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病害最新研究进展

2014-04-08 16:10蒋军喜余国庆熊爱芳王园秀
生物灾害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薯蓣炭疽病线虫病

黄 婷,蒋军喜*,余国庆,熊爱芳,王园秀

(1.江西农业大学 农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2.江西省瑞昌农业局,江西 瑞昌 332200;3.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山药(Dioscorea oppositeThunb),也称薯蓣、淮山药、山芋,为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以块茎作蔬菜食用。山药既因其突出的食用和药用保健价值受到消费者之亲睐,也因其种植效益好受到生产者之欢迎。山药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1],我国则在河南[2]、湖北[3]、山东[4]、江西、广西[5]等省有大面积栽培。根据文献报道及近年笔者对江西瑞昌[6]、泰和等山药产区的调查,山药病害已成为制约山药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充分掌握目前山药病害的研究现状,以便有效地开展山药病害的研究和防治,笔者对山药病害研究进展进行了如下综述。

1 山药真菌病害

1.1 山药炭疽病

山药炭疽病是我国山药生产中分布最广、发生最重的一种病害,在四川雅安[7]、黄淮地区[8]、鄂西南地区[9]可分别造成山药减产90%~100%、10%~50%和20%~50%。本病在国外,如西非[10]、加勒比海地区[11-12]等国家也有报道。该病主要为害山药的叶片和茎蔓。初期叶尖或叶缘呈暗绿色、水渍状斑点,随后逐渐扩大为褐色或黑褐色、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病斑通常有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上出现红色或黑色小点。茎蔓感病后出现梭形、稍凹陷的褐斑。山药炭疽病主要由胶孢炭疽菌(Cloeosporium.gloeosporioides)[5-6,13]引起,少数由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7-8,14]或薯蓣盘长孢菌(Gloeosporium pestis)[15]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上越冬,田间湿度大是该病流行的主导因素。主要防治措施有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和药剂防治,有效药剂有30%爱苗、50%施保功[16]等。

1.2 山药褐斑病

也称白涩病、叶枯病及斑纹病,常与炭疽病并发,主要为害叶片和茎杆,一般发病时减产20%。其与炭疽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病斑后期边缘微凸,中间淡褐色,散生黑色小点,严重时病斑融合,导致叶片枯死但不易落叶。茎秆感病时为长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融合在一起,茎蔓枯死[17]。山药褐斑病主要由薯蓣盘孢菌(Cylindrosporium dioscoreae)和薯蓣叶点霉(Phyllosticta dioscoreae)[18]引起。该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主要防治措施有轮作、选育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和加强栽培管理等。

1.3 山药灰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病叶先出现淡黄色病斑,后扩大为褐色椭圆形边缘不明显的大斑,叶背有紫灰色霉层[2]。该病主要由薯蓣色链隔孢(Phaeoramulana dioscoreae),异名薯蓣尾孢(Cercospora dioscoreae)引起。本病危害性不大,发病初期可喷施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等药剂。

1.4 山药疮痂病

本病主要危害山药块茎,发病时产生褐色小斑点,表皮木栓化坏死,有大小不均的瘤状凸起或疮痂状破裂。主要由放线菌疮痂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引起。病菌主要在病茎中越冬[4]。可对块茎进行药剂处理,有效药剂有80%重茬保可湿性粉剂。

1.5 山药黑粉病

主要为害叶脉和叶柄,叶片产生灰褐色疣形斑,可引起畸形,表皮破裂后,露出黑色粉末[2]。病原为山药条黑粉菌(Urocystis dioscoreae)。病菌以孢子团在土壤中越冬。生产中应禁止施用混有病菌孢子而未经腐熟的有机肥做底肥,播种前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等药剂浸种。

1.6 山药白锈病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柄,发病初期叶片上有淡黄色斑点,叶背着生白色粉状疱疹,破裂散出白色粉状物,发病严重时叶片畸形,叶柄肿大。病原为卵菌纲白锈菌属真菌(Albugo ipomoeaepanduranoe)[2]。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春秋长期低温多雨发病重。发病时多采用药剂防治,如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等。

