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陶山水出茂元
——清末民初时期建水紫陶名家箫恩荣作品解读

2014-06-01 10:38:04
红河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紫陶建水山水画

孔 明

(红河学院美术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紫陶山水出茂元
——清末民初时期建水紫陶名家箫恩荣作品解读

孔 明

(红河学院美术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清末民初时期(1840-1928),云南建水紫陶在“金临安文化[1]”背景下,涌现出一批以秉承和褒扬我国中原传统文人画装饰的陶艺名家,箫氏即为该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继“建水三王”之后把建水紫陶无釉刻填彩绘装饰艺术推向又一个巅峰的陶艺大师。本文对箫恩荣遗世作品中的艺术特征进行评析,探究萧氏作品在建水紫陶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和价值,以期为建水紫陶产品装饰的后续研究与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建水紫陶;山水画;装饰;艺术

建水紫陶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以古朴雅致的造型、独树一帜的无釉彩绘刻填装饰、精湛的手工技艺跻身于中国当代四大名陶行列。近年来,随着国家政府不断增强对这一民间陶工艺在传承、保护与开发方面的扶持力度,建水紫陶逐步走出低谷,突破了制约发展的瓶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知名度不断提升,对建水紫陶的研究也就成为了当今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主题。

清末民初时期,云南建水紫陶在“金临安文化”背景下,涌现出一批以秉承和褒扬我国中原传统文人画装饰的陶艺名家,他们以陶泥为纸,刻刀为笔,通过不懈的努力探索和研究,最终把我国中原地区传统文人画元素中的梅兰竹菊、花鸟山水、词句诗赋、人物古语等装饰于建水紫陶产品之上,箫恩荣即为该时期建水紫陶“山水画”装饰的重要代表人物。笔者认为,箫氏的陶上山水画装饰承载的是我国中华文化的文脉,是对优秀汉文化艺术的经典诠释和传承,同时更是一种以“作品”的特殊手段向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众进行汉文化的教化传播与普及的行为方式。本文对箫恩荣遗世作品中的艺术特征进行评析,探究萧氏作品在建水紫陶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和价值,以期为建水紫陶产品装饰的后续研究与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 箫恩荣个人简介

箫恩荣(1887-1947)[1],字茂元,建水县人,清光绪十三年生;清末民初时期在建水紫陶装饰工艺中以我国中原传统文人画装饰为代表的饰陶名家之一,好制陶斗,尤以在方寸之间的陶斗上绘制“微型水墨山水画”装饰纹样见长,在建水地区民间流传有“紫陶山水出茂元”的美誉,其题款凡有“茂元”字样的紫陶作品均广受当地文人墨客的极力推崇和喜爱,所制陶斗在民国初年价值等同于黄金,是继“建水三王”[3]之后把建水紫陶无釉刻填彩绘装饰艺术推向又一个巅峰的陶艺大师。

图1 秋山居舍图白陶圆斗

二 主要代表作品评析

(一)民国•箫恩荣制《秋山居舍图白陶圆斗》

此斗为箫恩荣陶上微型水墨山水画装饰的经典之作,民国制(图1),直径8.3厘米,重423克,圆形,器型正面呈拱圆状;无釉磨光,表面细腻如玉,光洁似镜,白色胎体;装饰图案为自然山水纹样,箫氏在陶斗装饰中用一种极近似于中国近代水墨山水画中的 “写意笔法”集中表现了自然造化中的山、水、树木、古桥和民居,并通过不同色差的陶泥制作出仿生宣纸上有墨色浓淡变化的 “陶上水墨山水画”,图案层次丰富,画面布局疏密得当,对野丛、山石的表现,运用了我国山水画传统皴法中的“点皴”和“线皴”进行表现,点皴中主要以模仿“豆瓣皴”为主,线皴中主要以“荷叶皴”和“解索皴”为主,斗面中的用线长短粗细,看似绵柔轻软,实则寓刚,用点大小错落,看似随心,实则有序。对画面中下部重心处古槐的表现取“实”,对老屋、木桥、秋水的表现则取“虚”,这一表现手法与整体布局形成了虚实互应,有势有气的组合。《论语•雍也》中述“……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箫氏深谙此理,笔法自然灵动,应物象形得宜,画面中浓淡不同的墨线与白色胎体相得益彰,恰似一幅在生宣纸上铺陈开来,简约又极富内蕴,且能满溢出清新淡雅与飘逸脱俗之气的“水墨山水画”,很难想象这画作竟能绘制于一个直径仅为8.3厘米的陶斗上,方寸之间,蔚为大观。

