神形象,使这些虚幻的意识具体化、形象化。所以早期的摊面具的艺术特征是在傩意识及其功利的驱使下,自然而然逐渐产生的。因此,其面具、所搭配的服饰、道具的意义等等,都有一定的艺术研究价值[8]。

四 “跳菩萨”傩戏的传承现状及其困境

(一)家庭传承

家庭是每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环境,从出生到长大,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跳菩萨”傩戏的传承从家庭传承开始。从本人进行调查的沙包乡大包包村的情况来看,三位传承人都是通过家庭传承而习得的。三位传承人的年龄最小的有63岁,年长的已有81岁,但是整个村子几乎就没有年轻人来传承这种文化,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整个村子存在老年人多年轻人少的局面,存在着文化传承人断代的严峻问题。

(二)学校传承

学校是教育的集中地区,知识通常是在学校中得到系统的学习和习得。从沙包乡的教育传承情况来看,对于“跳菩萨”傩戏的学校传承几乎是空白一片。各个学校都以怎么抓好基础教育而努力,对当地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忽视作用[9]。

(三)社会传承

由于沙包乡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环境恶劣,交通不变,因此当地的“跳菩萨”傩戏表现形式保存的比较完好,没有受到较大的外来文化的入侵。但是这种情况虽然对保存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限制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和与时俱进的步伐,使得这种文化不为人所知,只是存在于几个特定的村落。在发展和传承方面因年轻人越来越少,因而也存在一定的危机,因此为了更好的让这种文化得到传承,避免文化的消失,就要加大社会传承力度,将这种文化带出村落,走出特定的区域,让其得到更好、更广阔的前景,让这种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扩大影响力,带动当地经济等各个方面事业的发展。

五 对“跳菩萨”傩戏传承途径的思考

为了使“跳菩萨”这种当地傩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它得到更加广泛、良好的传承。

(一)家庭传承

家庭传承方面,特别是长者已经是传承人时,就要利用好这种良好的资源,要经常将道具、服饰、面具等拿出来让孩子欣赏、观看,答疑解惑,培养孩子的兴趣。在一年一度的祭祀仪式上也让孩子多参加进去,虽然不能进行跳舞、说唱等等,但是可以让孩子进行对乐器的操作,例如敲鼓,打锸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从小形成一定的接受能力,帮助以后更好的传承文化[10]。

(二)学校传承

面对特有的傩面具文化,学校应该开设面具制作手工课以及绘画课程,通过制作与绘画,对当地傩文化中的面具文化进行初步的认识与传播。从较小的年龄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面具文化,到了较高年龄的时候,就可以让他们分析面具中隐含的意义,让学生大胆的发挥想想进行描述,从而使这种文化得到接纳,意识上得到提高,提高对文化的接受能力和培养文化存在意识[11,12,13]。

(三)社会传承

人类生活离不开社会,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人类的各种文化、思想、活动不断地进行着广泛的传播。利用社会这个资源,可以将一种文化迅速、广泛的传播开来,尤其是现在这个信息时代,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速度更是可以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跳菩萨”傩戏在利用社会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要良好的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例如,政府、社会文化团体、社区等等[14]。

1、加大政府影响力度,推广本土文化

利用政府将本土文化推广出去,作为一种特色文化进行传播与介绍,在政府的牵引作用下,社会群体积极配合,通过政府的管理力量将文化推广开来,引进专业专家等进行开发与传播,让本土文化“走出去”。

2、积极开展各种特色活动,参加评选活动

当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为了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存有一席之地,当地居民要积极排练与表演当地“跳菩萨”傩戏仪式,积极与时俱进,在社区间开展各种类型的表演活动,面对日渐多样化的参赛竞选活动,鼓励积极参与。努力将本土文化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增加竞争力度,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3、保留与发展并存

转变传统观念,在保留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积极吸收外界有益成分,走出固定场域,进行广泛、完整的传承。事物不会在保持不变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一个事物要想得到发展就要与时俱进,并且有特色,这样才会符合社会大流,才会满足社会需求而不至于被淘汰,因此,“跳菩萨”傩戏要在保留本土特色的同时,积极吸收有益成分,适当改变俗套的内容,将仪式发展的更加有特色,更加吸引群众,更加出类拔萃,从而加大竞争力度,扩散到更宽广的范围,使其得到更加广泛、完整的传播与传承[15,16]。

[1]庹修明.贵州傩戏傩文化[J].文化遗产,2008.

[2]庹修明.傩戏·傩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

[3]庹修明.叩响古代巫风傩俗之门[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

[4]顾朴光.面具禁忌初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5]顾朴光.试论傩堂戏与宗教之关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0).

[6]庹修明.贵州民间道教与傩坛[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7]庹修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傩坛巫术与特技[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2).

[8]普丽春.彝族海菜腔及其教育传承的特殊功能[J].广西民族间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9]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0]顾朴光.贵州傩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3).

[11]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12]普丽春.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基于对云南省的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11,(02).

[13]普丽春,李文杰.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调查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海菜腔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11).

[14]王军,董艳.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15]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6]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自正发]

The Education Significant and Heritage Research about “Tiao pusa” Exorcising——from the Shabao Township in Guizhou Province Bijie City as an Example

YANG Fu-mei
(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Kunming 650032,China)

Guizhou is the richest area in nuo culture in our country,.the shabao township in guizhou province bijie city widely circulated a kind of exorcising culture,the locals called "tiao pusa".From the township shabao as an example,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analysis of the " tiao pusa” exorcising implied meaning of education,through the 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the local education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local better way and inherit the culture,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culture to promote 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mote the good growth of other local business.

"tiao pusa" exorcising;education;significance;heritage

C95

:A

:1008-9128(2014)05-0104-04

2013-12-20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以彝族海菜腔为例(12YJA850020)

杨福梅(1985—),女(藏族),青海人,硕士,研究方向:教育人类学。

猜你喜欢
傩戏菩萨面具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面具
面具中的鱼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
中国傩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以贵州傩戏表演文化为例
辽代八大菩萨造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