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的个案研究
——以凯里学院为例

2014-04-08 16:55:32黄平波刘礼国
红河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凯里黔东南进校园

徐 烨,黄平波,刘礼国

(凯里学院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贵州凯里 556011)

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的个案研究
——以凯里学院为例

徐 烨,黄平波,刘礼国

(凯里学院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贵州凯里 556011)

以凯里学院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该校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势,回顾其发展历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课程资源开发;问题;对策

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应运而生。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体育课程资源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1]黔东南是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区,被誉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自然保护圈之一,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列为全球十八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成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抢救、挖掘、保护和开发的重要地域。这里富集的民族传统体育有传统舞蹈165项、杂技49项、传统体育及游艺与竞技85项。[2]凯里学院得天时地利,将黔东南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确定为学校的体育特色课程资源,在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和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具备先天优势,实践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 凯里学院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历程

2007年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指示“凯里学院要为保护、传承、弘扬原生态民族文化做出重要贡献”。凯里学院随即提出“办之校、育特质之才”,建立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体系和教育体系,设立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课题,开始了民族传统文化开发创新的历程。2008年凯里学院将民族传统体育学列为重点扶持学科,体育学院以此为契机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

第一,在教学方面,体育学院调整课程设置,编写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说法不一,具体而言,“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3]体育学院积极编写并实施校本课程,2008年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大学二年级公共体育选项课,2009年将民族传统体育如射弩、武术、珍珠球、蹴球、押加、板鞋竞速、高脚竞速等项目纳入专业选修课。对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材化处理,编写了《黔东南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教程》、《民族高等院校体育教程》两部校本教材。对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创新改造,2008年将台江县反排苗族祭祀性舞蹈木鼓舞创编为反排木鼓健身操,在原有基础上降低了复杂程度和技术难度,增强了趣味性、观赏性和健身性,并将其纳入公共体育校本教材。

第二,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才培养方面,采取民族文化传承班的形式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了保护、弘扬和传承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凯里学院从2009年起开办民族文化传承班,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重要学习内容。传承班中少数民族人数占80%以上,学习射弩、武术、珍珠球、蹴球、押加、板鞋竞速、高脚竞速、龙舟、独竹漂等项目,而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优势项目龙舟和贵州省优势项目独竹漂则为重点学习内容。黔东南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已经形成长效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既可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才,又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

第三,在科研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和课程资源开发已经成为体育学院科研的和优势。科学研究能为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智力支持。2007年凯里学院重点招标课题“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立项,是体育学院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的起点。截止2009年,体育学院完成贵州省教育厅教改课题《苗族反排木鼓舞健身操创编》,校级课题《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少数民族体育进校园》等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2010年体育教师获贵州省第七届民运会科报会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2010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术大会三等奖1项。获2011年第九届全国民运会科报会三等奖1项。通过学术交流展示了凯里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成果,扩大了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

第四,在课余体育训练方面,体育学院拥有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并积极开展训练。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练员培训基地、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体育训练基地是体育学院开展传统体育训练的重要平台。根据贵州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体育工作意见》的文件精神,2008年贵州省体育局、民委在凯里学院设立贵州省第二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体育学院依托该基地开展龙舟、蹴球、押加、陀螺、独竹漂、珍珠球等项目训练,备战第九届全国民运会、贵州省第二届大运会、贵州省第七届民运会、黔东南州首届民运会。

第五,在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方面,凯里学院屡创佳绩。2006年在贵州省第六届民运会上获押加项目7个奖项,全国第八届民运会上获押加项目3个奖项。2010年黔东南首届民运会上获40个奖项,贵州省第七届民运会上获52个奖项。2011年第九届全国民运会上获得独竹漂60米和200米直道竞速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近年来,凯里学院在多次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这是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成果的展示和检阅。

二 凯里学院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

凯里学院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起步较晚、受条件制约严重,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贮备不足

由于贵州省推进民族文化教育的时间短,凯里学院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带有“政治任务”性质,学术积累不够,理论准备不足。首先,体育学院教师对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不够全面深刻,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少、研究成果少,还没有公开发表过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性学术论文。其次,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无法满足课程资源开发的需要。体育学院只有48名专业教师,却承担着体育专业和公共体育教学任务,使得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工作的教师为数不多。体育教师师资结构配置不够优化,只有3名教师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研究生,他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知之甚少,且缺乏从事民族学研究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体育学院曾经打算利用上世纪八十年代黔东南州武术“挖整”成果,但是时过境迁,原始资料现已荡然无存。这些因素使得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存在相当难度。

