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芳
(湖北工程学院 教育与心理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湖北工程学院教师教育改革
刘运芳
(湖北工程学院 教育与心理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湖北工程学院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的指导下,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教师教育体系建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教师教育管理模式、教育教育课程改革等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果,有效促进了学校的教师教育发展,实现了教师职前培养与教师职后培训的双重职能,提高了学校的教师教育质量。
湖北工程学院;教师教育;改革
湖北工程学院是在原湖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孝感大学、武汉师范学院孝感分院、孝感师范专科学校、孝感学院的基础上,于2011年更名,发展起来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学校在着力转型发展工程类专业的同时,继续发扬长期积淀的师范教育传统优势,深刻体现教师教育新内涵,在教师职前教育规模缩小,教师职后教育终身化的教育大背景下,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为指导,贯彻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的精神,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教师职后培训的教师教育功能。
湖北工程学院认真履行教师职前培养和教师职后培训的教师教育职能,构建了覆盖教师职前培养与教师职后培训的教师终身发展通道。
1.职前教师培养,学科门类齐全。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教师总量的发展,我国的教师职前教育规模普遍缩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湖北工程学院的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总量也明显减少,自2011年以来,每年师范生人数总量都在一千二百人以内,教师教育成本逐年提高。但是为了满足学生求学的个性化差异,也为了满足中小学对教师人才多样性的需求,湖北工程学院继续进行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师培养工作。目前,学校开设有本科和专科两个教师教育层次,共有14个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接受教师培养,分别是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英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音乐学、美术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教育技术学、体育教育等,湖北工程学院继续发挥原“师范”教育优势,每年为中小学输送各科所需的教师专业人才。
2.职后教师培训,助力教师终身发展。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知识更新、教育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常常使在职教师面临各种教育挑战,职后培训是在职教师提升专业技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必需要求。湖北工程学院在“一主两翼”(坚持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和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指导下,在“成人职业教育”归口下,构建了教师职后培训的终身教育体系。学校的成人职业教育学院在进行长线的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基于地方基于单位需要的主题性发展性短期培训,建立了具有时效性特征的教师职后终身教育发展通道。成人职业教育学院积极开发本校教师资源,同时主动走出校门,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等建立联合教师培训新机制,发挥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和企业高级工程师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作用,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为目标,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成人职业教育学院在多年的培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非统一”为特色的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培训模式,所谓“非统一”即培训时间长短不统一、培训地点不统一、培训主题不统一,目的在于为中小学校和在职教师提供切合需要的个性化服务。湖北工程学院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幼儿教师培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中学英语培训”等,为提高在职教师综合素质,输送特殊岗位教学人员做出了贡献,充分实现了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湖北工程学院有深厚的教师教育基础,积累了丰富的教师教育经验,同时,也重视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教师教育改革。为切实体现教师教育的系统性、专业性、开放性、终身性特征[1],湖北工程学院在改革中逐渐形成了适应不同培养对象和培养任务的多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1.职前教师“1+2+1”培养模式。湖北工程学院先后探索了“3.5+0.5”、“1+2.5+0.5”、“1+1.5+1+0.5”等多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这些模式在课堂教学课程的顺序设置上有不同,但都执行半年实践性课程即8周实习加8周毕业论文的学时分配。从学生的实习反馈看,8周实习时间被认为是“刚进入角色,实习就结束了”,并没有从实习中真正掌握教学的基本流程和规范,更无法领悟教学的精髓。2012年以来,为实现“宽基础、专业化、强技能”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湖北工程学院探索“1+2+1”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即学生集中一年的时间开设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集中两年的时间开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包括教育见习、教育行动研究与实践等,集中一年的时间进行教学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由于学生的实习实践以一年为单位,学生在实习环节中能承担具体教学岗位,独立参与教学,在完成具体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规范教学流程、把握教学技巧、了解学生特点、学习和学生相处与沟通,学会班级管理等。“1+2+1”模式实行3年来,从实习验收的实际效果看,学生的教学语言、教学程序、教材处理、课堂组织等教学技能技巧明显提高,教师角色“老练”程度增强,毕业入职速度加快,得到学生和实习学校双方高度认同。
