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复兴及其当代价值——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4-04-08 14:17白立强
衡水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儒学儒家孔子

白立强



儒学复兴及其当代价值——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白立强

(衡水学院 国学研究所,河北 衡水 053000)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以下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仁爱忠恕的道义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和谐观;儒学的普适价值与现代发展;儒学的推广与践行;儒学中的政治思想与现代转向;儒学的当代复兴与意义。学者一致认为,儒学必将在21世纪发挥更大的作用。

儒学;复兴;当代价值;孔子;国际儒学联合会;孔子基金会

2014年9月,由国际儒学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协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五届会员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儒学及其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现就其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仁爱忠恕的道义观

与会学者认为,儒学道统思想的发展演变形成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即使在致富、利益问题上,也须遵循“义以为上”的标准,即以德性作为基本尺度。这集中体现为儒学重仁义、守道德的“务本尚德”观念。

台湾义守大学方俊吉先生认为,儒家思想以“人”为本,重视“伦理”、讲求“道德”。中华民族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依归,儒家教化法则灵活且多方,旨在引导世人由“内修己”而“外安人”。这不仅维系了中华文化重视“人文精神”之特色,亦凸显其“务本尚德”之精神。当前,重申儒家之教育法则,大兴“务本尚德”的教化特色,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大有意义。

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M·季塔连科先生以《两个文明千年的天才对话》为题,指出:儒家伦理中最重要的概念是“仁”,即仁和人性化。在家庭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应彼此信任、相互宽容。为此,有学者指出,孔子的仁爱思想,从自爱而爱人,是达到个人幸福、家庭和乐、社会安详的不二法门。

韩国孔子学会金学权先生认为:儒家伦理的基本精神是博爱,儒家伦理的履行需要忠恕的实践,儒家伦理的目标就是实现至善世界。曾作为中国人精神支柱的传统儒家伦理,其核心思想为人生而有德。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存山先生认为,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文化,是崇尚道德、以人为本的“道德性的人文主义”文化。“仁者爱人”,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其具有人类道德的普适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向世陵先生、辛晓霞先生指出,博爱的观念孕育于中国本土。作为仁的根本性内涵,儒家博爱适应于人道关爱与和谐群体的社会发展需要。博爱以爱人先于爱己和爱的互惠性为基本蕴含。

鉴于此,有学者认为,原始儒家孔孟荀都是温和的和平主义者,他们都具有相同的人文情怀,以“仁道”谋求天下和平,又相信“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以“感人心”谋求天下和平是原始儒家和平主义留给后人的积极思想启示。

二、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和谐观

北京师范大学郑万耕教授指出,中国哲学是在《周易》的沃土中成长起来的。“太极”的研究与阐释,形成完善了中国哲学的宇宙论和本体论体系;道器范畴对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中国孔子研究院杨朝明先生认为,“中庸”作为孔子心目中的“至德”,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智慧”,“庸”即用,“中庸”就是“用中”“使用中道”。

相应的认识论注定了儒学思想中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和谐观念。

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清华大学陈来先生认为,儒学已经从审美性的自然态度发展为伦理性的自然态度,由此逐渐演变成为宋明儒学的万物一体说,亦可谓“道德的生态观”。这体现了人在天地间的道德定位;“尽心”与“万物一体之仁”乃“仁者”的最高境界。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儒学思想包含了丰富的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生态情怀。这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有助于当前的全球生态伦理乃至宇宙生态伦理建设。

对于许多学者都将“天人合一”视为儒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学者认为,“天、地、人”的“三才”思想才是儒学的环境哲学理念。无独有偶,也有学者指出,就基本原则和哲学本体意义而言,“天人合一”可以视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指导思想,但其论域与今天的环境问题存在相当的距离。因为它所提供的乃是哲学本体上的论证——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却不能为如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提供具体的方法和途径。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儒学就是引导人们追求和谐的文化。于此,张岂之先生认为,孔子的理想与实践就是用教育文化来改造社会;孔子“和而不同”文化观、儒家的“民本”情怀和“忧患”意识都是以“人”为核心的道德文化,是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文化。