(二)民国•箫恩荣制《冬至图黑肩白陶圆斗》

箫氏于民国制《冬至图黑肩白陶圆斗》是其所制陶斗中的典范之作(图2),其以斗身“黑肩”衬托斗面“微型山水画”装饰之独特,又兼窑变之奇而成为绝品;此斗直径8.5厘米,圆形,器型正面呈拱圆状,无釉磨光,细腻如玉,表面光洁似镜,黑白胎色;箫氏在斗面中间装饰区域集中描绘出冬天自然景物中的近树、远山、耕田和村庄,画面布局精致,景物之间互衬相连,用笔简练意骇,表现真实自然,把山水画中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体现得淋漓尽致,陶斗上所绘景物以中间烟口为界,左方树形部分上疏下密,重心稳定;上方枝杈部分和远山的描绘只寥寥几笔便显示出与天交融的联系性;主题中居于构图下方的茅舍民居和耕地形成了画面的重心。南朝画家谢赫在其《六法论》中对“经营位置”极为看重,陆俨少也说“……画有主题,主题多在重心处,重心一般在实处……”,而此斗的设计布局体现出箫氏已深谙这一要义。更为难得的是陶斗在烧制中右下方发生了窑变,颜色变为土黄色,正好落在植物的根部,好似炉中的火也成了箫氏的挚友,帮助他一起完成了这件精美的陶上“微型山水画”作品。此斗侧肩在正面视觉上形成的局部黑与斗面的整体白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得白色背景里的“水墨山水画”更加突出醒目,在黑色侧肩上,作者又以抽象的几何“线三角”四方连续纹样作装饰,黑与白的组合,几何纹饰的搭配,使得陶斗在文雅之外,又多了几分现代设计感。

图2 冬至图黑肩白陶圆斗

(三)民国•箫恩荣制《泛舟图紫陶圆斗》

《泛舟图紫陶圆斗》是箫恩荣为送友人之妻所制(图3),因为女子专用,设计直径仅7.6厘米,此斗属于箫氏微型山水画装饰中“简约小品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品,器型圆形,正面呈拱圆状,无釉磨光,表面细腻如玉,光洁似镜,紫色胎体;装饰图案为山水纹,陶斗外观造型端正,颜色古朴而高贵。从此斗装饰上可以看出箫氏用近乎于抽象的简练线条描绘景物。陶斗上部的“山”与下部的“屋”、“树”、“船”、箫氏将其分布于斗面上下部分,有意用中间的烟孔来进行视觉上的巧妙联接,山体自然起伏的曲线与烟孔左下部象征水波纹的些许直线相互呼应,再经斗右侧颜色较淡的树枝与下方的房屋,渔船关联在一起,主体景物的白色线条与紫色胎体的对比,通过右边中部淡紫色的树丛进行了色彩调和,这一设计巧妙地将三种颜色结合在一起,不仅形成了均衡协调且颇具丰富的层次感。还使明度与色差之间的对比自然而然产生出一定的立体感和纵深感。从其精炼而概括的笔法中可以看出,箫氏、对文人书画技法中的“气”、“骨”、“意”、“韵”、“神”已有较高的造诣,即用较少的“笔墨”塑造万千气象的功力,这一表现手法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客观世界中山水景物自身的形式特征。这种弱化空间,强化平面的简约风格塑造出一个高度符号化的陶上山水世界。

图3 泛舟图紫陶圆斗

(四)民国•箫恩荣制《墨竹图紫陶圆斗》

此斗为箫恩荣以竹为装饰主题的代表之作,民国制(图4),直径8.2厘米,胎色紫色。建水地区至今仍流传有“紫陶山水出茂元,茂元最爱画墨竹”之说,箫氏喜爱“墨竹”是符合我国文人画创作传统的,从北宋画家文同将竹子赋予“君子”人格始,“墨竹”就一直成为后来士大夫和文人雅士心中的“气节”。从陶斗上对“竹”的表现来看,前面两竹的刻画有劲节,有气有势,颇有南唐后主李煜所创“金错刀”笔法的影子,对分仰竹叶和下垂竹叶以三笔“个”、四笔“介”进行描绘,画面中的竹林取实,屋舍、野丛、山石则取虚,物象之间的疏与密、实与虚的设计布局得当,其用线上的粗细、长短、疏密。布局上的组织、穿插、留白。节奏上的转折、停顿、提按均表现出箫氏的深厚功底。紫色胎体与白色景物之间的互衬形式使画面对比鲜明,极尽醒目。郑板桥在其所作的《竹石》一诗有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箫氏此斗中的“墨竹”即有此诗的精髓要义体现。

