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虎,郭丽梅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大连 辽宁116021)
关于汉语史的分期,学术界将近代汉语界定为从晚唐五代至清代前后,以晚唐五代作为起点。所谓近代汉语即是指晚唐五代以迄明清的比较接近口语的文献语言,它的上限可以到初唐、中唐,下限则到清代中期。[1]基于对近代汉语研究阶段的共识,学术界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研究队伍,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曾经有一段时期,很多学者都致力于中古汉语的研究,比如程湘清、王云路等,但是,也有不少学者积极关注近代汉语,他们中较早的有黎锦熙、吕叔湘、蒋礼鸿、王锳、郭在贻等。新世纪以前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20世纪40年代出现一些对金元戏曲俗语研究的著作;20世纪50年代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和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张蒋开创了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新时期。除了这些专著之外,研究队伍也开始壮大起来,研究成果形式也多样化,研究范围扩大,出现了史书、佛经、语录等研究。整理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与以前相比,他们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都有很大创新与完善,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篇文章把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分类,并进行总结,涉及的主要类别有专书词汇研究、专题语词研究以及专类体裁语词研究等。
近代以来小说发展迅速,唐传奇就是一大特色,并且为外来学者所学习,如崔真娥的《唐代传奇〈李娃传〉的转用:朝鲜汉文小说〈王庆龙传〉》。[2]此外,与之比肩的是明清小说。唐传奇和明清小说都对近代词汇研究有很大价值,该领域的词汇研究成果较早的有:张惠英《金瓶梅俚俗难词解》(1992)、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1992)等。近十年来,在此研究领域的研究仍热度不减,我们以对《金瓶梅》词汇研究的成果为代表来综观专书词汇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金瓶梅》一书中方言词语料极为丰富,汇集了多个地域的方言,如山东、兰州、北京等等,关于此著作词汇的研究,主要成果有李爱民《金瓶梅语词选释》(2002)、沈慧云的《山西方言所见〈金瓶梅〉词语选释》(2002)、刘敬林《〈金瓶梅词话〉校点拾补》(2006)等,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对方言词和俗语词的选释和校点拾补。此外王毅《〈金瓶梅〉方言俗语摭评》(2001)、[3]张玉萍《〈金瓶梅〉方言问题研究综述》(2003)等主要是研究方法上的成果,对《金瓶梅》中的方言词较多采用和现代方言材料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并且对个别词又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来考察。
新世纪以来对《红楼梦》等其它经典著作的研究也出现很多成果,如红学词汇研究有王绍新《〈红楼梦〉词汇与现代词汇的词形异同研究》(2001)[4]、《〈红楼梦〉词汇与现代词汇的词义比较研究》(2002),这两篇文章分别从词形和词义角度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借以探讨近代以来词汇演变的概况,在以往学者对《红楼梦》个别词考释和方俗语研究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入;同时出现对《红楼梦》的版本考定研究,如陈传坤《论〈红楼梦〉容庚藏抄本之底本》(2012)[5]通过异文举证进行考证。另外也有如谭耀炬对冯梦龙和凌濛初“三言二拍”的研究专著《〈三言二拍〉语言研究》(2004),该著作对原著中的俗字和俗语词进行了统计和考释,如“象意”、“生活”、“面汤”等词条。
总之,新世纪以前的研究成果,主要致力于疑难词考释,研究对象以《金瓶梅》这类名著居多。新世纪以来对于专书词汇的研究成果颇多,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研究内容也更加丰富和系统。