(二)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存在项目设置趋同现象

原生态民族文化是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担当着“保护、传承、弘扬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使命。凯里学院要发挥服务地方的职能,就要开发这些特色资源,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凯里学院在高等学校日益严峻的竞争中要求得存在和发展,就要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然而,凯里学院开设的射弩、武术、珍珠球、蹴球、押加、板鞋竞速、高脚竞速等项目中没有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反排苗族木鼓健身操于2009年进入体育课堂,但后来又退出了。因此,体育学院在传承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方面没有作为。

(三)资金和场地器材条件不能满足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需要

凯里学院办学经费历来很紧张,没有专款用于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所需经费主要来源于黔东南州体育局和州民委拨款、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经费和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训练、实习基地建设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紧缺。到2010年,仅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实训基地器材设备方面的资金缺口就达200余万元,后来利用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才缓解资金紧缺问题,龙舟、独竹漂、珍珠球、蹴球、木球、民族弩、标准弩、抢花炮、陀螺、高脚等器材装备得以添置。这些场地器材设施只能勉强满足体育专业课教学需要,而不能满足全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需要。

(四)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无法满足就业市场需求

凯里学院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的时间不长,学生不到位,虽然80%的学生来自黔东南少数民族,但是他们没有学习本土民族传统体育的强烈愿望,他们学习这些项目仅仅是为了拿学分。原因何在?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并没有成为主流体育项目,学生参与率不高,走上社会后参与机会不多,这些体育项目未能成为全民健身项目;民族舞蹈所占比例大,而喜欢舞蹈的学生不多;很多项目不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大多数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采取消极应付态度;对于体育专业学生来说,他们还考虑这些知识对就业的影响,体育专业学生面向黔东南中小学就业,就业单位对学生体育技能考查主要是考核球类、健美操、田径、体操等专项技术,而不是民族传统体育技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体育专业学生自然不会选择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自己的专项。

(五)训练时间过短使师生技能水平难以大幅提高

凯里学院从事民族传统体育训练的目的是参加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一般采取短训形式。很多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经验表明,学生刚进校时身体素质、技术素质差距不大,只有常年训练才能取得好成绩。凯里学院要克服短期行为,采取常年训练,这样能促进教师系统探索训练方法,能促进学生系统掌握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能取得比其他高校更高的水平。短期训练所需经费少,短期效益明显,但是训练水平难有大的长进。市场经济条件下,课余体育训练不只是应付竞赛,也可为企业庆典提供表演服务,所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水平要高,且能随时满足为企业、政府庆典表演的需要。采取短训方式使训练水平不可能很高,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三 搞好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的对策

凯里学院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必须总结经验,深刻反思,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注重开发特色明显的传统体育项目

要选取黔东南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避免与其他高校项目设置的过度雷同。根据环境和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学校具体条件等因素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资金投入小、场地器材要求不高、趣味性强、易组织、表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具有黔东南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可分为几大类:(1)舞蹈类:板凳舞、芦笙舞、木鼓舞、铜鼓舞、水鼓舞、粑槽舞、古瓢舞、斗牛舞、锦鸡舞、踩亲舞等;(2)武术类:苗族武术、侗族武术、布依拳、木佬拳、水家拳、勾林、月牙镋等;(3)技巧表演类:上刀梯、岩鹰高跷、独竹漂、爬花竿、革家弓箭、射弩、射“发达鸟”等;(4)节日民俗类:花脸龙、草把龙、硬颈龙、舞龙嘘花、玩水龙、高台舞狮、独木龙舟、岜沙秋千等;(5)娱乐类:侗族摔跤、侗族抢花炮、多高呗、多达能、斗木牛、打篾鸡蛋、侗族哆毽、苗族鸡毛毽、穿针赛跑、穿花衣裙赛跑、抬官人、打地鼠、赛马、打秧球、打禾鸡等。

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加工改造,使其成为具有健身娱乐价值、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教材。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方向、形式、路线、距离、顺序、节奏、规格、场地、器材、规则要求、参加人数等运动学、动力学及文化学特征方面对其进行改造、整合、拓展。改造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利于增进学生整体健康,有利于发展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4]