1.7 山药枯萎病

山药枯萎病也称死藤病、死秧病。主要为害茎基部及地下块茎,染病时茎基部有梭形褐色病斑,而后表皮腐烂;块茎染病后形成圆形至不规则形褐色病斑,严重时整个山药变细、变褐。病原为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f.sp.Cucmrium)[19],也有报道为尖镰孢薯蓣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f.sp.dioscoreae)[18]。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块茎内或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主要靠流水和农事操作传播,通过选用无病种茎或喷施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进行防治。

1.8 山药斑枯病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褐色,边缘暗褐色,其上着生黑色小点,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全株枯死。病原为薯蓣壳针孢(Septoria dioscoreae)[18]。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防治药剂有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25%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等。

1.9 山药立枯病

本病也称山药茎腐病,通常在苗后直立生长期(5—6月)发生,地上部出现萎蔫继而倒伏症状,地下茎先产生黄褐色不规则形或长形凹陷病斑,随后逐渐干缩腐烂。病原为半知菌类丝核菌属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20],病菌主要是以菌丝体或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存活期可长达3年。

1.10 山药根腐病

本病主要表现为根部皮层变褐腐烂、脱落,维管束呈褐色,地上部叶色变黄,叶片干枯直至整株枯死。病原主要为镰刀菌(Fusariumsp.),包括厚垣镰刀菌(Fusarium chlamydosporum)和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21],还有报道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22]引起。贾海民等[22]报道河北麻山药出苗后,遇上高温多雨有利于该病的发生,7月上旬为始发期,7月中、下旬为盛期,发病率80%以上。采用新的生物药剂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1]能有效防治麻山药根腐病的发生。

1.11 山药黑斑病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在叶尖或叶缘产生半圆形黑色大病斑,有不明显轮纹,严重时常造成叶片枯死。病原为半知菌类链格孢属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uis)[20]。该病6月开始发病,7月中旬进入盛期。可通过在播种期对栽子及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来防治该病害的发生。

1.12 山药黑痣病(山药黑皮病)

本病也称山药黑皮病,主要为害山药根状茎,发病时表皮形成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点,发病严重时,病斑硬化,根状茎干瘪,病斑仅限于山药表皮,不影响山药产量但对山药的外观有影响。其病原为甘薯毛链孢(Monilochaetes infascans)[18]。

2 山药细菌病害

山药细菌性病害只报道了山药叶斑病的发生。该病害系统性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基部叶片开始发病,产生暗褐色、圆形、直径2~8 mm病斑,叶片发黄易脱落,茎基部维管束褐色,由萎蔫短小杆菌的一个新的致病变种(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uspv.Discorea)[20]引起。其病原菌借助龙头传播。此病对山药产量有直接影响,是搭架山药中的主要叶部病害之一,目前还未发现有效的防治方法,仅通过早发现早预防来控制该病的发生。

3 山药病毒病害

目前报道的山药病毒病害主要为山药花叶病毒病,在山药生长初期为害症状不明显,到生长中后期逐渐明显,在叶片上出现褪绿斑、花叶、畸形等典型病毒病症状,严重时植株矮化,生长缓慢,而地下块茎畸形。目前为害山药的病毒种类主要有:马铃薯Y病毒(PVY)[23-24]、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23]、马铃薯A病毒(PVA)、M病毒(PVM)、卷叶病毒(PLRV)、S病毒(PVS)、X病毒(PVX)[24]、菜豆萎蔫病毒(BBWV)、芜箐花叶病毒(TuMV)、康乃馨意大利环斑病毒(CIRV)[25]、山药坏死花叶病毒(CYNMV)[26]和蚕豆萎蔫病毒2(BBWV-2)[27]。该病病毒随种薯在贮藏窖内越冬。有关本病的防治张艳秋等[28]于 2008年进行了报道,山药病毒病的发生与种薯带毒率和蚜虫数量有直接关系,因此选育无毒种苗及控制蚜虫数量是防治山药病毒病的关键。同时建立无病留种田、适期早栽、加强肥水管理、彻底铲除田间杂草等措施也能有效的防治该病害的发生。