三 结语

对于中国传统的文人来说,一种可以象征心志,抒发情怀的物件不但需要在其制作的过程中经受时间与意志的磨炼,而且也在把玩的过程中浸染文化的气息,就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上乘的陶艺品总是这样一种长物——“寒不可衣、饥不可食之器” (沈春泽《长物志》序) ——对于品评一个人来说,却可由之观察其风韵、才气、情怀与性格。

如今,陶艺巨匠箫氏已为尘封,但他在建水紫陶历史发展中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在首先,箫氏在陶上以“水墨山水画”为主题的装饰内容中体现出来的“雅”、“韵”、“善”、“美”承载的是我国中华文化的文脉,是对优秀汉文化的经典诠释和传承,同时更是一种以“艺术”的特殊手段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众进行汉文化的教化传播与普及的行为方式,这一方式既促进了清末民初时期临安(建水)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又推动了该时期“金临安艺术”的繁荣。其次,因为有他和一批工艺巨匠对建水陶装饰工艺的不懈探索、实践和拓展研究,才使建水陶在清末民初时期形成了其独特的“无釉彩泥纹绘刻填技术”。第三,在箫氏的引领下当地著名文人墨客和书画名家蜂拥而至纷纷进入到建水紫陶装饰行列中,这些人的大量涌入促使建水紫陶的文化内涵、视觉品味和审美意蕴在短短几十年间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最终建水紫陶在民国初年实现了粗陶向雅陶(紫陶)的过渡转型。

注释:

①明•《滇略》记载:临安之繁华富家于滇中,谚曰“金临安,银大理”。因此有“金临安文化”之说。

②“建水三王”指清末民初时期建水紫陶名家“王永清”“王受之”“王式稷”。

[1]谢肇淛.滇略[O].明代.

[2]谢恒.建水紫陶[M].昆明.国际统一出版社.2004:8.

[3]田丕鸿.建水陶瓷[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4:5.

[4]建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建水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4:5.

[5][清]祝宏修.建水州志[O].清雍正年,1731.

[6]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三联书店,2006.

[7]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8]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9]孔明.云南建水紫陶烟斗与“无釉刻填彩绘”艺术[J].山花, 2009,(8).

[10]石了英.徐复观“中国山水画论史”视野中的“老庄艺术精神”[J].江西社会科学,2010,(2).

[11]孔明.清末民初云南建水紫陶珍品“陶烟斗”器形及其纹绘艺术[J].美术大观,2009,(6).

[12]陆俨少.中国山水画章法的管见《美术》[J].1983.(6).

[责任编辑刘贵阳]

Purple pottery landscape that Mao Yuan——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Xiao Enrong famous works reading

KONG Ming
(HongHe Uniaersity Colleg of fine arts MengZi 661199,China)

During the late Dynasty (1840-1928), Yunnan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in the "golden Ling'an culture" context, the emergence of a number of to uphold and praised China's Central Plains traditional literati painting decorative pottery masters, Xiao's is one of the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eople, is following the "Jianshui kings" after the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glaze free moment fill in the painted decoration art to a peak of the pottery master.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Xiao Enrong left the world in the works of history, the role and value of Shaw's work in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furth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decoration products,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Jianshui purple pottery;landscape painting;decorative art

J527

:A

:1008-9128(2014)03-0071-03

2013-12-05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现代数码技术在建水紫陶产业化发展中的应用研究(YB2012123)

孔明(1973—),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建水紫陶文化。

猜你喜欢
紫陶建水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幼儿画刊(2023年6期)2023-07-18 07:02:30
建水紫陶研究: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紫陶作品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建水陶艺新观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5:42
建水紫陶研究:学生紫陶作品(二)
云南建水陶博物馆馆藏作品欣赏
马行云艺术作品欣赏
建水紫陶: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老年教育(2016年10期)2016-11-23 08: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