正如王云路在《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概述》[6]中所说,近代汉语专题研究成果要比中古汉语丰富得多,统计近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专题研究主要为对某类词的个别研究,专著有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2002)、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2005)、席嘉《近代汉语连词》(2010);博士论文有:林新年《〈祖堂集〉的动态助词研究》(2004)、鞠彩萍的《〈祖堂集〉谓语动词研究》(2006)、田春来《〈祖堂集〉介词研究》(2007)、曹炜《近代汉语虚词研究概论》(2012)。其次,也有从构词角度对词汇进行研究的,如祖生利《〈景德传灯录〉三种复音词研究》(1996),[7]还有王淑华《元杂剧复音词浅析》(2005),[8]这类文章主要是结合构词法,从语义、词性、词序等方面详细考察复音词的构成情况,进一步了解了近代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趋势。
从以上可以看出,新世纪以来的专题语词研究中虚词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既有系统的研究概要,也有各类虚词的单独研究,较为全面。当然,同时也有对近代汉语实词的研究,如高育花、白维国《〈全相平话五种〉中的人称代词》(2003)。
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成果相比较,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资料在体裁上更加丰富,包括了文书类和禅宗语录、会话书等等。主要有以下的几种体裁类型:
1.敦煌文书。在敦煌学研究领域,蒋礼鸿是杰出代表,著有《敦煌变文字义通释》(2001),另外项楚著有《敦煌变文选注》(1990)、《敦煌文学丛考》(1991)等。近十年来,对于敦煌文书的研究已然成为一个热点,尤其是对其词语的考释,其中曾良的研究很有价值,如:《敦煌佛经字词与校勘研究》(2010)[9],该著作主要对敦煌佛经进行义疏类考订,同时也有俗字与词语的考释,以文字与词汇为切入点进行了敦煌文献的深入研究,这为后来人们学习佛教经典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另外曾良也有相关的文章对敦煌文书进行研究,如《敦煌变文字词考》(2006)、《敦煌文献字词札记二则》(2009)等,对敦煌变文中的疑难字词,如“牛王”、“到”等,通过大量文献的细心比勘,做了进一步的深考。新世纪以来做出了成绩的还有陈秀兰、张小艳等人,陈秀兰的《敦煌变文词汇研究》(2002)在以往敦煌词汇研究论著对个别词考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变文词汇系统的特点,对变文中的词汇现象做了历史的追溯,这样的词汇研究,使得原本已经相当丰富的敦煌变文词汇研究上了一个层次,代表了对近代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新方向;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2007),对敦煌文献中的书仪语汇进行了校理与考辨,并且在对其中的新词新义和同义词进行训释的基础上,又更深入次地揭示了词义产生发展的规律。
2.禅宗语录。唐和北宋的禅宗语录相当接近口语,可以说禅宗语录的主要组成部分正是唐宋口语,所以其在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方面有很重要的价值。重要的研究成果有段观宋《禅宗语录疑难词语考释》(2001)、雷汉卿《禅籍俗语词札记》(2004)、卢烈红《禅宗语录词义札记》(2005)、张鹏丽《禅宗语录语言研究述略》[10](2009)等。也有对具体作品中禅宗语录的研究,如詹绪左《〈祖堂集〉词语札记》(2008)、王闰吉的专著《〈祖堂集〉语言问题研究》(2012),及论文《唐宋禅录疑难语词考释四则》(2013)等。
3.宋儒语录。我们都知道宋代儒学主要指的是程朱理学,二程语录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其中保存了大量的新词新义,例如曾昭聪的《“二程语录”词语小札》(2000)[11]对《汉语大词典》遗漏的若干词条进行了补充,丰富了近代汉语词汇系统,同时也注意到了二程语录所特有的口语化的色彩。此外,《朱子语类》也是此研究领域的重要语料,徐时仪专门研究《朱子语类》中的词语,著有《〈朱子语类〉词汇研究》(2013)[12]。作为一本迄今最为详实的朱子语言研究专著,该书综合了以往对朱子语言研究的成果,对《朱子语类》的词汇概貌、构成、同义词和反义词、专类词语、方俗口语、常用词和词义系统等做了仔细考察,对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4.笔记小说。根据袁本良在《〈唐宋笔记语辞汇释〉研究特色述略》[13]中所说,王锳在《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中,以唐宋笔记中的词汇作为语料对近代汉语中的部分词汇进行了研究汇释,为后人更好地把握近代汉语词汇提供了基础。该书秉承了全面科学的语料观、灵活多样的考释方法和严谨朴实的研究风格,在近代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具有非常高的价值。近十多年来的研究在语料搜集上也有所突破,比方说对外来语料的研究,其中代表作有董志翘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2000)[14],《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作为唐代日僧圆仁的游记,是唐代口语词汇研究的宝贵材料。全书共分6章,主要研究了《行记》词汇的性质、研究价值、新词新义和部分口语词等,同时也考释了一些疑难词。作者充分掌握文献材料、作了穷尽性研究,所以其研究相当深入,比方说对书中唐代口语词汇特点的揭示、考释疑难词等都很见功力,但个别结论值得商榷。这类著作还有王虎的《唐代笔记小说词汇研究》(2014)[15],这是一部研究唐代笔记小说词汇的力作,它主要对一百三十多个词汇进行细致深入的探究,例证丰富、说解详细、方法精妙。