在国际关系层面,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长徐正燉先生认为,儒学包含了丰富的“和平”思想;同时,有学者指出,儒学的天下观,即国际观,包括了丰富的协调智慧。它以仁爱和谐为基础,具有中和理性,相信人类能够友爱共处。西方的实用理性如能吸收儒家的协调智慧及其中和理性,从“利和”入手,进而“法和”“文和”,实现“政和”,必将有益于树立新型国际观,推动世界走向和平。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李奎良教授、魏彦红教授认为,儒学和谐理念的价值取向是“道”,其具体表现是“中”与“和”,这对于促进各国和谐相处能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张践先生所言,大同理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共同追求的“中国梦”,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大同理想就寓于现实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之中,需要在人类的长期发展中得以实现。

三、儒学的普适价值与现代发展

儒学思想作为轴心时代的文明精华,内在地包含了人类文明的普适性价值。上海同济大学邵龙宝先生认为,儒学不仅具有中华民族母体性、根源性、民族性和特殊性,又具有人类普遍性的超越价值。儒学在历史上曾经向世界贡献过许多思想、理念和价值,今后必然能向世界贡献更多的、更好的与世界共享的价值观,其中包括对“忠恕之道”“天人合一”“自强”“厚德”“包容”“道德自觉”的内在超越,“道”的智慧和“仁义”的德性等理念的创造性诠释和转换。中国模式的深层内蕴在于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驱动力和平衡机制。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决策和行动的高效与儒学传统的“大一统”“整体和谐”“以民为本”,“生”和“化”,“自强和厚德”等价值有关;我国在外交上的“因时而变、以变求胜、纵横捭阖、左右逢源”的实践智慧与“中庸之道”中的权变思想有关。在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复兴中,儒学的“仁爱”“忧患意识”“天人合一”“内圣外王”“革故鼎新”和“阴阳协调、整体和谐、直觉顿悟、有机论”的思维模式等“道文化”智慧正在发挥深层文化的动力和平衡机制的有机统一效用。同时,如宁夏大学李伟先生指出,儒学的文化特质表现在开放性、包容性、实践性以及与时俱进的特性。这意味着,儒学必将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宋志明先生认为,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可以把儒学的普适性价值发挥出来,使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从而成为促进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动力。认同儒学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是现代新儒家的共识。面对“后现代”社会到来,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梁燕城先生指出,发展“后新儒学”成为必要。而中国哲学本身具有“本体-诠释学”模式,这亦是中国哲学突破现代哲学和新儒家框框的出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李道湘先生认为,在当代条件下,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体现中国特色、中国品格。

在儒学现代化方面,不同学者各有其侧重点。新加坡儒学会陈荣照先生认为,当前,发展儒学文化需要:一是发掘儒学资源,加强道德建设;二是弘扬儒学之人道精神,推进政治文化建设;三是高扬儒学人文精神,强化科学文化建设。北京师范大学李祥俊教授认为,儒家家庭核心精神可以概括为家庭整体论、差异秩序论和亲情本体论三个方面。融合中西伦理文化实现儒家家庭伦理重构势在必行。加拿大《文化中国》执行主编张志业先生认为,文化中国广泛参与世界的全方位对话,儒学是参与对话的主力。而语境是否有嬗变的方向或意愿,将是儒家文化能否更新的重要指数。山东大学黄玉顺教授认为,儒学最核心的观念结构是“仁→义→礼→乐”。“仁”是仁爱精神,“义”即正义原则。这两条原则是普遍理念,无须变革。而“礼”与“乐”是需要变革的。

儒学现代化最具典型性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肖群忠先生所言,“仁义信和、民本大同”的传统美德,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源头活水。吴光先生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综合吸收了“全人类智慧”的中国梦核心价值观,而儒家思想则是这个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