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材化处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重新定位其性质功能、调整技术战术、修改活动内容、调整难度与负荷要求、改造场地器材等。(1)重新定位民族传统体育的性质: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祭祀巫术、择偶婚配、求育求子、占卜求吉、求雨抗旱等功能,其性质并非体育娱乐,经过教材化改造进入课堂后,以上功能无法实现,取而代之的是体育健身、娱乐、交往等功能,这样才具有体育的性质和功能。(2)修改活动内容:去掉其原有的祭祀、占卜、求子等具体做法,保留其身体活动的基本形式,不过分强调动作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活动的方向、形式、路线、距离、顺序、节奏等方面对原有动作进行修改,使其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科学手段。(3)调整难度、负荷: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特点,调整运动难度、负荷,消除安全隐患。有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动作难度和负荷较高,如舞龙舞狮、竞技芦笙舞和反排苗族木鼓舞的负荷较高,如果将其直接运用到教学中就会超越中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而带来伤害,教学过程中要使运动负荷控制在最佳价值阈内,满足学生健身需求。绝技体育项目如上刀梯、踩铧犁、岩鹰高跷等项目一般人不可以学习和尝试,所以不能将其纳入教学内容,只能作为表演项目,如要将其纳入体育教学内容则需作很大的修改。(4)调整技术战术:对于苗族、侗族、水族、革家等民族或族群的武术,其技战术水平较高,将其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后需要降低技术战术要求。(5)改造场地器材:场地器材要适合学生年龄、性别、身高、体能等方面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民族传统体育场地不规范,往往直接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开展活动。民族传统体育进入课堂,就需要有规范的场地,严格场地规则,学校现有场地适度改造后可用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器材不规范,需要经过美化、雅化,在材质、高度、重量、大小、长短、软硬、组合等创新改造,做到美观、安全、耐用。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等研制多样化的器材,鼓励学生自制、自带简易器材。要发挥器材的多重功能,做到“一物多用”。

(二)用好民族传统体育人力资源

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1)高校体育教师。高校体育教师具有现代体育理论素养或精湛的体育运动技术,能够胜任课程资源开发任务。凯里学院要引进具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素养和精湛技术的高水平教师,以带动体育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体育教师要加强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学习,体育教师也可“走出去”,到其他学校进行单科进修,以增强课程资源开发能力。高校体育教师要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化改造能力,强化民族传统体育训练技能,增强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组织能力及民族传统体育器材研制能力。(2)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他们熟悉本民族的体育文化,加上民族感情的驱使,使得很多体育教师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动机强烈。有些体育教师将民族传统体育引进体育课堂,如黎平县一中的“侗族摔跤”、黄平县民族中学的“苗族铜鼓舞”等。这些体育教师可以为凯里学院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贡献力量。凯里学院曾经聘请麻江县下司镇民族中学的体育教师协助训练独竹漂项目,向贵州省水上项目中心输送了2名运动员,并在第九届全国民运会上取得两金两银的好成绩。(3)民族传统体育的传习者。他们在节日和日常生活中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对其理解比较全面和深刻,他们是民族传统体育活的载体,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凯里学院要聘请他们来校传授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和技能。

(三)加大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投入力度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器械简单、场地要求不高、花钱少等优点,但是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创新涉及到教学、训练、竞赛和器材改造等多个方面,需要的资金相对较多,因此,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以保证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其主要用途为:设立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课题;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场地新建、改造或维修;添置专门的器材设施和服装,原有器材设施的改造创新;常年训练费;参赛费;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教学研讨与竞赛。

(四)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要针对市场需求

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是丰富体育课程资源,为学生体质健康服务。在公共体育课程中可以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在体育专业课程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供体育专业学生选择学习。要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以适应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近年来,体育专业学生主要选择篮球、乒乓球、武术、田径、健美操等项目作为专项,而选择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学生很少。因为学生对专项的选择是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民族传统体育学得好也不见得能找到好工作。

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表演性和观赏价值,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市场将会需要大量的民族体育技巧表演人才,大学生要学会推销自己,在旅游市场和庆典市场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针对旅游市场的潜在需求和游客猎奇的心理,要学习以下几类项目:(1)具有技巧性的表演项目如上刀梯、岩鹰高跷、独竹漂、爬花竿、革家弓箭、射弩、射“发达鸟”、岜沙秋千、高台舞狮等项目;(2)娱乐性强情趣盎然的表演项目如侗族摔跤、侗族抢花炮、多高呗、多达能、斗木牛、打篾鸡蛋、侗族哆毽、苗族鸡毛毽、穿针赛跑、穿花衣裙赛跑、抬官人、打地鼠、赛马、打秧球、打禾鸡、板凳舞、踩亲舞等项目;(3)参与体验性较好的项目如花脸龙、草把龙、硬颈龙、舞龙嘘花、玩水龙、打格罗等。