在研究角度上出现多样化趋势,不仅有方言俗语词的研究,如王毅《明清小说江淮方言例释》(2002)、牛振《〈老乞大〉〈朴通事〉民俗语词初探》(2008)、周学峰《〈骑着一匹〉俗语词拾零》(2012)等。也有词语的考释,如郭作飞、周红苓的《唐宋笔记疑难语词考释》(2009),文章对“疾路”、“拒地”、“温羝”三个疑难词进行了考释,揭示了它们各自的词义,并且指出《大词典》对这些词解释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所要进行的补充。总之,在近代笔记小说方面的研究呈现角度多样、内容丰富的趋势,研究成果迭出。
5.史料中的有关资料。唐代是近代汉语的开端,对位居二十四史行列的《旧唐书》的研究,在学术界就引起学者的特别重视,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关于这篇史书的词汇研究的新成果层出不穷,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比比皆是。主要有张能甫《〈旧唐书〉词汇研究》(2002)[16]、刘传鸿《两《唐书》列传部分词汇比较研究》(2010)等等,有从事语言词汇比较研究的,也有专攻新词新义的,在史书类词汇研究中开辟了新的研究角度。其中张能甫的《〈旧唐书〉词汇研究》就论述了《旧唐书》中170多个新兴词语和400多个近代汉语中的重要词语,完善了对于近代汉语史书词汇的研究内容。
6.诗词曲中有关的部分。唐宋元时期,诗词曲产量丰富,近十年来这些作品也受到语言词汇学界学者的重视,在词语汇释领域,较早的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王锳《诗词曲语辞例释》、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根据方一新、王云路《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新收获》中所说,蒋先生从三方面着手研究唐代的语言,即唐诗口语词汇研究、研究意义、研究概况和研究方法等。[17]在近十年来,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唐诗口语词研究方面,比如魏耕原的《全唐诗语词通释》(2001)[18],该书是一部对《全唐诗》语词进行考释的专著,以《全唐诗》、《全唐诗补编》中疑难口语词的训释为研究目的,采用例证汇释,每条先立词义,次汇释,最后以共时或先时语料佐证。从该著作可以看出唐诗口语已经成为近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们的研究可以让后人进一步了解唐代的语言使用情况。另外还有洪帅《敦煌诗歌词汇研究》(2013)、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2000)等。
新世纪以来对于宋词元曲词汇也有不少的研究,如廖珣英《〈全宋词〉语言词典》(2007)、王学奇《宋金元明清曲辞通释》(与王静竹合撰)(2002)、王学奇《笠翁传奇十种校注》(与霍现俊合编)(2009)、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2009)等。
7.会话书和白话译文。《老乞大》、《朴通事》是元末明初的会话课本,反映了当时的口语状况;白话译文指的是《元朝秘史》、《元典章》、《元代白话碑》等,都是元代的资料,也能反映出当时口语的面貌。近十年来,对于这类书目词汇的研究进了一步,例如对《老乞大》这本会话书的研究,祖生利《古本〈老乞大〉的语言性质》(2011)[19]、李泰洙《〈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2000)、贾凤梅《〈老乞大〉四种版本词汇比较研究》(2005)、李顺美《〈老乞大〉〈朴通事〉常用词汇研究》(2011)等。由以上列举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关于《老乞大》的研究热潮仍在涌进,学者们通过对四种版本的研究,描绘出元朝至正年间至清代乾隆年间约400年的北方汉语发展变化,了解其中的演变规律,同时又对其中的词语作了简要的解释,对部分名词的更替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专类体裁研究方面,除上述几种外,也有其它的体裁形式,如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中词尾“每”的特殊用法》(2002)以及毛远明等对元代白话碑文词汇的研究,还有曾良对契约的研究、王海平对宋代墓志的复音词研究等等。
