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芝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法兰克福学派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起来,是当代西方重要的思想流派,主要成员是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集中了包括当时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评论家在内的学术人群。该流派的核心观点体现在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霍克海默《批判理论》、赫伯特·马尔库塞的《审美之维》等著作之中。
任何一种思想或流派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思想也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
首先,德国纳粹党独裁专制统治是法兰克福学派开展文化批判的根本原因。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在战争创伤尚未恢复的情况下,经济危机又使德国经济再次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希特勒纳粹党登上德国政治的舞台,对内实行独裁统治。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在《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一书对此作了深刻描述,认为希特勒时代是恐怖的时代,“纳粹统治的力量登峰造极,德军的铁蹄践踏着法兰西。西方文明的价值和标准,不是与法西斯制度的现实同流合污,就是被法西斯制度的现实取而代之。”[1]1希特勒政治上确立一党专政体制,经济上推行集中与垄断政策,文化上严格思想控制,利用一切手段对民众进行反动宣传,极力推行法西斯集权文化。
其次,文化控制手段更为隐蔽的美国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文化批判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由于德国法西斯主义对文化的压制与破坏,二战爆发以后,出于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向往,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迁到美国纽约。当时少数几个大公司和集团掌控着美国的经济,为此,大资本家为攫取高额利润大肆对工人进行盘剥。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在美国切身体会到美国现实与他们的“向往”之间的差距,正如特阿多诺所说:“在整个30年代,几乎没有什么比新闻影片、画报、广播节目以及好莱坞电影更能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了。对于知识界以及一般民众而言,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是无孔不入、无法回避的。”[2]8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认识到美国通过极为隐蔽的方式控制着大众文化,因此,他们认为对美国资产阶级大众文化宣战极为必要。
再次,欧洲文化传统影响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一是受卢梭、歌德、席勒等思想家影响,抵制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二是受到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推崇人的个性;三是受到黑格尔理性原则的影响,为其开展自身的文化批判理论寻求合理性;四是接受卢卡奇和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影响,为其批判现存社会的理论依据;五是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也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太多数所接受,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片面理解为人道主义哲学。[3]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第一,工业文化是虚伪的文化,带有控制人的思想的特点。二战以后,法兰克福学派一部分人到了美国,商业运作模式构建起来的文化深深触动了他们。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科学技术运用强加到文化身上,这种文化生产模式具有批量生产和无限复制的特征,使文化本身的意义消失,最终会导致艺术屈从于技术统治的悲剧。这些文娱活动,就像宗教界经常说教的,心理学的影片和妇女连载小说所喋喋不体地谈论的,进行装腔作势的空谈,以便能够更牢靠地在生活中支配人们的活动。”[4]135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霍克海默提出“肯定的文化”以阐释资本主义文化功能。后来,马尔库塞的《文化的肯定性质》在霍克海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工业文化的控制与维护功能进行了批判,“这种文化的根本特征就是认可普遍性的义务,认可必须无条件肯定的永恒美好和更有价值的世界。”[5]7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文化是为自身统治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现实的自然世界与文化工业伪装出来的世界截然不同。
第二,文化工业具有欺骗性,以虚假的影像消解现实矛盾。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工业通过给人们展示一种美好的影像,消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文化工业的这种欺骗性与它的虚伪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化工业把日常生活描绘得像天堂一样。摆脱和逃避日常生活就像私奔出走一样,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一定会回到原先的出发点,享乐促成了看破红尘和听天由命的思想”[4]133。为了控制人们的判断力,工业文化的欺骗性必须通过伪装表现出来。霍克海默和阿多尔提出了文化操纵的概念,在霍克海默看来,“文化工业”和“大众娱乐”得以结合的中介就是“操纵”。
第三,带有商品性质的大众文化,丧失了文化的艺术性。唯利是图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要求。法兰克福学派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资产阶级的作品处处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存在,因此,他们把艺术作品视为市场上的商品,可以进行交换与买卖,成为资产阶级赚取利润的工具。阿多尔诺认为工业文化是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的,他指出:工业文化是“彻头彻尾的商品”。[6]50霍克海默认为流行娱乐与艺术无关,“实际上是为文化工业所刺激、所操控、所悄悄腐蚀的要求。”[7]226以商业化方式包裹的文化,丧失了文化的艺术性。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批判了文化工业的欺骗性、虚伪性和控制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法兰克福学派从文化的视角研究资本主义制度,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拓宽了学术研究的广度。然而,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又有自身的局限性,这主要是由该学派成员所在的特殊年代及知识结构决定的。
第一,从立场上来看,法兰克福学派以精英主义的眼光批判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掺杂着技术因素,文化的标准化生产使得其艺术气息丧失,对于这点的认识有进步意义。此外,法兰克福学派将科技与艺术、文化与商品完全对立起来,以精英主义的眼光审视文化,明显带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的造成除了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外,也与该学派核心成员的生活与成长的经历有关,例如,阿多诺、霍克海默、本雅明等法兰克福学派核心成员都是当时社会著名的哲学家或社会学家,处在社会的上层,生活与工作环境使得他们或多或少带有精英主义的情结。在他们看来,文化应是纯粹的艺术,技术成了为资本主义统治进行辩护的一种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的这种判断建立在文化艺术的价值判断基础上,却忽视并排斥了科学技术的科学价值。毋庸置疑,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文化而言,文化发展中融入科技成果,既可以扩宽文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又有利于人们享受更高水平的文化成果。
第二,把对现实的不满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理论研究缺乏客观公正性。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与该学派成员的生活经历相关,他们把对法西斯的憎恨转嫁到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上来,从而形成对文化工业的反感甚至敌视。法兰克福学派的大部分成员都是犹太人或者有着犹太血统的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例如,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等。作为犹太民族的学者自然会在研究过程中揭示并批判德国的独裁镇压政策,表现出对德国法西斯统治的厌恶和憎恨。问题在于,法兰克福学派从整体上将文化与科技割裂开来,把艺术作为科技的对立面来看待,有失偏颇,因而,过分夸大了文化工业的欺骗性、控制性等。
如上所述,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其成员有着特殊的出身,因此,他们的理论带有某些局限性。法兰克福学派以独特的视角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弊端,揭示工业文明背景下文化发展的困境,无疑是深刻的。研究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对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处于大繁荣大发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人民群众可以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塑造了多元的文化形态。同时,也出现了损害群众利益的一些问题,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为迎合大众需要,片面追求利润的低俗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商业化气息浓厚;二是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影响人民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以及本土文化本身的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为此,必须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扬弃资本主义文化,立足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健全文化发展体制和机制,激活传统文化价值,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1]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M].李小兵,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
[2]Theodor W.Adoror.The Culture Industory: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 [M ]. London;Routledge,1991.
[3]范希春.论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4]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5]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尤战生.流行的代价——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7]霍克海默.现代艺术与大众文化[M]//霍克海默·霍克海默集:文明批判.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