(五)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要符合学生兴趣爱好

关注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对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来说十分重要。中学阶段以后,学生的体育兴趣出现分化,男生多喜欢负荷量大、竞争性强,能表现机智、灵活、敏捷的运动项目,如大球类、田径、武术等;女生则喜欢动作轻快优美、节奏韵律感强、运动强度不大的运动项目,如舞蹈、艺术体操、小球类项目等。[5]体育项目趣味性强,能吸引学生的吸引力,激起学生的兴趣爱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要成为学生时代喜爱的体育项目,也要成为终身体育项目,这就要求项目本身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和很强的趣味性。

黔东南各地开发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舞蹈类项目很多,而很多舞蹈是祭祀性舞蹈,先天缺乏趣味性。对于这类舞蹈,学生学习起来是“身顺而心违”,凯里学院创编的反排木鼓健身操就属于此类。当然娱乐性强的舞蹈项目值得开发,如板凳舞和踩亲舞。板凳舞娱乐性强,其节奏热烈,舞姿既欢快又诙谐,道具简便,参与性强。踩亲舞是革家青年男女的社交舞蹈,热情奔放,舞态夸张。这类舞蹈比祭祀性舞蹈更具趣味性,更受学生的喜爱。另外,龙舟、射弩等开发较为成熟的项目由于受到场地器材的限制,难以成为全民健身项目。要注意将球类项目如苗族鸡毛球、侗族哆毽、仫佬族篾鸡蛋、苗族打秧球,田径类项目如穿针赛跑、穿花衣裙赛跑,舞蹈类项目如板凳舞、踩亲舞,技巧性项目如打格罗、爬花杆、岜沙秋千,体能类项目如侗族抢花炮、侗族摔跤等诸多趣味性项目开发成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使其成为全民健身项目。

(六)利用科研成果为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及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智力支持

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要多出科研成果。先前的科研成果主要体现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方面,今后要在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和竞赛方面展开研究。特别要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科研实验室的先进科研仪器用于体质人类学等生理学学科领域的研究。要研究苗族、侗族等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体质差异,研究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对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探寻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对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的科学价值。此外,场地开发利用和器材创新研发是大有可为的科研方向,应当加大科研力度,开发专利产品,与体育设备制造企业合作生产民族传统体育创新器材。民族传统体育场地器材的开发创新,既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又能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七)在黔东南少数民族节俗期间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黔东南是“百节之乡”。在少数民族节日期间开展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利于唤醒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使其以愉悦的心情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同时,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岁时节令联系紧密,是岁时生活的内容。因此,在节日期间开展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利于调节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

[1]牛森.对开发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研,2006,(4):91-93.

[2]粟周榕.黔东南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杉乡文学, 2010,(1):66-69.

[3]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

[4]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1-162.

[5]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1.

[责任编辑鲁海菊]

A Case Study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oming into Campus and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Taking Kail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XU Ye,HUANG Ping-bo,LIU Li-guo
(Guizhou Research Center of Eco-national Culture of Kaili University,Kaili 556011,China)

Taking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oming into campus and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Kaili University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o explore the various advantages of it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oming into campus and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recalling its development process,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its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coming into campus;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G633.96

:A

:1008-9128(2014)03-0089-05

2013-07-02

凯里学院2013年校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201324);凯里学院重点扶持学科建设基金(KZF2008001);2012年度贵州省体育局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黔东南苗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原生态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20120254)

徐烨(1971—),女,湖北红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凯里黔东南进校园
遇见黔东南
参花(上)(2021年5期)2021-06-10 16:52:53
诗书画苑
晚晴(2019年3期)2019-07-08 03:56:17
寻味贵州——黔东南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1:10
舞龙舞狮进校园
KYRIE IRVING'S HANG DRIBBLE 凯里·欧文 停顿运球
NBA特刊(2018年7期)2018-06-08 05:48:30
凯里·欧文 KYRIE IRVING 大器早成
NBA特刊(2018年7期)2018-06-08 05:48:28
乌兰牧骑进校园
民族音乐(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6
优秀剧目进校园
变脸 凯里·欧文
NBA特刊(2017年24期)2017-04-10 08:50:16
Review of The Handbook of Bilingualism and Multilingualism
科技视界(2015年32期)2015-11-07 09: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