4 山药线虫病害

山药线虫病害有山药根结线虫病和山药根腐线虫病之分。而国外对山药线虫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山药根结线虫病方面[29-30]。

4.1 山药根结线虫病

本病发病前期植株地上部无明显症状,后期茎蔓生长缓慢,叶片小,严重时叶片变黄脱落。块茎受害后表面暗褐色,无光泽,大多数畸形,线虫侵入点四周肿状隆起,形成2~7 mm直径大小的根结,严重时形成的根结连成一片。根系受害,会出现米粒大小的根结,体视镜下可明显看到乳白色线虫。病原为根结线虫属的多种根结线虫[31],包括南方根结线虫(Meloidgyne.Incognita)[31-32]、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31-33]和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31]。根结线虫若为害山药嘴子,常形成球状瘤,称山药根茎瘤病[34],可导致整株山药枯死。根结线虫以卵及雌虫在土壤、种薯和病残组织的根结内越冬。实行轮作、结合严格选种和利用苦参碱灌根能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33],同时应加强植物检疫。

4.2 山药根腐线虫病

此病也称山药红斑病或山药块茎黑斑病[35],在山药植株的全生育期中均能发生。该病症状主要表现在块茎中上部,初为圆形或椭圆形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展成红褐色至黑褐色不规则形大斑,病斑凹陷、龟裂、腐烂,同时病部易感染腐生菌而加剧块茎腐烂的发生。发病严重时,可导致植株地上部枯萎死亡。山药根腐线虫病由短体线虫引起,主要为穿刺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penetrans)[36]、咖啡短体线虫(P.coffeae)[37]和薯蓣短体线虫(P.dioscoreae)[38]。病原线虫主要以卵及雌虫在土壤和种薯上越冬。可通过选用无病山药嘴子、种植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及施用杀线虫剂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5 问题与展望

目前,有关山药病害报道较多,发现的病害种类也不少,但在总体上对山药病害的研究和了解还非常有限。在上述16种病害中,研究得较多和了解得比较清楚的病害是山药炭疽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害和根腐线虫病,而其他12种病害除了对其病原有基本的研究外,对其发病规律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还十分缺乏,因此,对上述病害的研究还有较大的空间。另外,据笔者近年对江西瑞昌山药病害田间调查发现,除了侵染性病害以外,山药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的发生也非常普遍,症状也呈多样化。因此,加强对这些非侵染性病害的研究,正确鉴定其病原,掌握其发病规律,也将成为未来山药病害研究和防治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李月仙, 黄东益, 黄小龙, 等.山药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9): 91-96.

[2]乔振森, 郭旭彦, 魏新田, 等.山药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0(12): 152-153.

[3]干继红, 程应德.武穴市山药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J].湖北植保, 2003, 14(1): 12.

[4]王振学, 党伟, 孟祥菲, 等.山药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西北园艺, 2007(5): 29-30.

[5]朱桂宁, 蔡健和, 胡春锦, 等.广西山药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与ITS序列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6): 572-577.

[6]蒋军喜, 李诚, 宋水林.江西瑞昌山药炭疽病菌的形态及分子鉴定[J].生物灾害科学, 2012, 35(1): 37-39.

[7]黄云, 王洪波, 李庆, 等.山药炭疽病病原研究(I): 炭疽病的症状及其病原鉴定[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6(1):44-46.

[8]戴率善, 李宗冠, 李艳红, 等.淮北地区山药炭疽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蔬菜, 2002(8): 27-28.

[9]吴云.鄂西南地区山药炭疽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江西农业科技, 2004(10): 26-27.

[10]Nwankiti A O, Ene L S O.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anthracnose/blotch disease ofDioscorea alatain Nigeria[J].Sixth Symposium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ropical Root Crops/Hosted by CIP in Lima, Peru, 1983: 21-26.

[11]Mignucci J S, Hepperly P R, Green J, et al.Yam protection.II.Anthracnose, yield and profit of monocultures and interplantings[J].Journal of Agriculture of University of Puerto Rico, 1988,72(2): 179-189.