四、儒学的推广与践行

儒学的生命力根植于人民大众之中。浓郁的人文情怀与深切的终极关怀是其鲜明特色,为此,南京大学洪修平先生认为,儒学兼具人文性和宗教性两个方面。北京大学张学智先生也指出,相对于同时期西方典型宗教对人格神上帝的注重,理学更是“关于人的宗教”,具有即凡而圣,即超越即内在,以天、太极这些人格性、超越性较弱的观念代替上帝的特点。严格说它不是宗教,但从现代宗教的较宽泛的视域看,它对终极实在的关怀,对追求终极实在所具有的精诚心态的强调,都使它带有鲜明的宗教性。

就此而言,儒学就是生活,生活离不开儒学。唯此,儒学的推广与践行才得以实现。这体现在学理与现实两个层面。

华东师范大学高瑞泉先生指出,面对近代以来的价值失范和秩序解体,儒学就开始在新的条件下重建秩序。熊十力走的是学院哲学的路径,从经学去发掘现代秩序原理,梁漱溟则从恢复古风——儒家讲学与民众运动结合——的路径,试图从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探索社会秩序的重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法生先生总结了近年来进行的乡村儒学建设过程:一是建立了定期化的乡村儒学讲堂;二是构建了完整的乡村儒学传播体系(行孝、读经、习礼、乐教、乡约、救助、熏陶);三是乡村儒学实验取得了初步效果(孝亲敬老的家风渐浓、村风好转)。当然,乡村儒学发展的方向是需要完成由外在推动到内在生成的转化,由传统家族道德到现代公共道德的转变。

至于儒学的实践方式,邵明先生认为,在现实的经验历程中,人们在“学”和“习”的实践历程中通过自身的“道德努力”,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扩充自己的意义空间。北京师范大学于述胜先生认为,儒学之学以物我感通为根本机制,此学非以知识为本,而以情意为本。在此意义上,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先生认为,儒学的进路就是学以成人。从而实现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郑锦玉先生、李淑芬先生所倡导的,弘扬儒学真谛,实践伦理道德,寓教于乐,进修、陶冶、变化气质。

儒学作为生命宇宙法则,是人的生活圭臬。践行儒学过程就是领略生命美感体验的过程。鉴于此,清华大学方朝晖教授认为,先秦时期的“人性”概念包括本能属性和成长法则两个含义,成长法则就是生命健全、完整发展所必须遵循的规律,是与生俱来的。性善论是指人性是个好东西,其逻辑根据是:人都希望实现生命的健全、完善发展,即“尽其性”;在道德意义上,只有为善才能“尽其性”。所以,北京大学王中江先生认为,孔子及其弟子从对陈蔡之厄境的体验出发,认为追求美德和自我完善本身就是幸福快乐的。为此,坚持不懈追求美德,在自我反思中不断完善,过心安理得的生活,即“和顺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五、儒学中的政治思想与现代转向

与会学者探讨了儒学与当代政治的内在关联,一致认为,儒学中丰富的政治思想对于今天国家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王道”是儒学重要的政治哲学范畴,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先生认为,儒学以人为本,其目的在于积极实践个人的道德人格,实现全人类的合作互助与繁荣和平,达到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理想目标。儒学的政治哲学发萌于人性中的道心,从克己复礼中掌握人性、确立智性、认识正义、讲求文明与和谐,体现礼乐之道。要实现世界和平,有志之士须反躬自省,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做起,以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王道哲学、仁政实行、守中致和的精神,是儒家奉行的达至世界和平之道。儒家哲学精神可以化约为五种力量,以求从国家层面来实现世界和平,即自然之力、刚健之力、柔和之力、智慧之力、道德之力。分别对应于维护生态、防卫国土、繁荣经济、鼓舞文化、坚持道德。今天在建设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全球格局下,南开大学张荣明先生认为,“新王道”是对当前中国内外策略的总体概括和战略构想。新王道应该建设新型政府,法律治国,富国强兵;应该伸张道德正义,借鉴优秀的传统文化以重建现代道德和文明秩序,重树礼仪之邦的民族形象。对于“王道”思想的实质,台湾辅仁大学黎建球先生认为,儒家的王道思想就是仁政,就是行仁。为此,江苏省委党校杨明先生认为,儒家传统政治文化是典型的“伦理政治型”或“政治伦理型”文化。儒家传统政治伦理文化坚持政治与道德同一性原则,紧紧围绕德主刑辅的价值立场进行政治秩序的设计和规划,确立德治传统的合法性。就实践模式而言,儒家遵循以“修身”为核心的“差序格局”推行模式,即“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修身→齐家→约乡→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序位。当前,有必要对儒家传统政治伦理文化进行现代性重塑,即在面向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践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实现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理性扬弃。