2.教师资格考试培训,教考分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2011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在浙江、湖北两省率先启动,2012年扩大到河北、上海、海南、广西等6个省(区、市)。试点工作内容涵盖统一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大纲;完善考试科目设置,突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查;将考试命题和组织工作交给专业考试机构承担,增加考试公信力;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畴;破除教师终身制,5年一认定,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培训和工作业绩的考查等。2015年开始,教师注册制度将全面推开,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根据国家教师资格认证的新举措,湖北工程学院积极主动应对,在进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大胆确立了“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培训,教考分离,面向社会”的策略,由湖北工程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实施面向学生也面向社会的教师资格考试培训,不仅破解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考证难题,避免了教师教育的“应试”倾向,还扩大了社会服务辐射功能,为有志教育事业的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培训机会和条件。
3.试点改革,探索导师制。为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湖北工程学院以教育与心理学院为试点,于2013年在教育与心理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开始试行“导师制”。导师制追求“全方位”培养学生,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指导、专业成长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日常生活指导等责任与权利于一体,并实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学生专业学习在学院,生活学习在书院”的充满活力与思想自由的大学学习与生活方式。“导师”不同于老师,他比老师“管的宽”;“导师”不同于辅导员,他比辅导员更贴心。教育与心理学院正在进行的“导师制”,已经完成了学生的生活状况、学习特点、人格等特征等方面的分析,完成了导师与学生的互选,确定了导师职责、管理模式、运行进程等前期工作,并已经进行了一年。一年来学生与导师的互动频繁,如职业生涯探讨、读书报告、谈心日志等等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增强学生的方向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安全感、促进学生的学习发挥了重要作用。
4.置换研修,双向发展。湖北工程学院为切实执行师范院校的基础教育服务功能,于2010年,即“国培计划”开始的第一年,参与“国培计划”竞标,成为“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组织实施单位。先后有来自随州市、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咸宁市和孝感市等多个地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的多学科的农村骨干教师700余名参与培训。培训过程中,湖北工程学院为培训学员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邀请来自全国的优秀教育专家和来自全国教学一线的优秀专业教师为学员讲课。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三结合”即理论学习与实践研习相结合、专题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观摩考察与反思体验相结合的研修方式,在专家报告、名师示范、中学观摩、视频教学、分组讨论、即时训练、教学沙龙、“影子培训”等多种研修方式中,切实提高了培训学员的教育技能和理论修养,提高了学员的综合素养。这些返校后的骨干教师正在各学校、各学区、各学科发挥“种子教师”的价值,深刻影响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在进行“种子教师”培养的同时,湖北工程学院的学生到相应学校进行岗位“置换”,置换培养使职前学生有真正的“教学”舞台,在真正的岗位教学中,学生增强了角色意识、岗位意识,培养了实际教学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师生交流能力,同时,更明确自己的职业优势与职业不足,置换实习成为湖北工程学院多样化培养模式的一个新模式。
管理模式创新是教师教育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保障,湖北工程学院积极进行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为教师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
1.建立教学督导制。湖北工程学院建立学校、院系二级教学督导制,在学校和院系两个层面成立督导小组。督导小组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构成,承担听课、评课、质量检查、质量评估、纪律检查多项职能,全学期覆盖教师教学进程。督导教师在发现和推广优秀教师的经验、发现和纠正教师存在的问题、维护正常教学纪律、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言献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质量保障体系。
2.建立专业首席负责制、课程教授负责制。湖北工程学院建立的“两个负责制”把专业发展、课程建设落实到具体的教师本人,通过严格的遴选,通过经费支持,实现负责人的“责任、权利、利益”三位一体,既发挥了专家教授的潜能,也激发了专家教授的责任意识,有效推进了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课程建设。
3.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湖北工程学院建立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终身发展”为服务原则,通过能力提升、教学评价、教学研究和教学咨询等工作,为教师创造充分交流、相互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平台,营造良好的教学文化氛围,丰富教研教改成果,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的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沙龙、教学示范、教学竞赛等,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教师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