[12]Green K R.Studies on the 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ofYam anthracnose[D].UK: University of Reading, 1994.

[13]林永康.福建沙县山药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防治[J].亚热带植物通讯, 1998, 27(2): 30-33.

[14]戚佩坤.广东省栽培药用植物真菌病害志[M].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 1994.

[15]裘维蕃.英汉植物病理学词汇[M].2版.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853.

[16]梁魁景.5种杀菌剂防治山药炭疽病的效果[J].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0(6): 94-96.

[17]王诗军, 田福进, 田凤环, 等.山药褐斑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J].中国植保导刊, 2004, 24(3): 42-43.

[18]陈红岩, 刘晓芸.保定市山药病害种类及为害特点调查初报[J].中国植保导刊, 2010, 30(6): 24-26.

[19]姚圣梅.山药新病害——枯萎病[J].长江蔬菜, 1988(3): 41.

[20]王振军.山药细菌性叶斑病病原的鉴定[D].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 2006.

[21]沈丽淘.山药根腐病的病原学及防治药剂筛选研究[D]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12.

[22]贾海民, 鹿秀云, 陈丹等.麻山药根腐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J].北方园艺, 2011(1): 159-160.

[23]李明军, 张峰, 陈明霞.怀山药病毒病的研究[J].中草药, 2003, 34(11): 3-5.

[24]曾军, 兰志斌, 张志勇, 等.闽西山药病毒种类的检测初报[J].武夷科学, 2003, 19(12): 176-178.

[25]刘红彦, 鲁传涛, 张玉聚, 等.怀山药主要病害种类及发病规律研究[J].华北农学报: 植物保护专辑, 2001(16):178-179.

[26]Fukumoto F, Tochihara H.Chinese yam necrotic mosaic virus (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J].Ann Phytopathol Soc J,1978, 44: 1-5.

[27]Kondo T, Fuji S, Yamashita K, et al.Broad bean wilt virus 2 in yams[J].Journal of General Plant Pahtology, 2005, 71:441-443.

[28]张艳秋, 刘佳.黄淮地区山药病虫害发生动态与防治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 2008(6): 130-132.

[29]Lin G C, Tsay T T, Chen P J.The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of the causal nematodes of Yam root-knot and dry rot diseases[J].Plant Protection Bulletin (Taichung), 2009, 51(3-4): 95-108.

[30]Coyne D L, Tchabi A, Baimey H, et al.Distribution and prevalence of nematodes (Scutellonema bradysandMeloidogynespp.)on marketed yam (Dioscoterspp.) in West Africa [J].Field Crop Research, 2006, 96(1): 142-150.

[31]田福进, 王诗军, 田凤环, 等.山药根结线虫并的发生及发病因素调查[J].中国蔬菜, 2004(3): 40-41.

[32]张艳秋.山药根结线虫病及其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化农业, 2006(11): 10.

[33]苏飞.细毛山药根结线虫病的综合防治[J].科学致富向导, 2012(15): 272.

[34]刘芹, 孙敦恒.山药根茎瘤病及其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24): 77-78.

[35]黄文华, 贾兴军, 胡明立, 等.山药块茎黑斑病及其综合防治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 1990(2) : 46.

[36]张广民, 高士仁, 国庆合, 等.山药新病害-山药根腐线虫病[J].植物保护, 1991, 17(3): 50.

[37]黄文华, 高学彪, 吕继宏.山药根腐线虫病的病原鉴定和致病性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4, 15(3): 35-38.

[38]赵庆云, 云南山药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J].长江蔬菜, 2002(2): 34-35.

猜你喜欢
薯蓣炭疽病线虫病
苦瓜长“雀斑” 警惕炭疽病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肉牛消化道线虫病和呼吸道线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治
家畜类圆线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
猪炭疽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薯蓣皂苷及两种衍生固定相的制备、表征及性能评价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防治及对策——以重庆市为例
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的制备
HPLC测定不同产地粉萆薢中原薯蓣皂苷和薯蓣皂苷含量
猕猴桃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