儒家的政治治理方式源于家国同构,如中国人民大学彭永捷先生所言,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是以仁义及建立其上的民本、仁政、王道等思想为核心,求索建立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最佳方式。儒家当代政治哲学应当秉承儒家的核心义理,探索在当代社会实现仁义之道的方式,这就是儒家政治哲学的历史使命。

在政治、德治、法治以及德政关系层面,中国农村杂志社总编辑冀名峰先生认为,孔子主张德治与法治并重。而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杜仑先生认为,“德政”和“礼治”是先秦儒家的治国思想。“德政”而非“德治”。“礼治”相当于今天的“法治”。“德政”和“礼治”相辅相成。辽宁孔子学会王恩来先生认为,孔子所言“刑”并不完全等同于今天的“法”,而且以严酷和针对平民为主要特征;孔子虽将道德和礼制视为治本之策,但并没有否定政令与刑罚的作用;“礼”在中国古代具有习惯法的性质,有一定的外在强制作用。

六、儒学的当代复兴与意义

儒学的当代复兴存在着必然性。山西大学刘毓庆先生认为,一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代表着人类文化的主脉;二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代表着超越于西方“科学智慧”的“仁学智慧”,其视天人为一体,万物同一本,有利于解决当下人类因利益竞争而出现的集体性自杀难题;三是物极必反,使以儒学为代表的人类积累了数千年才得以形成的文明成果,在人类普遍道德缺失、智慧缺失的呼唤中必然再度复兴。

北京师范大学周桂钿教授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需要发展文化教育,而儒学特长就是文化教育,就是治国平天下,现在复兴中华文化,重点就是复兴儒学。复兴中华文化有三个步骤:领导干部带头;教育领域先行;普及大众、移风易俗。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也强调,欲复兴中华民族,必先复兴中华文化;欲复兴中华文化,必先复兴儒家文化。为此,一是运用儒学建设当代道德文化;二是运用孔教建设当代宗教文化;三是运用儒学建设当代价值体系;四是运用儒学建设当代政治文化;五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展开对话。

清华大学彭林先生认为,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心。礼乐的人文内涵是培养人的博爱之心,表达对他人的敬爱之心。礼乐文明于今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人心和谐;有利于改变社会无序状态;有利于树立中华民族形象。

至于儒学复兴的方式,山西社会主义学院李祥熙先生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儒学自身在大众化、通俗化、简约化、生活化、普适化等世俗面上有多大改变和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世俗化就是儒学与社会大众密切结合,并内化为社会民众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成为某种文化自觉。这才是当代儒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and Its Comtemporary Value: A Summary of the Discussions at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eminar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2565th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Confucius

BAI Li-qia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Classical Studies,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The scholars at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eminar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2565th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Confucius had in-depth discussions about the following: the moral principles of kindheartedness, faithfulness and forbearance; the harmonious ideas that man is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and that people should live in harmony but should not echo carelessly; the universal value and modern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the popularization and practice of Confucianism; the political ideas and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ism; the modern revival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iam. The scholars agreed that Confucianism will certainly play a greater role in the 21stcentury.

Confucianism; revival; modern value; Confuciu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nfucianism; Confucius Foundation

2014-10-26

白立强(1970-),男,河北武邑人,衡水学院国学研究所副教授,法学博士.

10.3969/j.issn.1673-2065.2014.06.008

B222

A

1673-2065(2014)06-0040-04

(责任编校:卫立冬 英文校对:吴秀兰)

猜你喜欢
儒学儒家孔子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儒学交流在路上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