湖北工程学院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落脚点,积极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在教师教育课程结构调整、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1.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教师教育课程。在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学科专业知识所占的比例太大,而教育专业知识所占的比例太小,学科教育的内容占到了90%-92%,而教育理论与实践内容仅占8%-10%。这种课程体系难以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在美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学科内容占60%,教育理论与实践占37%,在英国,两部分内容的比例是各50%[2]。湖北工程学院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构建符合教师教育规律,体现教师教育特色的新的课程体系,减少“本体性知识”(主要是学科专业知识,即要教给学生的知识),扩充“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教育专业知识,即如何教、如何引导学生学的知识),加强对教师教育专业技能的训练,使教师真正成为适应新课程教学、遵循学生身心规律、引领新时代教育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专业人员,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2008年,湖北工程学院对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进行大的调整,重点体现在扩展教师教育公共理论课程,增加实践学时。具体是,将传统的教师教育理论旧4门扩展为新7门,将实践课程占比调整为15%。*参见湖北工程学院本科培养方案2008版.新7门课程即当代教育学,学与教的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教师口语、教育技术学、研究性学习指导与管理、教育实习。其中研究性学习与管理为当时全国首设课程,而将“教育学”名称调整为“当代教育学”、将“心理学”名称调整为“学与教的心理学”也反映了湖北工程学院对传统教育学与心理学课程在内容与课程目标追求上的改变。
2.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鼓励教师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思考能力,还思考空间给学生。同时注意灵活的教学方式与严谨有效的课堂秩序的辩证统一,避免以改革教学方法为名,行“放羊”之实的事情发生,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湖北工程学院的课堂管理的严谨颇为出名,学校严禁教师迟到早退,实行教学事故在教师评优、职称评审等多方面的“一票否决制”,教师们也时有“怨气”,但从长远的眼光上看,也正是这种管理使湖北工程学院的教师形成了尊重课堂、尊重讲台的良好教学风气。湖北工程学院还通过积极进行课堂有效性研究,通过教学督导、教学沙龙、教学竞赛、师德典型示范、名师课堂、奖惩制度等保证课堂的严肃性与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3.加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湖北工程学院积极进行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在进行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充分认识公共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的更广泛的影响价值,重点进行公共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建设,其中“当代教育学”于2007年建设成为湖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2013年建设成为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当代教育学”课程团队为湖北工程学院首批教师团队;“学与教的心理学”和“研究性学习指导与管理”均已建设成为湖北工程学院精品课程。
4.联盟互动,优质资源共享。在线课程,MOOC,是现代技术带给教育的一场革命,通过联盟互动实现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是现代课程教育的必然趋势。2013年,湖北工程学院加入“湖北省教师教育联盟”,2014年,湖北工程学院加入“湖北省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和“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这些举措是湖北工程学院应对挑战并抓住MOOC带来的发展机遇,促进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合作共赢而做出的主动应对,是顺应当前教育教学领域重要变革的积极选择。湖北工程学院正积极探索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教育专业跨界培养机制,根据联盟“共创、共担、共享”的原则积极参与联盟UOOC建设,积极推动联盟学校之间的教师互访、学生互换、课程互通。使我校学生通过平台享受校外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同时创造条件让我校的优秀教学资源脱颖而出,为更多的学生提供知识服务,更大层面地服务于我国的教师教育事业。
湖北工程学院正以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大局为背景,积极贯彻国家各项教师教育政策,通过培养体系的建构,通过培养模式的改革、管理模式的改革和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教师教育发展,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的教师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 黄崴.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6):14-16.
[2]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12-17.
(责任编辑:张晓军)
2014-06-28
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规划课题(jsjy201311)
刘运芳(1966- ),女,湖北应城人,湖北工程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教授。
G649.21
A
2095-4824(2014)05-00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