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鑫
(安徽财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安徽 蚌埠 233030)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从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出发,在新世纪新阶段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审时度势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生态文明”这一理念,从而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党的十八大报告则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的地位,进一步强调当前中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①吴前芳:《论科学发展理念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2期,第15页。,也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自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生态文明”理念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就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胡锦涛曾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②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生态文明的涵义是十分丰富的,可以从各种不同角度去考察。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③荣开明:《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孝感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78-83页。也可认为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④王孔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本问题探讨》,《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55页。但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又都存在着特殊性,因而,当前中国要想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必须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现状,积极地与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共处,强调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把发展的速度与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五位一体的宏伟目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方面,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内涵的思想理论体系。
政治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往往会对人类社会进行深刻的变革,而变革起因在于生态,但变革本身在于社会和经济,而完成变革的过程则在于政治。①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湖北:武汉出版社,1995年,第15页。因此,要想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模式,就必须注重政治建设。注重政治建设就必须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构建和实行民主的政治制度以及生态友好的政治行为。
一方面,党和国家应当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特有内涵和特征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纲领性文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国家、社会、民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他们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责任意识。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和特征,表现在经济建设方面即是生态经济,是指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相协调的范围内,遵循生态学原理、市场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②姬振海:《生态文明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4页。按照生态经济建设的理念,当前我国应当注重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前提下,实施三大产业的生态化建设,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建设的生态化发展。
首先是生态农业,这是建设生态经济的前提和基础。中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而生产农业又必然与自然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施无公害化处理是实现新型农业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为公众提供安全、优质、绿色食品的迫切需要。
其次是生态工业,这是建设生态经济的关键。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但其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向来是非常突出。因此,必须改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发展模式,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工业化组织形式,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努力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③尹礼政:《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导报》2013年第3期,第8页。
第三是服务业,这是建设生态经济的重要支撑。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服务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开始备受关注,因此,当前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服务业已势在必行。而要建设生态服务业就必须实行严格的监管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服务业的污染问题,并千方百计地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而更好地维护当前中国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进而促进生态服务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虽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能动的推动作用。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体现在文化建设层面主要体现在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两个方面。
第一,生态意识方面解决的是公众生态价值观的问题,是指在处理人类活动与周围自然环境相互关系时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④王如松:《论生态意识》,《农业现代化研究》1988年第1期,第9-12页。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应当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注意尊重和保护自然,努力做到运用生态学的观念去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第二,生态道德方面应当更加强调这是一种规范性的内在约束。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和特征的生态文明建设,它需要用生态道德的标准来评价人们的活动,需要人们积极的参与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实践活动中去,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风尚。⑤陈寿朋:《生态道德建设浅议》,《求是》2005年第14期,第45页。
人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是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⑥胡锦涛:《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39页。我们必须改变以往落后的社会生产、生活观念,重新确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社会新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包括生产方式的生态化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两个方面,全社会只有改变传统奢侈浪费的消费观,减少对资源利用上的浪费,才能形成适度开发、适度消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最终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具有社会主义鲜明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状态的社会形态。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以政治建设为制度保障,经济建设为物质基础,文化建设为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社会建设为总体目标的统一整体,并且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要素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领域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的复杂工程,这就决定了其自身路径选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建设好生态文明需要多管齐下,尤其是需要包括政府、企业、个人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参与和支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范围很广,涉及的领域很宽,直接关系到社会各界主体之间的复杂利益关系,因而要处理好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就必须做好引导,适时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同时强调对各方利益的调控,加快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社会目标,政府应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实现以政府为中心的管理型政府向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更应当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自然环境所能承载的程度,在遵循自然生态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过程中,全面强化政府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服务职能。
但这还远远不够,政府还需要对公众施加约束力。一方面,政府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加快制定和修改符合生态文明标准的各项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从而正真做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一方面,完备的法律体系还需要强有力的监督体系,只有对那些破环生态环境的行为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使生态建设切实取得实效。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各种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都会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承担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建设的重任。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企业的关注通常侧重于企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的大小,尤其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往往会被忽视。但是随着当前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企业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也开始得到广泛关注。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企业必须建立环保、节约、循环的生态文明理念,并将其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以此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还要大力研发低碳技术,降低资源的消耗,实行绿色生产,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而要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就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利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污染大的企业,努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的相统一,最终形成经济上与生态上的良性循环。
总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大形势之下,企业应该顺应形势,树立生态理念,提升企业形象,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广大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需要公众改变原有生活方式,不断增强生态文化观念和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形成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新型生态伦理观。
现阶段,很多人的生活消费仍然以单纯追求物质财富为目标,而沉迷于对物欲追求,但是,这种消费观念显然与生态文明建设格格不入。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提高自己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做到把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如在购物时,我们应该尽可能购买环境友好型的商品;对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最好做到分类处理,以减少环境污染。
总之,只有鼓励广大社会成员改变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观念,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才能把生态意识转化到实际行动中去,从而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深切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39页这就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一个全面建设和快速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践的基本内容,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这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新形势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不断深化生态民主建设,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不断加强生态经济建设,协调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不断强化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公众生态素质,从而推动思想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优化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从而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平衡发展。
通过普及环境意识、倡导生态观念,进一步促进关注生态、保护环境风潮的形成,从而增强公众的生态忧患意识;加强宣传和对外推广,增强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作用,把人、社会、自然共融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理念,并将其上升到文化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推动系统的生态文化体系的构建;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主管部门的考核,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绩考核之中,从而推动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都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良好风气的形成。
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均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法。②宋林飞:《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第3-9页。十八大以后的相关政策文件必将遵循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制定出一系列约束性制度和激励性政策予以推动。比如,开发与创新科学技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产业体系;建立健全完备的保障生态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体制和市场体系,等等。通过开展这些具体的实践工作,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