专类体裁研究上,形式多样,出现了以上十余种体裁形式的研究,既有对新材料的挖掘,如敦煌文献、元代碑文、域外小说、朝鲜时代的教科书等,还有对旧材料的深刻剖析,如唐宋史书、宋儒语录等,显示了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除了上述关于专书词汇、专题语词以及专类体裁语词等方面的研究之外,也有许多其它形式的词汇研究,如语言词典的形式,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2008)[20]的词目主要选自唐代至清代戏剧、小说、僧侣及宋儒语录等中常用而一般辞书极少收录的语词和部分短语。敦煌变文、诗词曲作品等亦为该词典词条的重要来源,这样看来,此种形式的研究也可以反映一定的学术成果。
总的看来,近十年来的近代汉语研究在前人里程碑式的词汇研究著作的引领下硕果累累。
其一,词汇研究的对象范围逐步扩大,类型多样化,各种研究类型(专题、专书、专门的体裁)。
其二,研究方法上也有所完善,在构词法等的研究基础上,开始关注新词新义、词语考释等更加细微的研究。更为突出的是,在研究角度上更加多元化,除了词汇考释外,结合现代词汇学理论研究,近代汉语词汇动态化研究趋势日渐明显。蒋绍愚先生曾经指出,研究汉语词汇应重视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研究者们近十年同样地在这范围展开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
其三,重视语言的社会性,将会话本等更加民间化的语言资料用于词汇研究,更具真实性,同时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口语情况。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方说,专书尚拘泥于名著的研究当中,对部分作品的词汇研究还薄弱,专类词的研究方面,近年来对于副词的研究日渐突出,但是对其它词类的研究尚有欠缺;在专类体裁研究上,语料的选择可以再拓宽,比如可将前人所做的注疏作为研究语料。除了以上的两方面需要加强之外,在今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过程中,断代研究仍是一个努力的方向。鉴于目前对近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史缺乏一个系统的把握,各方面的研究都应当加强,在精细研究具体词汇的基础上,对其开始进行宏观把握,从而逐渐掌握词汇演变的基本规律。相信在学者们的倾力研究下,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将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1]方一新.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844.
[2]崔真娥.唐代传奇《李娃传》的转用:朝鲜汉文小说《王庆龙传》[J].辽东学院学报,2012(3):21-25.
[3]王 毅.《金瓶梅》方言俗语摭评[J].明清小说研究,2001(1):185-194.
[4]王绍新.《红楼梦》词汇与现代词汇的词形异同研究[J].中国语文,2001(2):141-148.
[5]陈传坤.论《红楼梦》容庚藏抄本之底本[J].辽东学院学报,2012(1):53-61.
[6]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述[J].古汉语研究,2003(2):51-96.
[7]祖生利.《景德传灯录》的三种复音词研究[J].古汉语研究,1996(4):61-65.
[8]王淑华.元杂剧复音词浅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5(1):60-81.
[9]曾 良.敦煌佛经字词与校勘研究[J].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217-285.
[10]张鹏丽.禅宗语录语言研究述略[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4):59-62.
[11]曾昭聪.“二程语录”词语小札[J].古汉语研究,2000(2):44.
[12]徐时仪.《朱子语类》词汇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3]袁本良.《唐宋笔记语辞汇释》研究特色述略[J].贵州大学学报,2002(6):77-82.
[14]董志翘.《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5]王 虎.唐代笔记小说词汇研究[M].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6]张能甫.《旧唐书》词汇研究[M].四川:巴蜀书社,2002.
[17]方一新,王云路.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新收获[J].古汉语研究,1992(2):90-95.
[18]魏耕原.全唐诗语词通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9]祖生利.古本《老乞大》的语言性质[J].历史语言学研究,2011(4).
[20]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